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翔  徐小三  杨春勇  王进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290-292,295
目的 了解江苏省CT诊断放射剂量现状,探讨CT扫描的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DRL).方法 在江苏省7个设区市抽取13家医疗机构的13台CT扫描设备,调查设备扫描病例时剂量水平.每台CT收集头部、胸部、腹部和腰椎4个检查部位,将CT受检者分为<1、1~<5、5~<10、10~≤15、>15岁5个年龄组,每个部位每个年龄组收集不少于10个随机病例.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为研究指标,计算其P75为CT诊断参考水平推荐值.结果 共收集1460例受检者剂量数据,其中头部、胸部、腹部、腰椎CTDIvolP75分别为55、15、15、20 mGy,DIP P75分别为690、350、460、480 mGy· cm.头部、胸部、腹部、腰椎CTDIvol均值分别为45、8.9、11、20 mGy,DLP均值分别为565、246、372、346 mGy· cm,不同部位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41.4、182.2,P值均<0.05);Tamhane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TDIvol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P指标除腹部和腰椎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DIvol、DLP指标头颅扫描辐射剂量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江苏省CT剂量分布有自身特点,需根据实际建立省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儿童CT检查中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基于水当量直径(dw)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dw)两种辐射剂量估算方法在评估儿童CT辐射中的差异,探讨两种剂量估算方法的相关性及快速计算SSDEdw的方法。方法:收集在医院行CT检查的1 210例头颅、1 122例胸部及844例腹盆部患儿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将所有患儿分为0~≤1岁组、1~≤5岁组、5~≤10岁组和10~≤15岁组,测量最中间轴位图像的兴趣区面积(Aroi)及面积内平均CT值(CTroi)计算SSDEdw,检验4组不同年龄段患儿CTDIvol与SSDEdw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并根据其相关性基于CTDIvol快速计算SSDEdw。结果:4组不同年龄段患儿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DIvol与SSDEdw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6,t=-220.99,t=-116.62;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所有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CT设备常见扫描部位的剂量参数调查,分析上海地区成人CT扫描剂量分布,为建立上海市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所有辖区(共16个区)分别选取至少1家开展CT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台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CT设备开展头颅、胸部、腹部、腰椎扫描受检者进行剂量调查,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结果 共收集1 475例CT受检者扫描数据,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的CTDIvol的75%位数分别为57 mGy、11 mGy、16 mGy和23 mGy;DLP的75%位数分别为862 mGy·cm、361 mGy·cm、593 mGy·cm和550 mGy·cm。结论 不同扫描部位的CTDIvol和DLP存在显著差别,相同部位扫描的CTDIvol和DLP也存在较大差异,男性DLP略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头颅CT平扫100kV结合SAFIRE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进行头颅扫描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扫描剂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每组患者为50例,常规组设置为120kV,低剂量组设置为100kV,其余参数设置相同,均使用机器自动生成的滤波反投影图,低剂量组使用SAFIRE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CT值和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组患者的CTDIvol、DLP、ED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脑灰质平均CT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平扫100kV结合SAFIRE技术在诊断患者疾病中,可在较低辐射剂量下,获得高质量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典型医疗机构对0~15岁儿童进行摄影、透视、CT检查放射诊断频度,测量儿童在此过程中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估算省内儿童医疗照射频度及剂量。方法通过调取PACS系统信息、医院纸质记录、核对设备和患者信息等多种方式获取医疗照射频度结果;通过热释光照射剂量、电离室剂量仪、放射装置自监测等方式获取医疗照射剂量结果并比对,估算儿童放射诊断的有效剂量。结果共调查0~15岁儿童接受普通X射线诊断90 239人次,其中X射线胃肠检查6 278人次,CT诊断25 570人次;剂量测量值范围为0.099mGy~7.521mGy,热释光与剂量仪监测的照射剂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与放射诊断设备显示结果在相同管电压下呈线性相关。结论黑龙江省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对儿童进行放射检查时,X射线摄片中胸部摄片应用频次最高,CT诊断中胸部CT频次最高,扫描群体剂量中颅脑CT和胸部CT占比较高,应参考放射诊断设备显示结果合理降低儿童患者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16层螺旋CT在不同年龄段儿童胸部检查中的作用,评估低剂量螺旋CT肺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300名因怀疑儿童肺炎及儿童异物的患儿行胸部CT扫描,根据儿童的年龄或者体重分成5组,每组各60名。每组受检者按照不同的扫描参数将其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15名患儿。每亚组扫描参数分别一个标准剂量组和三个低剂量组:120kV、150 mAs,120kV、50 mAs,120kV、30 mAs,120kV、15 mAs。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As的降低,不同年龄段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 < 0.05),以15mAs水平为最低。结论 16层螺旋CT低剂量在儿童胸部扫描,15mAs的更低剂量螺旋CT肺窗图像可满足 < 8岁或 < 40kg的患儿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天津市CT机医疗照射水平现状,通过调查X射线CT检查所致受检者剂量水平,为探索建立CT机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取普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市全部开展X射线CT检查的医疗机构CT检查年应用频次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头部、胸部、腹部调查不同年龄段受检者CT扫描条件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结果 2016—2017年天津市CT检查年频率为115.42人次/千人口,CT检查年频率占各类X射线诊断检查年频率总数的15.6%。CT检查绝大多数集中于诊疗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1、1~5、5~10、10~15和15~70岁5个年龄组3个部位的检查剂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儿童专科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儿童受检者CT检查CTDI_(vol)的比较中除胸部检查1~5岁组、10~1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头部:1~5岁t=5.625;5~10岁t=5.160;10~15岁t=12.328;胸部:5~10岁t=5.413;均P0.05)。结论天津市CT医疗照射应用频率逐年上升,三级医疗机构明显高于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CT检查剂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但儿童受检者在儿童专科医院CT检查剂量明显低于其他医疗机构,如何降低受检者尤其是儿童受检者CT检查照射剂量,对于放射卫生工作是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利用仿真儿童人体模型实验来研究儿童头颅CT扫描的各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探讨采取屏蔽防护措施降低剂量的效果。方法 使用GE HD750型CT进行儿童头颅CT扫描,在1岁、10岁两种儿童仿真体模内布放热释光剂量计,获得在非投照部位未防护及采用0.5 mmPb的铅橡胶方巾包裹屏蔽两种条件下儿童组织和器官的吸收剂量,并计算有效剂量,讨论采取铅橡胶方巾包裹屏蔽在儿童头颅CT检查中对辐射的屏蔽效果。结果 1岁儿童体模实验防护组较未防护组的甲状腺、肺、胃、肠和乳腺等敏感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降低40.4%以上,有效剂量由4.9 mSv降低至2.2 mSv,降低了55.7%;10岁儿童体模敏感器官的吸收剂量降低了39.5%以上,有效剂量由2.4 mSv降低至1.7 mSv,降低了30.5%。结论 采用铅橡胶方巾包裹防护可以明显降低各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利用智能最佳管电压调制(CARE kV)技术扫描胸部时剂量优化滑块不同位置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以确定CARE kV技术扫描胸部时剂量优化滑块的最佳位置。方法:收集在医院行胸部平扫的180例成年患者,依据剂量优化滑块位置分为3档A组,7档B组,11档C组,每组60例。在图像客观评价中测量比较各组患者气管分叉层面降主动脉CT值与噪声值(SD),以及同层肺窗空气的CT值与SD值;比较各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图像的主观评分值进行分析。结果:3档A组,7档B组和11档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依次为(2.55±0.82)分、(2.47±0.73)分和(1.92±0.51)分,3档A组与7档B组两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007,P<0.05);3档A组,7档B组和11档C组图像气管分叉层面降主动脉CT值分别为(42.7±5.4)HU、(43.9±6.3)HU和(44.6±6.7)HU,同层肺窗空气的CT值分别为(-980.0±42.6)HU...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上海市头颈部、胸部CT扫描频次分布及其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典型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的25家医院为调查对象,通过上海市放射卫生综合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各医院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医学信息系统(HIS),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扫描参数、受检者剂量报告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1 732 286人次的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检查在儿童受检者占75%以上,在成年人受检者则占60%以上。对于成年人受检者,颅脑CT、眼部CT和胸部CT的CTDIw的平均值分别为55.4 mGy、43.1 mGy和12.4 mGy,CTDIvol的平均值分别为56.1 mGy、47.0 mGy和10.6 mGy。颅脑CT、耳道CT和胸部CT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平均值分别为603.4 mGy·cm、241.8 mGy·cm和293.6 mGy·cm。结论 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所占比例很高,不同类型CT检查导致的剂量水平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CT胸部常规扫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进行比较,为CT胸部扫描时的条件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CT-DP检测探头和标准CT剂量体模,测量GE Revolution型256排CT胸部常规扫描模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DLP。结果 对胸部低剂量模式,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测量值60.16 mGy·cm;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DLP测量值33.65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测量值276.68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8.22倍,是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的4.60倍。而同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根据受检者体型不同,选择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1.79倍。结论 选择低剂量CT进行胸部扫描能显著降低受检者剂量,对体型瘦小的受检者选择合适的胸部低剂量扫描模式也会明显降低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为对比,探讨颅脑CT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9例相同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的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影像学资料及辐射剂量报告,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主观图像评价:质量优秀的图像为3级;质量好的图像为2级;质量差但足以满足诊断的图像为1级。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根据手动定位获得图像四个感兴趣的区域分析评价信噪比(SNR),同时对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结果 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图像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CTDIvol略高于螺旋扫描模式,DLP明显低于螺旋扫描模式。结论 相同扫描及重建条件下,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扫描,颅脑CT推荐步进式轴位扫描模式。但日常工作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及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TLD放置于仿真人体头部模型眼晶体预留孔,在8台CT上分别采用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对头模进行扫描,每次扫描结束后,取下TLD并编号记录,以备测量。结果 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眼晶体受照剂量分别为颅脑(17.78±10.03)mGy,眼眶(17.45±7.92)mGy,鼻骨(14.65±3.80)mGy,鼻窦(9.93±6.25)mGy,颞骨(7.94±5.18)mGy。结论 头颅CT扫描时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总体水平为(13.55±7.89)mGy,不同CT及不同颅脑扫描方式下,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4种临床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吸收剂量的影响及胸部扫描的辐射场空间分布,以期为受检者与机房内空间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利用TLD监测胸部螺旋扫描时距离CT诊断床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结果 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分别为0.040~64.818 mGy、0.154~10.155 mGy、0.028~0.154 mGy、0.443~17.141 mGy和0.093~14.346 mGy。胸部扫描时空间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最大值为0.049 mGy,且与CT球管距离越大数值越小。结论 4种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的吸收剂量一般不会超过阈剂量。单次CT胸部扫描时陪检者所受剂量较小。为减少辐射危害,在CT扫描中可采取屏蔽措施来减少受检者组织吸收剂量,同时陪检者应适当增加与球管和诊断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CT胸部扫描频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某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提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9年同期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人次和行胸部CT影像检查的患者信息进行分析,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门急诊患者行胸部CT检查比例为2.48%,高于2019年度(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1.7,P < 0.000)。2020年住院患者行胸部CT检查比例为35.47%,高于2019年度(28.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0,P < 0.000)。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该院2020年胸部CT检查比例比2019年同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加医疗照射所致集体剂量,医院应重视胸部CT扫描的正当性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调查我省儿童胸部CT辐射剂量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我省儿童CT辐射剂量情况,从而研究儿童CT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方法 选择省内5家综合性医院,5家儿童医院,通过医院CT医学影像系统随机选择五个年龄段中接受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针对样本受检者剂量报告中显示数据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5~70岁组与其他四组比较,CTDIvol和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段(0~1,1~5,5~10,10~15岁组)中,两个相邻年龄段CTDIv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组与5~10岁组DLP比较,5~10岁组与10~15岁组D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研究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儿童CT辐射防护的标准,进一步指导儿童CT检查的工作的发展。医疗机构在此基础上,更加细致完善儿童CT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儿童进行胸部CT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及采集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行胸部CT检查年龄3岁左右的患儿30例,随机分为常规定位组(采用正位定位像,常规目测腋中线定位)和辅助定位组(体厚卡尺辅助定位),每组各15例.分别采集2组患儿胸部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肺部CT扫描环境下不同防护方式敏感器官的受照剂量,探讨相应器官的最佳防护方案。方法 在仿真人体模型的胃、肝、结肠和甲状腺内布放已退火的热释光剂量元件。防护方式剂量影响实验分为无防护组、铅裙半包围组和铅裙全包围组;防护厚度剂量影响实验分为0.50 mmpb铅裙全包围组和0.35 mmpb铅裙全包围组。上述实验均采用相同的肺部CT扫描曝光条件。结果 相对于无防护组,铅裙半包围组胃、肝、结肠和甲状腺的受照剂量均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铅裙全包围组甲状腺、结肠的受照剂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0.35 mmpb铅裙防护条件相比采用0.50 mmpb铅裙防护条件,仿真人体模型的肝、胃和结肠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对肺部CT扫描,采用铅裙防护措施并不一定能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铅裙的防护厚度对人体的受照剂量并不一定存在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