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宫颈癌患者的膀胱充盈度一致性对于精准放疗摆位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CT定位前,利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定膀胱充盈度,每次治疗时膀胱容量达到定位容量时再放疗;对照组自主憋尿后行定位及放疗。每周1次CBCT扫描,分别测得患者左右、背腹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左右、背腹、头脚三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71 ±0.48) mm、(1.43 ±0.68) mm、(1.97 ±0.52) mm和(1.79 ±0.54) mm、(1.61 ±0.80) mm、(3.10 ±1.01) mm。观察组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t = –3.837,P < 0.05);通过摆位误差计算出的外扩边界分别为4.611 mm、4.051 mm、5.289 mm和4.853 mm、4.585 mm、8.457 mm,观察组在头脚方向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膀胱充盈度一致性有利于减少放疗时的摆位误差,减少外扩和正常组织受照,因此有助于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探讨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30例直肠癌患者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随机选择6例,在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患者治疗时体位的三维误差,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相关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参数,明确摆位误差对剂量学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在X、Y和Z 3个方向分别是(-0.82 ±2.67) mm、(0.42 ±2.91)mm和(0.47 ±1.64) mm。摆位误差L5、R7,G8、T5,B6、A4对PTV的D98%D95%D50%D2%HiCI,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时HI、G8时D2%、T5时D50%、B6时D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L5、R7,G8、T5,B6、A4对正常组织小肠的DmaxD2%,膀胱、左股骨头和右股骨头的DmeanV50的影响,一半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摆位误差降低了PTV的受照射剂量,均匀性、适形度变差,使靶区剂量达不到原计划水平;增加了正常组织小肠、膀胱、左股骨头和右股骨头的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成像(OSI)CatalystTM系统与锥形束CT(CBCT)相结合用于引导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82名患者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45名患者使用OSI-CBCT综合引导放射治疗,37名患者CBCT独立引导治疗。每组患者在治疗疗程中均获得208次有效分次治疗;对综合引导治疗组与独立引导治疗组CBCT所得到的摆位误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独立引导组CBCT扫描得出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y、z和旋转方向rx、ry、rz的结果(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19±1.01)mm、(0.29±1.36)mm、(-0.05±1.23)mm,(-0.05±0.65)°、(0.18±0.83)°、(-0.12±0.59)°;综合引导组OSI-CBCT得出的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结果分别为(0±1) mm、(0.01±0.98) mm、(-0.4±1.08) mm,(-0.03±0.72)°、(-0.19±0.82)°、(-0.37±0.85)°。两系统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7、0.07、0.03、0.1、-0.06、0.01。两系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别为(0.19±1.3) mm,P<0.05;(0.28±1.62) mm, P<0.05;(0.35±1.62) mm, P<0.05;(-0.03±0.92)°, P>0.05;(0.37±1.2)°, P<0.05、(0.25±1.03)°, P<0.05。结论 OSI-CBCT系统综合引导模式在保证放疗精确性的同时可以减少CBCT扫描次数,能有效降低CBCT带来的额外辐射量,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优于传统的单一的CBCT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基于等效均匀剂量生物优化与基于剂量-体积物理优化在直肠癌逆向调强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探讨计划优化方法对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已接受调强放疗的直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采用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根据不同的优化方法分别制定三种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其中A组采用传统的剂量-体积(Dose-volume,DV)物理优化,B组采用等效匀剂量(Equivalent uniform dose,EUD)生物优化,C组优化是在物理优化基础上增加生物优化(DV + EUD),通过剂量学参数比较和评估三组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三组计划的靶区(PTV)剂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保护膀胱、股骨头方面,B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两者均显著优于A组(P < 0.01)。在小肠方面,C组优于B组(P < 0.05),B组显著优于A组(P < 0.01),C组显著优于A组(P < 0.01)。结论 直肠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时同时使用物理和生物优化,可以在满足靶区剂量要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双侧乳腺癌术后放疗采用动态调强技术(d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时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探索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8例双侧乳腺癌术后行全乳放疗的患者,分别设计dIMRT和VMAT两组计划,比较分析剂量学参数。结果 两种治疗技术均能满足处方要求,其中VMAT组的靶区均匀性指数(0.09 ±0.02)优于dIMRT组(0.11 ±0.01),适形度指数(0.82 ±0.52)优于dIMRT组(0.71 ±0.51),剂量梯度指数(0.98 ±0.06)优于dIMRT组(1.24 ±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双肺的V10V20V30Dmean(39.07 ±4.92,22.19 ±4.36,12.81 ±4.71,1309.03 ±135.55)均高于dIMRT组(30.34 ±4.26,17.56 ±4.31,6.77 ±3.93,1201.39 ±166.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双肺的V5(63.36 ±9.02)高于dIMRT(58.01 ±7.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心脏的V5V30Dmean(51.98 ±3.60,3.78 ±1.76,885.89 ±59.84)均明显低于dIMRT组(77.16 ±12.11,5.22 ±2.85,1036.96 ±151.4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脊髓的Dmax2150.42 ±136.19)较dIMRT组(3008.23 ±304.15)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机器跳数(792.61 ±62.53)较dIMRT组(3225.33 ±498.66)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MAT技术可使靶区剂量分布拥有更好的均匀性和适形性,且拥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域。在危及器官受量方面,VMAT技术可显著降低心脏和脊髓受量,但双肺的受照剂量增加。在临床应用中,选择dIMRT技术更为合适,可降低发生≥2级症状性RP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非共面射野与共面射野计划在胃癌静态调强中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放疗计划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胃癌患者 36 例,每名患者均设计A、B 2组计划,A组采用7野共面技术,B组采用7野非共面技术,比较A组和B组优化后机器跳数、危及器官和靶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A、B两组计划均能满足医生要求,B组靶区均匀性指数HI(0.14 ±0.02)和适形度指数CI(0.98 ±0.01),靶区Dmin4315.21 ±16.74) cGy、Dmean4679.28 ±28.39) cGy和Dmax4952.30 ±33.26) cGy均优于A组,且B组机器跳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左右侧肾脏DmaxDmeanV15V20V30 均低于A组,脊髓的 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250.32 ±14.27) cGy和V20(44.91% ±6.67%)以及小肠的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720.55 ±17.42) cGy、V20(25.31% ±7.78%)和V30(18.52% ±1.56%)也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非共面射野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保护上更优,计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非共面布野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法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患者实施不同固定技术,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常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技术,使用模拟定位机测量计算患者的左右、头足、前后方向和乳房的重复摆位误差。结果 A组摆位和银夹移位误差比较大,B组的摆位和银夹移位误差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减少摆位误差,方法操作简单,对热塑体膜固定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患者IMRT中的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前列腺癌患者IMRT时行CBCT确定移床坐标,计算获得摆位误差后分为A(σ ≤ 6 mm)、B(σ>6 mm)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膀胱和直肠体积变化的差异。并根据移床坐标移床后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获得的剂量参数,比较45例患者原计划和移床后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45例患者的X、Y、Z方向移床坐标分别为(0.020±0.407)、(-0.031±0.424)、(-0.107±0.273)cm;以摆位误差分组时,A组23例与B组22例患者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膀胱和直肠体积改变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移床前后45例患者的靶区参数PTV95、PTV平均剂量、CTV95、CTV平均剂量、膀胱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直肠V60及股骨头V2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调强放疗时需关注摆位误差,而摆位误差可能与患者BMI有关,与年龄、膀胱直肠体积变化等关系不大,治疗时需通过移床进行校正,否则会造成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与原始计划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射线对介入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的影响,确保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选择363名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未接触电离辐射的435名健康从业人员为对照组,采取微量全血培养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进行培养、检测和分析。结果 介入放射组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0.11% ±0.373%)显著高于对照组(0.02% ±0.12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080, P< 0.01);无着丝粒体率(0.04% ±0.199%)和双着丝粒体率(0.06%±0.23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01% ±0.107%)、(0.00% ±0.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693,4.529,P 均< 0.01);微核率(0.78‰ ±0.996‰)与对照组(0.65‰ ±0.85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2.000,P< 0.05)。不同工龄间的染色体畸变率、无着丝粒体率和双着丝粒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工龄 ≥ 20a工龄组与其他组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介入组与普通放射组(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相比,染色体总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组间两两比较,介入组染色体总畸变率(0.10% ±0.299%)显著高于放射诊断(0.06% ±0.312%)、放射治疗(0.03% ±0.170%)和工业应用组(0.04% ±0.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介入组染色体双着丝粒体率(0.06% ±0.234%)亦显著高于放射诊断(0.03% ±0.239%)、放射治疗(0.01% ±0.121%)和工业应用组(0.02% ±0.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组与各组之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体率和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射线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可以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显著增加,并随着工作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脑转移瘤全脑放射治疗(WBRT)3种放疗技术对中耳的剂量学差异,对比3种放疗技术在改善靶区剂量和保护中耳腔和咽鼓管峡部的优劣势。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设计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计划、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计划,要求处方剂量(40 Gy)覆盖95%的计划靶区(PTV)。对比分析3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机器跳数等差异。结果 ff-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0.93 ±0.02)优于VMAT计划(0.89 ±0.01)和3DCRT计划(0.73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f-IMRT、VMAT和3DCRT 3种计划的均匀指数分别为(0.05 ±0.01)、(0.08 ±0.1)、(0.08 ±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梯度指数分别为(1.77 ±0.1)、(1.61 ±0.07)、(1.39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机器跳数分别为(1551.97 ±85.05)、(303.7 ±24.28)、(226.2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f-IMRT、VMAT和3DCRT 3种计划中耳腔最大剂量点(Dmax)分别为ff-IMRT(2557.54 ±477.39)cGy、VMAT(3107.9 ±362.28)cGy、3DCRT(4055.37 ±71.45)cGy;咽鼓管峡部Dmax分别为ff-IMRT(2425 ±380.4)cGy、VMAT(2902.4 ±526.3)cGy、3DCRT(3862.7 ±135.9)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全脑放射治疗中,ff-IMRT和VMAT与3DCRT相比明显减少了双侧中耳腔和咽鼓管峡部的照射剂量;而VMAT与ff-IMRT相比,明显减少机器跳数、降低了机器损耗,WBRT时推荐使用VMAT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锥形束CT调强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推算其靶区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瓦里安iXTM直线加速器治疗胸上段食管癌40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常规摆位后行CBCT,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CBCT,治疗结束后再次CBCT。分别获取摆位后、治疗前、治疗后X射线容积影像,所有容积图像采用自动骨性和手动微调的配准方式与计划CT配准后,即可获得患者前后(腹背)、左右、上下(头脚)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的外放边界。结果 患者扫描CBCT共计956次,所有入组患者分次间上下、左右、前后误差均减小(Pearson=-0.523,-0.511,-0.562,P < 0.05),全组患者摆位误差在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分别为(0.22±2.94)、(1.51±3.22)、(-1.89±1.38)mm,由公式计算出CTV在x、y、z方向分别需外放5.16、5.87、4.52 mm。结论 锥形束CT可明显减小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从而为缩小CTV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定位方式对胸部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利用CBCT扫描,来测量患者X(左右方向)、Y(前后方向)、Z(上下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并计算总的摆位误差。结果 各组患者在经CBCT校正后,在各个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和总误差都要比校正前的误差有明显的减少。胸部热塑体罩的残留误差最小(P=0.06)。结论 经过CBCT的校准,可以明显地减少三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胸膜热塑体罩由于其良好的物理限制,经CBCT校准后它的残留误差最小,摆位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4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放疗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疗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病情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行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58.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692P <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复发率(4.17%)、转移率(8.33%)均低于对照组(45.83%)、(25.00%)、(33.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5384.18124.5474P < 0.05);联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 < 0.05);研究组手术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000P < 0.05);联合组PFS时间(56.2 ±5.2)月明显长于对照组(42.6 ±5.8)月,有统计学意义(t = 8.5531P < 0.05)。结论 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可优化整体治疗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肿瘤转移,近期疗效突出,手术率提高,PFS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