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对比分析石漠化生态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特征、植被数量特征和地表水土流失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强度石漠化治理效应优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次之,潜在石漠化生态效应速度最慢;治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地表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改善了区域局部小气候。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从实践到理论正逐步完善,尝试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生态旅游规划的斑廊基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人类旅游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协调,同时,选用地处长江流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宜昌三峡黄牛岩风景区作为案例,风景区在整个长江流域中的生态地位重要,区位条件优越,规划面积包括了举世闻名的三峡西陵峡东段,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有利于三峡黄牛岩风景区的土地持续利用,并促进三峡旅游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为例,研究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着重分析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不良的环境影响。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分类研究——以西秦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地貌学分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做到全面、准确、系统、定量。而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分类省时省力,可以做到标准一致、系统统一、定量准确。但是如何利用DEM数据进行地貌类型的划分,还需要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西秦岭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具有典型代表性,以该区进行地貌类型划分的尝试,可以为今后地貌类型的定量、快速、系统划分提供依据和方法。以90 m×90 m的SRTM3-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均值变点法求得西秦岭地区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分析窗口面积为2.34 km2,并结合实际地貌形态,采用高程和地势起伏度2个指标对该地区地貌形态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14种地貌形态,可以大致与传统的地貌类型相对应,但是其系统性、定量化以及效率却比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从而为基于DEM的地貌类型的快速定量系统划分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契合新时代人们对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需求。5年多来,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乱等,打造了两当县马家沟、乔河,康县梅园沟、凤凰谷,徽县滩店,成县小川河等一批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示范工程。在梳理总结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经济角度出发,对康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加快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许月卿  崔丽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12-315,31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猫跳河流域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喀斯特山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安全系统三方面构建西南喀斯特山区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指数,查明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小城镇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为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其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设计是科技园建设的基础,只有统筹规划,科学选点,搞好规划和顶层设计,才能为建设特色精品科技园奠定良好基础。以赣州清溪水保生态科技园为例,从推动水保事业发展,构筑科普景观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按其发展目标和定位,分析了水土保持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思路,以期对水保生态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地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开封旅游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的研究,提出了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演变趋势及时空差异特征,旨在为张家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土地自然基础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污染、退化状况、土地景观格局状况、土地生态建设状况及土地社会经济状况6个方面构建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张家口市2000和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其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2000—2010年张家口市多数区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且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多处于安全、较安全及敏感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风险态和恶劣态的区县主要集中在中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结论]近10a来,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变好,这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综合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于栅格对秀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探索一种精确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分为安全、较安全、预警、中警4个级别,各级别的面积分别占21.23%,43.97%,21.81%,4.99%。其中土地生态安全级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坝丘陵区;土地生态较安全级在全县均有分布,多分布在各区域坡度较小、海拔相对较低等位置;土地生态预警级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区南端、西部低山区、以及东部中山区和西部中山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位置;土地生态中警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中山区和西部中山区。综上,秀山县土地生态状况整体上良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今后应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壤培肥力度,减少水土流失,以促进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是湖北区域性的“西部开发”,是广义国家整体“西部开发”的一部分,其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指出鄂西的水利旅游资源和水利文化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的重点,科学合理的水利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还对鄂西水利旅游文化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镇海区1997-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镇海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6.4178 hm2增加到2011年的7.7374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370 hm2小幅增加到0.3624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6.0808 hm2增加到7.7130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19.04上升为20.79。研究期内镇海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港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处于很不安全状态。城镇化发展、重化工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结构调整是影响镇海区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存在使得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状况存在"虚高"现象。为调整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还应采取协调港城关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和提高生态用地比例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信息初探——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凡伟  徐刚  李青  桑琰云  彭涛 《土壤通报》2005,36(3):402-406
坡面泥石流的发生是地貌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地表能量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再分配。坡面泥石流堆积物是坡地系统总能量减少的最好证明,堆积物体积的大小与坡面泥石流宽度、坡积物厚度、流域高差、流域狭长度、坡度和沟谷纵比降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本文以北碚区坡面泥石流为例,初步探讨了坡地总能量的减少与各种地貌要素的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求取了坡地总能量减少的回归方程。检验后证明回归系数与0有显著差别,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地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土壤侵蚀的机制、强度和空间分异,预测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地形相对高差、坡度、沟壑密度与年土壤侵蚀量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据此可建立地表形态各要素与年土壤侵蚀模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从地貌空间结构特征预测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26 017.90 km2,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 生态阻力面呈“西聚集东分散,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特征。(2)构建了生态廊道1 414条,长34 765.84 km,主要分布在河流廊道、林地丰富和较平坦地区。(3)诊断出生态障碍区1 374处,面积3 903.04 km2,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北部,其他区域较零散,主要为耕地和林地。(4)基于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源地保护,修复生态障碍区且对不同生态景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并联动各类各级修复工程。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型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重庆市丰都县2006—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2006年处于敏感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29.72),到2011年处于临界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31.65)。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好转,得益于国家和地方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力投入。2006—2011年丰都县生态涵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生态涵养和发展尚未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从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生态安全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湖南省为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生态—环境整治及建设能力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其空间格局大致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是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的基础,但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及整治、建设能力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空间格局。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简介了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发育的花江大峡谷顶坛片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其石漠化现状,分析其正实施的治理石漠化的几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花椒-养猪-沼气模式、砂仁-养猪-沼气模式、传统粮经作物(包谷、花生等)-砂仁、花椒套种模式)效应,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