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牙源性粘液瘤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510120)李劲松陈伟良潘朝斌牙源性粘液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局部有侵蚀性的低度恶性肿瘤。几乎只发生于颌骨内。由于发病率低,文献报道不多,临床医师往往对其组织病理,临床、X光等表现特点不甚熟悉,容易忽视此瘤...  相似文献   

2.
《口腔医学》2013,(4):287-288
<正>牙源性黏液瘤是一类发生在颌骨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无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本科近期收治1例下颌骨牙源性黏液瘤患者,复习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右下后牙松动就诊我院,患牙无外伤史,亦无疼痛麻木等明显不适症状。入院查体:43-46牙固  相似文献   

3.
陈之锋  陶谦 《口腔医学》2009,29(2):103-104
牙源性黏液瘤是发生于颌骨的良性肿瘤,具有局部侵润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往往不能准确定位肿瘤实际的边界,导致手术切除不彻底和较高的复发率,该文重点就近年来牙源性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牙源性黏液瘤多发生于颌骨,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与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瘤等鉴别,临床上常常误诊。笔者报道1例误诊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较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其临床特点是早期隐蔽性生长,容易发生感染。此肿瘤有特殊的生长方式和术后容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作者对该病的病理学特征,生长与行为及手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头颈部牙源性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2001—201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头颈部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信息,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79例,其中可随访71例。可随访患者中,男30例,女41例。年龄≤30岁27例,31~60岁39例。12例有吸烟史,3例有酗酒史。12例接受过手术治疗;42例发生于下颌骨,26例发生于上颌骨及颅底。肿瘤最大直径中位值为3.5 cm,36例肿瘤最大直径≤3.5 cm。60例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11例接受局部刮治术。52例瘤体组织以纤维成分为主,19例以黏液成分为主;随访期间4例出现局部复发。接受局部刮治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36.36%)显著高于接受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患者(P=0.001)。结论: 头颈部牙源性黏液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具备局部侵袭性,下颌骨发病较常见,患者年龄以31~60岁为主。相对于局部刮治术,根治性切除可有效抑制肿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源性粘液瘤的临床、X线、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对26例经病理确诊的牙源性粘液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9岁;在X线片上多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透光阴影;镜下可见大量蓝色粘液样组织及排列疏松的瘤细胞;4例刮治术后复发。结论:牙源性粘液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化,常需病理检查确诊。因其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亦称Pindborg瘤,是一种良性、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发病率占所有牙源性肿瘤的0.4%~3%,据文献报道称,该瘤多发生于颌骨内磨牙区(94%),骨外型极少见(6%).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骨外...  相似文献   

9.
牙源性粘液瘤(附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牙源性粘胶瘤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以便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3例经病理确诊的牙源性粘胶液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男女比为1:1.5;20-29岁,40-49岁为高发年龄组,发病部位以下颌骨最多见(78%)。术前仅3例诊断正确,准确率为13%。治疗方法以彻底切除,即刻修复为主。结论 牙源性粘液瘤比较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确诊需结合X线和病理检查。因其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牙源性始基瘤是颌面部罕见的良性牙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牙源性始基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骨外型)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骨外型)一例报告王林康,杨学财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局部浸润性肿瘤,多见于颌骨内,骨外极少见,1958年由国外首先报道,将其描述为一独立类型的牙源性肿瘤,我科1995年收治一例,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34岁,因"左颌下...  相似文献   

12.
骨外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也称Pindborg瘤,可分为骨内型和骨外型2种,主要发生于颌骨内,偶见于颌骨外。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口底的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其临床症状与口底皮样囊肿相似.术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嗜酸性环状钙化团块。因其具有局部侵袭性,为避免复发,提倡完整切除肿物。  相似文献   

13.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牙源性肿瘤 ,起源于成釉器中的中间层细胞 ,好发于下颌骨前磨牙区及磨牙区 ,少数可发生于颌骨外的粘膜中、下颌牙龈区及颌下区。以往曾称之为Pinborg瘤、非典型性成釉细胞瘤或囊性牙瘤[1] 。因本病少见 ,临床上较易误诊且治疗不当极易复发 ,故本  相似文献   

14.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有潜在的侵袭性和较高的术后复发率,但恶变却很罕见。本文报道1例KCOT术后多次复发及感染,最终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又称Pindborg瘤。此瘤发病率极低 ,临床罕见。现将我院会诊的一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 ,女 ,42岁 ,因左上颌前牙区无痛性渐增性肿块 2年到某地区医院就诊。检查见 |3 45根方有一肿块 ,3 .5cm× 4cm大小 ,质硬 ,无压痛 ,|3 4I°松动并移位分开 ,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区内有高密度影 ,诊断为“牙瘤” ,行手术切除后病检无法确诊 ,请外院病理科会诊 ,诊断为“成釉细胞瘤 ,细胞增生活跃”。后患者携X线片和病理切片到我院会诊。摄X线牙片见 :|3 45见根尖区骨质不规则破坏 ,边界部分模糊 ,部分可见骨质硬化。破坏区可见多数钙化…  相似文献   

16.
骨外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极为罕见,通过复习1966~2011年英文MEDLINE与1994~2011年中文CHKD中收录的文献,仅有37例骨外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个案报告。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发现该瘤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就诊年龄3~71岁,平均35.8岁;男13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1.46;肿块直径0.5~4 cm,平均1.76 cm;好发部位主要是牙龈,累及下颌与上颌牙龈的比例为1∶1;组织学特征表现与骨内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基本相同;复发率为5.4%。因该瘤具有浅表骨侵蚀能力,应行完整的肿瘤切除结合骨面刮治术。  相似文献   

17.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EOT)是一种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特点的良性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可分为骨内型(中央型)、骨外型(外周型)两种,后者罕见。本文报道2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影像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8.
牙源性粘液瘤的临床、X线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41例牙源性粘液瘤(OM)的临床资料、X线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OM的X线特征分型,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对1964-1998年间41例经病理确诊的O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改变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男性较女性多见(60.98%),好发年龄12-40岁,发病部位以下颌骨较多见(58.54%),上颌骨多累及上颌窦(58.83%),患者多以无痛性包块就诊(82.95%)。OM的X线表现较复杂,下颌骨可表现为“火焰状”、牙槽突型、单囊型和骨质破坏型等改变,发生于上颌骨的OM由于上颌窦的存在,表现非常复杂。病理学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星形和梭形细胞散布于粘液样基质中,首次发现存在类“浆细胞”,部分肿瘤组织发现上皮条索。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将OM视为低度恶性的临界瘤,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应注意形态与功能兼顾的原则,并尽可能保留下牙槽神经,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又称Pindborg瘤,是一种发生在颌骨的较罕见的牙源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较广,20~40岁均可发病,性别无差异[1]。本文报道1例颌骨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相似文献   

20.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性病损,临床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复发常见,而恶变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由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为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