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增强时间、增强强度以及病灶的增强方式,并比较病灶在造影前后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病灶平均在(15.5±5.0)s开始显影增强,(22.0±4.5)s时增强达峰值,(55.0±8.5)S时造影剂开始消退,(85.5±20.0)S时廓清。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分别有30%(4/16)、60%(10/16)及6.2%(1/16)表现为等增强,分别有10%(1/16)、40.0%(6/16)及93.8%(15/16)表现为无增强,有70%(11/16)在动脉相表现为高增强。75%(12/16)的病例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53.0%(9/16)提高到造影后的93.8%(15/16)。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外胆管癌病灶的显示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增强CT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9例经病理证实的HCCA患者,对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其诊断准确性以及其分型诊断准确性。结果 HCCA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动脉相高增强占79%,门脉相低增强占82%,延迟相均为低增强。超声造影诊断HCCA的准确率为100%,增强CT为97.4%;超声造影分型准确率为92.3%,增强CT为87.2%;两种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HCCA的显示和分型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可作为其术前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齐铮琴  赵玉珍 《临床荟萃》2004,19(10):600-600,F003
B型超声检查的应用普及,为肝内占位病变的早期发现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彩色多普勒的临床应用,从血供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其不能显示随时改变的血流信号,部分有血供的肝肿瘤因探测角度,流速较低或位置较深等原因.不能测及血流信号。近年来,能量多普勒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由于其显示的  相似文献   

4.
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癌的超声造影特点,探讨该技术对肝外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或胆管造影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剂,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块强化开始时间、强化方式、持续时间等,同时采用爆破及造影剂捕捉功能,重复观察病灶内造影剂灌注及显示情况。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肿块9~19s肿块开始显影,所有肿块均有强化,持续时间约10~20s。肿块强化开始时间晚于总胆管壁,消退早于后者。21例患者中有5例伴有结石,5例侵犯周围肝组织,二维超声均难以判断。超声造影可以准确鉴别肿块和结石,并且能够判断肿块的侵犯范围,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肝外胆管肿块的微血流灌注情况,对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及与胆管结石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肝外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总结其超声漏误诊原因。结果86例肝外胆管癌,位于肝门部39例,其中肿块型25例,非肿块型14例;超声诊断正确36例,诊断正确率为92.3%。位于胆总管47例,其中胆管逐渐变窄型21例,管壁不规则增厚型18例,肿块型8例;超声诊断正确41例,诊断正确率为89.3%。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共77例,诊断正确率为89.5%,漏误诊9例,漏误诊率为10.5%。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判断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回声,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在不同肝占位性病变中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结节性肝硬化、1例炎性包块,共72例患者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超声造影后,各种肝内占位性病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易发现微小病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实时超声造影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肝肿瘤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16例肝外胆管癌超声显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性分析116例肝外胆管癌超声显像表现。116例中超声检查确诊或拟诊胆管癌96例,漏诊6例,误诊14例。将96例胆管癌声像图分成五类:乳头型、团块型、充填型、壁厚型和截断型。96例胆管癌中呈低回声者37例,中等回声22例,高回声37例,各种回声水平在各型中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对漏误诊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肝脓肿患者的常规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不均匀团块状回声,内部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厚壁,内壁粗糙、不光滑,呈"虫蚀状".超声造影特征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快速环状或整体增强呈蜂窝状.结论 超声造影是检查肝脓肿的首选方法,其在肝脓肿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CC)CEUS表现对ICC和不同分化程度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ICC(ICC组)和136例不同分化程度的HCC患者高、中、低分化(HCC组)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并评价CEUS始退时间对ICC的诊断效能。结果 ICC组在门静脉早期开始消退的比例(24/34,70.59%)均高于各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0/34)和在门静脉晚期/延迟期开始消退的比例(4/34,11.76%)均低于中、高分化H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低分化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16/41,39.02%)高于高分化HCC组(P<0.008)。CEUS诊断I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35%(28/34)、91.18%(124/136)、70.00%(28/40)、95.38%(124/130)、89.41%(152/170)、9.4、0.2。ICC及低、中、高分化HCC组病灶CEUS始增时间分别为(13.03±3.49)s、(13.80±3.04)s、(14.89±4.12)s、(16.00±3.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9,P<0.05),ICC组始增时间早于高分化HCC组(P<0.05)。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HCC和ICC的CEUS表现存在差异,CEUS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学造影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共12个结节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为SonoVue,应用ImageLab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动脉相全部肿瘤结节均可见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时相特征,增强模式主要为周边灌注(10/12)。结论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连续准确地描述ICC的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的增强表现。方法28例患者中28个经病理证实的ICC病灶接受了CEUS和CECT检查。CEUS采用造影剂声诺维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技术。CECT采用造影剂优维显和常规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ICC在CEUS和CECT上呈高增强者分别有23个(82.1%)和19个(67.9%),低增强分别为5个(17.9%)和9个(32.1%)(P=0.219)。其中CEUS和CECT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环状高增强的病灶分别有14个(50.0%)和16个(57.1%),全瘤高增强者分别有9个(32.1%)和3个(10.7%)(P=0.689)。门脉期,CEUS和CECT分别有1个(3.6%)和9个(32.1%)ICC仍呈高增强,27个(96.4%)和19个(67.9%)为低增强(P=0.008)。CEUS和CECT术前正确诊断的分别为23例(82.1%)和19例(67.9%)(P=0.289)。结论ICC在CEUS和CECT上动脉期表现相仿,但门脉期CEUS上病灶增强消退倾向比CECT上明显。两者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CEUS可用于定性诊断IC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癌术前应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肝外胆管癌病人的超声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二维声像图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符合66例占90.4%,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1例;胆总管癌35例.结论 超声能显示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声像图.应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是否浸润,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64层容积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VCT后处理技术在肝外胆管癌(EC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ECC患者45例,均接受64层V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MPR和CPR后处理,32例接受仿真内镜(CTVE)和MinIP。结果 45例中,上段胆管癌(HCC)20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中段胆管癌(MCC)8例;下段胆管癌(DCC)17例。病变多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MCC和DCC病例得到较满意的CTVE(17/25,68.00%)和MinIP图像(20/25,80.00%)。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 应用各种64层VCT后处理技术(MPR、CPR、CTVE和MinIP)能够显示ECC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相关参数D、K值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比较参数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搜集临床疑诊EHCC患者,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和DKI序列)及手术治疗,选择满足条件患者35例,经软件处理获得DKI参数D、K值,对照病理结果,评价上述参数值与高、中、低分化肝外胆管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来比较参数诊断效能。结果 35例EHCC病理结果包括:Ⅰ级11例,Ⅱ级11例,Ⅲ级13例。Ⅰ级即高分化组病灶相关参数D、K值分别为(1.56±0.08)×10~(–3) mm~2/s、0.38±0.07;Ⅱ级中分化组相关参数值分别为(1.47±0.09)×10~(–3) mm~2/s、0.51±0.08,Ⅲ级低分化组参数值分别为(1.39±0.07)×10~(–3) mm~2/s、0.66±0.08。D、K值在不同分化程度EHCC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1),随着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D值逐渐降低,K值则逐渐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848。ROC曲线方法得到D、K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和0.951,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K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好,有助于病理分化程度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诊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图像及造影表现,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回声、血流分布及分析超声造影各时相的特征.结果 二维声像图上病灶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100%),边界模糊(9/11,81.82%),内部低回声(6/11,54.55%);彩色多普勒病灶内部为0级血流信号,周边显示1级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示7例(63.64%)病灶阻力指数(RI)≥0.6;超声造影显示11例病灶均于动脉相呈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无造影剂灌注,实质相病灶周边呈环状低增强,但回声高于内部无造影剂灌注部分.结论 低分化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造影结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对病灶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EUS目测定性法与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法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1例94个取得病理诊断结果的甲状腺实性结节术前行CEUS,分别采用定性法、定量法观察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Logistics回归行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比较定性法及定量法。结果 定性法中动脉期增强程度、增强时相、实质期增强程度及环形强化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法中,始增时间、相对始增时间(rRT)、峰值强度(IMAX%)、峰值时间、相对峰值时间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法动脉期增强程度对鉴别良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定量法中,IMAX%(P=0.006)和rRT(P=0.004)对鉴别结节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法及定量法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准确率分别为73.40%(69/94)和79.79%(75/94)。定性法和定量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和0.868(P=0.002)。结论 甲状腺结节CEUS TIC定量法诊断能力优于定性法。定量法中甲状腺结节增强IMAX%减低和rRT增加对诊断恶性结节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相对造影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获取造影定量参数及计算相对造影参数评价其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4例经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病灶(良性31例,恶性23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ACQ软件对病灶及病灶旁组织增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测定超声造影参数,并计算相对造影参数。结果以病灶周围腺体为对照,良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80.65%,25/31)为与腺体曲线接近型,或呈缓升速降型,峰值后移。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91.30%,21/23)呈速升缓降型,峰值前移。病灶相对开始增强时间、相对达峰时间及相对峰值强度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基准强度良恶性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乳腺病灶的造影参数应充分重视病灶周围腺体的增强情况,计算病灶与周围腺体造影参数的差值并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特点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