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28岁。停经45天,尿妊娠试验阳性,在外单位行人流术吸空后来诊。B超显示:宫体略增大,横切面宫底部可见二组独立的内膜回声(图1左幅),中间隔有肌层回声,从宫颈至宫底方向做连续横切扫查,可见子宫内膜呈“Y”型分离;于宫体左侧内膜内分别可见 9.6mm×6.9mm,7.8mm×5.6mm大小相邻的液性暗区(孕囊、图1右幅),宫体右侧内膜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25岁, 外院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具体不详), 因不孕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偶有痛经病史, 月经量正常, 月经规律, 周期正常。经阴道超声检查示:子宫前位, 形态失常, 横径增宽, 宫底部横切面见宫底部呈分叶状(图1), 宫壁回声尚均匀, 内膜分为左右两侧并于近宫颈处汇合, 左侧内膜厚约6 mm, 右侧内膜厚约5 mm, 两侧内膜间可见一稍高回声结构并向宫颈延伸, 内回声均匀。三维超声子宫冠状面示两侧内膜间向下延伸的稍高回声团(图2)。超声提示:先天性子宫畸形(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 CUA), 考虑双角纵隔子宫可能。经腹部超声探测双侧肾脏、输尿管均未见异常声像。于我院行手术探查及治疗:腹腔镜下可见子宫外形呈"Y"字形, 子宫底部横径增宽, 宫底外缘凹陷呈融合不全;宫腔镜见宫腔内纵隔(图3), 行子宫纵隔切除术, 纵隔标本见图4。术后诊断:双角纵隔子宫。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 宫腔内未见纵隔(图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全纵隔子宫与弓形子宫的三维超声鉴别特点.方法 对宫、腹腔镜确诊为不全纵隔子宫和弓形子宫的各50例患者行二维及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分析二者的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要点.结果 二维超声显示42例不全纵隔子宫患者双侧宫腔间见肌层分隔低回声,38例弓形子宫患者宫底部内膜显示不连续,宫底部中央区增厚的肌层向宫腔突出.三维超声显示50例不全纵隔子宫患者可见两侧内膜在子宫下部相互融合,呈“Y”形,夹角深度> 10mm,两侧内膜夹角< 90°;50例弓状子宫患者宫底处内膜呈浅“V”形,夹角深度<10mm,两侧内膜夹角>90°.二维超声诊断不全纵隔子宫和弓形子宫的符合率分别为84%和76%,三维超声诊断不全纵隔子宫和弓形子宫的符合率均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超声冠状面可清晰显示子宫宫腔结构和外观形态,并可直观显示不全纵隔子宫和弓形子宫的纵隔长度及两侧内膜夹角,对二者的诊断较二维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超声诊断子宫浆膜下血管平滑肌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 8岁 ,孕 3产 2。一年前在外院超声提示 :子宫浆膜下肌瘤可能 (如鸽蛋大小 )。平素月经正常 ,近三个月自觉腹部突然隆起 ,无疼痛。妇检 :子宫及卵巢界限均无法触及 ,探针测宫腔深度正常值范围。超声所见 :子宫底部左下方显示 15 cm× 2 8cm巨大团块 ,向腹腔内突出 ,将子宫推向右上方 ,上界达剑突下 2指 ,与周围组织境界尚清楚。团块大部分为透声暗区 ,其内显示网络状强回声光带 ;团块左下部分为不均匀结节状较密集中低回声 (图 1)。子宫内膜线居中 ,近宫底部宫腔内可见强回声节育环伴声晕 ,未探测到卵巢声像图。CDFI:包块周边…  相似文献   

5.
患者,18岁,回族。主诉婚后停经三月,近一月来阴道出现不规则流血伴右下腹疼痛上超检查:子宫前位、大小约4.2cm×3.2cm×4.3cm,壁光滑,宫区光点分布均匀,内膜线清晰。左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右侧附件区近宫底偏右可见约6.9cm×5.9cm×5.4cm大小形似子宫样混合性肿物,边界清、壁光滑。内可见不均匀等回声光团及低回声区相间,中心可见约4.3cm×2.9cm×4.0cm大小妊娠囊,囊内未见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提示:右侧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多考虑异位妊娠)(图1)。  相似文献   

6.
继发于子宫破裂后的腹腔妊娠,临床上极为罕见。现将通过B超、手术证实的一例报告如下: B超所见:子宫大小与妇科检查相符,胎盘位于子宫前后壁,宫区内可见20mm羊水区,宫底部有一直径30mm缺损区,宫内暗区通过缺口与腹腔相通。暗区内可见脐带回声,腹腔内可见胎儿回声,胎动明显,胎心率130次/分,胎头双顶径82mm,多个切面均可见大于80mm羊水暗区。超声诊断:①子宫妊娠破裂后继发腹腔妊娠,胎儿存活;②羊水过多。  相似文献   

7.
杨帆  杨太珠  罗红  郭文琪 《华西医学》2004,19(4):671-671
患者 ,女 ,32岁 ,因“停经 4+ 月行钳夹术 ,外院清宫 3次 ,发现宫腔残留”入院 ,行阴道B超检查发现 :子宫前后径 4 8cm ,宫底部查见 2 0× 1 6× 2 3cm的不规则增强回声 ,与子宫浆膜层紧贴 ,少许强回声嵌入宫底部肌壁间及宫腔内 ,子宫直肠陷凹积液约 1 0cm。超声诊断 :1 宫底部占位 (疑子宫穿孔 ) ;2 盆腔少许积液。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 :大网膜、乙状结肠包裹子宫 ,乙状结肠与宫底、左侧附件、左盆侧壁粘连形成约 7 0cm的团块 ,内含胎儿胸部肩胛骨与坏死机化物质 ;子宫底偏左宫角处可见一长约2 0cm的纵形破口 ,内有大网膜组织嵌入…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31岁,孕3产1。孕40周+3胎儿经顺产娩出后,胎盘不能完全自行娩出,行胎盘钳夹术,自觉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阴道出血约600 ml。妇科检查宫底未触及,徒手经阴道探查子宫腔内肿物,质软,表面粗糙,可触及其下缘及两侧缘。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增大,宫底部形态失常,宫底向宫腔凹陷,呈"火山口"样,从宫颈内口向宫体及宫底自然延续的内膜线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阴道四维超声造影对女性不孕患者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2例女性不孕患者行经阴道四维超声造影,实时观察宫腔形态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结果 312例患者中39例患者检出宫腔病变:(1)宫腔粘连13例:宫腔形态欠规则,部分内膜连续性中断;(2)宫腔占位18例:宫腔内局限、类圆形突起或局部充盈缺损;(3)不完全纵隔子宫8例:宫腔底部可见肌性等回声分隔突向宫腔内,与宫底部肌层相连续。其中31例患者行宫腔镜手术治疗,与手术结果符合率96.7%(30/31),1例正常宫腔误诊为宫腔粘连。结论经阴道四维超声造影能清晰地观察宫腔形态,检出宫腔内病变,可作为诊断宫腔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6岁,孕2产0,足月在侧切下自然阴道分娩一活男婴,胎盘娩出后患者感下腹疼痛,阴道大量出血.妇科检查:下腹部未触及宫体,阴道见一椭圆状肿物,未触及宫颈.急诊行床旁超声检查.超声显示:子宫增大,宫颈与宫底部位置反位,呈"倒梨形";宫颈扩张,宫底经宫颈口突入阴道内,官腔线消失;子宫外周未见浆膜回声,可见气体样强回声(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子宫畸形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Omni View)成像图像特征。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就诊二维超声显示子宫畸形的36例患者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扫查,利用Omni View成像获取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观察子宫外形,宫腔形态,宫颈管形态,并对子宫底部凹陷深度进行测量,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或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照,总结经阴道三维超声Omni View成像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6例患者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诊断为不完全纵隔子宫16例,完全纵隔子宫5例,弓形子宫5例,双角子宫4例,双子宫4例,单角子宫2例。与临床手术或磁共振诊断均符合(36/36)。36例患者子宫畸形Omni View成像图像特征:(1)纵隔子宫21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12例宫底肌层稍向外凸,9例子宫底肌层轻微凹陷,凹陷深度均≤1.0 cm,平均深度(0.5±0.3)cm;子宫内膜中央均见低回声分隔将子宫内膜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分隔从子宫底部向宫颈方向延伸;其中不完全纵隔子宫16例,分隔未达宫颈内口,内膜呈"Y"字形,完全纵隔子宫5例,分隔达宫颈内口,内膜呈"V"字形。(2)弓形子宫5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2例宫底肌层平坦,2例宫底肌层稍向外凸,1例子宫底内膜轻微凹陷,凹陷深度约0.4 cm;5例子宫底中央部内膜均呈弧形凹陷,内膜凹陷深度均≤1.0 cm,平均深度(0.7±0.2)cm。(3)双角子宫4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子宫底部横径均明显增宽,宫底外缘明显凹陷呈分开的两个子宫角,子宫外形呈"Y"字形,凹陷深度均>1.0 cm(分别为1.7 cm和2.3 cm,2.6 cm和2.8 cm);两侧子宫角内均可见子宫内膜回声,双侧分开的子宫内膜汇合于子宫中下段至宫颈内口处,子宫内膜亦呈"Y"字形。(4)双子宫4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均显示2个完整的子宫体和子宫颈,有各自完整的子宫壁和子宫内膜。(5)单角子宫2例,子宫轮廓偏小,呈梭形,宫底横径较小,1例子宫内膜呈"香蕉"形,1例内膜呈管状。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Omni View成像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获取满意的子宫冠状切面超声图像而清晰显示子宫外形和宫腔形态,并可准确测量子宫底凹陷深度,可为先天性子宫畸形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84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剖宫流产和足月妊娠剖腹产术后2年内。81例宫内膜镜检为增生期和轻度增生过长,3例可见分泌反应。其病因可能是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植入腹壁所致。因此,手术中避免子宫内膜污染切口是防止其发生的根本环节。腹壁瘢痕异位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不敏感,与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2岁.因超声体检发现卵巢囊肿6个月入院.术前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区触及大小4.0 cm×6.0 cm包块,无压痛,右侧附件区未触及包块,无压痛.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前位,大小5.2 cm×4.8 cm×4.8 cm,子宫内膜厚1.0 cm,肌层回声欠均匀.前壁宫底部可见大小0.9 cm×0.6 cm和0.7 cm×0.5 cm低回声结节.宫内O型节育器回声、位置正常.宫颈内可见多个囊性无回声区,其中一个大小0.5 cm×0.8 cm.右侧卵巢大小正常,左侧卵巢内可见大小5.7 cm×4.2 cm囊实性团块(图1),囊内充满细小点状回声,实质部分内见条点状血流信号,盆腔无液性无回声区.超声诊断:(1)左卵巢囊实性团块.(2)子宫多发小肌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隔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经阴道二维超声显示为中隔子宫的87例患者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后在子宫冠状切面对子宫外形,宫腔形态,宫颈管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宫底部凹陷深度,两侧分开的子宫内膜夹角进行测量.结果87例患者经阴道二维和三维超声检查后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或磁共振诊断为完全中隔子宫21例(其中正常宫颈9例,伴宫颈中隔12例),不全中隔子宫56例,弓状子宫5例,双角子宫3例,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2例.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与手术或磁共振诊断符合75例(75/87),误诊12例(5例弓状子宫、3例双角子宫及2例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误诊为不全中隔子宫,2例完全中隔子宫伴宫颈中隔误诊为完全中隔子宫伴正常宫颈);术前经阴道三维超声与手术或磁共振诊断符合87例(87/87).87例患者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声像图表现:(1)中隔子宫77例,其中71例子宫底稍向外凸,6例子宫底轻微凹陷,凹陷深度均≤1.0 cm,平均(0.6±0.2) cm;子宫体中央均见低回声的分隔将子宫内膜分为左右两部分,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均<90°,平均(49.6±13.9)°,分隔从子宫底部向宫颈方向延伸;其中不全中隔子宫56例,分隔未达宫颈内口,内膜呈“Y”形,完全中隔子宫21例,分隔达宫颈内口,内膜呈“V”形(9例宫颈管正常,12例宫颈管内见分隔,其分隔由宫颈内口延至宫颈外口).(2)弓状子宫5例,宫底中央部内膜均呈弧形凹陷,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均>90°,平均(135.6±16.3)°.(3)双角子宫3例,子宫底部均融合不全,外缘凹陷呈分开的两个角,凹陷深度均>1.0 cm(分别为1.8 cm、2.5 cm、2.7 cm).(4)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2例,宫腔均呈正常的倒置三角形,宫腔内粘连带形态不规则,未始于宫底部,而连于子宫前、后壁.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获取满意的子宫冠状切面超声图像而清晰显示子宫外形和宫腔形态,并可准确测量宫底凹陷的深度及两侧子宫内膜夹角,为中隔子宫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颇为罕见,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收集到的3例报道如下。1 临床病理资料  例1:44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余入院。体检:子宫增大,孕50 天大小。B超示:子宫前壁肌瘤,内膜息肉。病理检查:巨检肿瘤位于宫底部,呈息肉状突入宫腔,7.0cm×3.0cm×2.5cm大小,基底较宽,浸入肌层。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有局灶性出血。子宫前壁肌层见一肌瘤,直径为2.0cm。镜检:内膜间质细胞高度增生,内膜腺体稀疏不一,肿瘤区域无腺体,瘤细胞均匀致密弥漫性生长,极性紊乱。细胞呈纺锤状,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少而淡染,境界不清,部分细胞胞浆呈空泡状、…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两类,即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形成息肉状或结节,白宫内膜突向官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蒂宽,质软脆。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肿瘤切面质地柔软,似生鱼肉状,伴出血、坏死时,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 ,2 5岁 ,发现阴道肿物 1 0年入院。专科查体 :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前壁见一个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 ,大小约 6 cm× 6 cm× 4cm,质软 ,动度差 ,无压痛 ,宫颈光滑 ,子宫及附件正常。超声检查 :子宫前位 ,大小、形态正常 ,内膜线居中 ,宫壁回声均匀 ,双侧卵巢正常 ,于宫颈前方至阴道内可见一个大小约 72 cm×5 9cm× 35 cm的囊性肿块 ,壁薄 ,内为均匀无回声 ,后方可见回声增强 (图 1 )。超声诊断 :阴道壁囊肿。术后标本剖面观 :囊内壁光滑 ,囊内液体澄清。病理诊断 :阴道壁中肾管囊肿。讨论 :中肾管是在输卵管系膜中 ,走向内侧子宫侧壁、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疑为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行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双子宫6例,不完全型纵隔子宫20例,完全型纵隔子宫8例,双角子宫10例,弓形子宫4例,单角子宫2例,三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双子宫三维超声表现为2个独立子宫;纵隔子宫宫底外形基本正常,不完全型纵隔子宫者内膜呈“Y”形,完全型纵隔子宫者内膜呈“V”形;双角子宫宫底中央凹陷,内膜呈“Y”形,但夹角较大;弓形子宫外形正常,宫底部内膜轻微内凹;单角子宫外形呈梭形,内膜呈单角状.结论三维超声冠状面成像能直观、清晰显示子宫宫腔形态结构及宫底外观轮廓,在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中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是一种简便、易行、准确的子宫畸形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宫腔镜手术负压吸宫预处理子宫内膜121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负压吸宫方法预处理子宫内膜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0年3月选择宫腔镜手术前未作子宫内膜预处理的患者121例,采用负压吸宫方式薄化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各类宫腔镜手术时间5-40min,平均17.6min。吸宫后剩余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03mm,切割肌层组织平均厚度2.980mm。结论:负压吸宫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子宫内膜预处理方法,适用于各种宫腔镜手术前子宫内膜准备。  相似文献   

20.
盛雪琴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0):762-763
1病例资料42岁,孕6产2。因阴道不规则流血74天入院。平素月经正常。发病初期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子宫小肌瘤,给予药物治疗无效,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增生”,又行止血、抗感染治疗1个月,阴道流血量更多,伴明显下腹痛,入我院。查体:除下腹部压痛外,无特殊体征。妇科检查:阴道内有少量暗红色分泌物,宫颈光滑,宫口闭合,着色不明显,子宫后倾,子宫体偏大;右侧宫角稍凸起,表面光滑,触痛不明显;双侧附件正常。B超示:子宫63 mm×49 mm×57 mm大小,外形规则,包膜完整、内膜线居中增粗,宫内光点分布均匀。子宫底部可见33 mm×32 mm×30 mm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