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个体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1例患者根据其病情特点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针刺治疗,与118例常规针灸治疗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疗程与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9%,对照组愈显率为69.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各疗程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疗程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1例患者根据其病情特点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针剌治疗,与118例常规针灸治疗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疗程与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9%,对照组愈显率为69.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各疗程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疗程短。  相似文献   

3.
针灸蒙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蒙药结合与单纯针灸对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针灸蒙药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针灸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6%,对照组愈显率为80.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蒙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筋透刺、常规针刺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均匀的分为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并接受相应的治疗。分别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个疗程后对 House - Brackmann 量表及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5%、25%、17.5%,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Ⅰ组及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第2个疗程之后,治疗组的愈显率要明显优于对照Ⅱ组;但治疗组与对照Ⅰ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透刺法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8例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4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三期,不同时期施以温针灸为主的不同针刺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穴取合谷、风池、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等。从愈显率和治疗时间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62%,优于对照组的60.77%(P〈0.05)。在前3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率为89.79%,优于对照组的56.86%(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结论: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加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疗效与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6.0%,对照组为8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8个,对照组为2.1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且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4,(12):1673-1674
目的:观察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毫针针刺组)、治疗2组(1壮温针灸)、治疗2组(灸2壮温针灸组)各30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评分量表进行评价。3组患者分别给予毫针针刺、温针灸1壮、温针灸2壮方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3种方法对于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组痊愈率和愈显率优于治疗1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温针灸2壮疗效更佳,能显著提高面瘫治愈率,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9.
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50例,针刺对照组48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温针灸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宜军  周友龙 《中国针灸》2004,24(10):677-678
目的: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2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临床常规针灸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32%,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灸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ICU重症患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护理组40例中医护理;病程时间长,用红归酊剂对受压部位涂擦,10min/次,以防褥疮;针刺,激发经络之气;肌肉麻木及肌肉萎缩,对穴位针灸,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便秘中药灌肠;头晕、肢体麻木护理人员可提供旋律轻快音乐等情志护理。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护理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0%。[结论]中医护理ICU重症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虚实辨证针刺法与常规循经刺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38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辨证组(200例,虚实辨证刺法)与循经组(180例,循经取穴刺法),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辨证组的痊愈率为86%,循经组为31.1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从痊愈好转病例的总平均治疗时间比较,辨证组为8.8d,循经组为15.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辨证组明显优于循经组。结论 治疗软组织损伤,虚实辨证针刺法优于常规循经刺法。  相似文献   

13.
项排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项排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采用项排针治疗,取风池穴,颈47夹脊穴(47夹脊穴(4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及其外侧旁开1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风池穴和颈4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及其外侧旁开1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风池穴和颈47夹脊穴,1个疗程后观察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为89.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排针加强了颈部的针刺刺激量和效果,对颈部经脉气血的调节、颈部筋肉血运的改善,起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缓解肌肉痉挛,达到解除疼痛、通经活络、畅通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肱骨外上髁炎的针灸治疗为例,来验证同名经配穴法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3例做单纯的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组:经络辨证选穴合同名经配穴。均为针灸治疗,1次/3d,15次为1个疗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治愈率分别为72.97%、52.7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治愈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名经配穴法,辨证全面,标本兼治,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23-625
目的 :观察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分别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魏东生 《河南中医》2012,32(4):445-447
目的:观察从心脾二经论治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确诊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以心脾二经理论为基础采用中药结合针刺及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7.7%,治疗组有效率为93.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积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心脾二经立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对286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督脉穴位注射组(治疗组184例)和普通针疗组(对照组102例),观察两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按4级评分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统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3%,对照组64.7%,2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100 例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上,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 天后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28 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透穴手法按摩配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60例,试验组采用透穴手法按摩,先以内功透穴,再进行点按经络,然后用仰卧提拉法治疗,再配合针灸刺络法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针灸刺络法治疗。每次治疗共计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试验组显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有效率86.7%。结论:透穴手法按摩配合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缪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缪刺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方法 将检查出健侧腰 4夹脊、腰 5夹脊穴压痛的 ,并且压痛在 以上的腰突症患者 6 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4例 ,治疗组采用健侧穴位注射 ,对照组则在患侧施穴位注射 ,两组均共同针刺患侧环跳穴 ,并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 治疗 3次 ,治疗组显效 14例 (4 1.2 % ) ,对照组无显效 ,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腰突症患者夹脊穴压痛在健侧的用缪刺法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治疗患侧的常规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