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背包重量和背包方式对儿童背包时身体姿势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某小学36名7~12周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无背包、不同背包重量(10%体重、15%体重)、不同背包方式[背包方式Ⅰ:高背包中心(简称高背)和低背包中心(简称低背)2种;背包方式Ⅱ:有、无固定带]等实验设计自然行走。运用2台SONY DCRHC52E摄像机记录实验过程,采用SIMI Motion 7.5运动解析系统对相关身体姿势角度进行解析。通过SPSS 20.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背包与无背包状态下儿童身体姿势的变化及年龄、性别、书包重量、不同背包方式对身体姿势角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所有背包负重状态下颈曲角(vranio-vertebral angle,CVA)、躯干角(truck angle,TA)及矢状肩姿势角(sagittal shoulder posture angle,SSP)(除10%体重背包重量、低背)与无背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对CVA、TA、冠状肩姿势角(coronal shoulder posture angle,CSP)角度的主效应显著(P<0.01);性别、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对SSP角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年龄与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等的交互效应对CVA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背包重量与背包方式Ⅰ等的交互效应对TA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背包方式Ⅰ,背包重量与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等的交互效应对SSP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重量、低背、有固定带状态对儿童身体姿势影响较小,且相同负重下低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姿势变化较小。结论:(1)与无背包状态相比,当背包重量达到体重10%时,大部分身体姿势角度会受到重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高年龄段儿童(10~12周岁)受到背包的影响更大。(2)将背包中心高度控制在较低位置(腰部)、背包加装腰带和胸带能够有效缓解背包重量带来的身体姿势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入路脊柱手术后肺栓塞(P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1年进行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融合节段以及CT证实的PE发生情况。结果 82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其中43例行单纯后入路脊柱手术,1例患者发生PE(2.3%);39例患者行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4例患者发生PE(10.2%)。联合入路手术患者发生PE的风险为单纯后入路手术患者的4倍(OR=4.12),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起单纯后入路手术患者,联合入路手术患者年纪大、BMI高、融和节段多、失血量及输血量多(P<0.05)。结论联合入路患者比后入路手术患者发生PE的风险更高。但是,除了手术入路方式外,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融合节段数多也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间长和大失血是脊柱手术发生PE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大学生群体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及差异,客观评价其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79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体育专业392名,非体育专业387名。结果与结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出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升华方式的频度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防御方式更具积极倾向。不同专业女性大学生的掩饰倾向显著高于男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掩饰方式的差异较突出,而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倾、后仰不同角度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以便在设计飞机座椅时增加人体抗荷的功效。方法 选择男性工作人员9人,在直坐位、前倾30°、后仰30°、后仰60°时用导纳法测量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前、后倾30°对心功能影响不大。后仰60°时左室射血时间(LVET)、每搏心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心室最大射血速率(dy/dt)_(max)明显增加;心率(HR)射血前期时程(PEP)明显下降。结论 后仰角度加大,缩小了心-脑间垂直距离,减小了血液静态压力,有利于血液回流及保持头部供血,可以提高人的抗荷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央型肺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同一射野角度、不同优化方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接受IMRT的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64(53~73)岁。6例患者分别制定2种治疗计划:F-plan和B-plan。2种治疗计划均采用相同的射野方向,根据靶区边缘到皮肤表面的距离,遵循射野穿过肺部最小的原则对所给定的射野方向进行优化,其中,F-plan为部分射野进行锁铅门设计,B-plan为部分射野入射路径处添加虚拟的“Block”设计。评估2种治疗计划的患者的靶区覆盖情况、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和机器跳数,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计划临床靶体积和计划大体肿瘤体积(PGTV)的剂量分布基本一致,PGTV的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2种计划下的机器跳数等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83~1.863,均P>0.05)。B-plan的双肺的肺平均剂量(MLD)[(1572.13±148.08) cGy]、V5[(62.58±5.91)%]、V25[(24.33±1.83)%]、V30[(20.14±2.43)%]、V40[(13.38±2.78)%](Vx指接受x Gy剂量照射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和正常组织的平均剂量(Dmean)[(1246.63±485.12) cGy]、V5[(58.46±24.31)%]、V40[(6.38±2.67)%]普遍高于F-plan的受照剂量 [双肺的MLD:(1546.45±152.98) cGy、V5:(60.66±5.34)%、V25:(23.79±2.20)%、V30:(19.59±2.71)%、V40:(12.70±2.79)%;正常组织的Dmean:(1209.37±466.66) cGy、V5:(54.87±22.60)%、V40:(5.89±2.6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70~−2.601,均P<0.05);对于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剂量,2种治疗计划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0~0.377,均P>0.05),但B-plan的心脏的V30[(17.21±10.42)%]、V40[(11.70±8.04)%]高于F-plan [V30:(14.67±5.82)%、V40:(9.42±4.19)%],而脊髓的最大剂量[(4112.12±304.66) cCy]却略低于F-plan[(4128.73±254.72) cCy]。 结论 2种治疗计划均能得到满意的靶区剂量学分布,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也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中可根据个体差异、靶区分布有选择性地使用或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对飞行员脊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各国空军不断发展和装备高性能战斗机,其高机动性和高加速度(+G_z)无疑对飞行员身体各个系统带来了明显影响,特别是飞行员的脊柱。可以说脊柱在飞行员的身体中是最容易受到高G影响的部分。美、俄、日和西欧各国空军等对此非常重视,并积极地进行了研究。由于我国空军开始装备高性能战斗机才是近几年的事,对此方面还没有更多的研究。重视对飞行员脊柱改变和损伤的研究,不仅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保护现有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MRI在显示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ies,SpA)脊柱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下胸椎和腰椎各脊椎椎单元受累频率.资料与方法 对38例SpA患者行下胸椎和腰椎(T8-S1) MRI检查,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itis,uSpA)各19例.下胸椎和腰椎MRI扫描序列均包括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T2WI和短TI反转恢复(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23例同时行平扫和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在每个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每两条相邻线中间的区域定义为一个脊椎单元.比较各脊椎单元炎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38例中21例(55.3%)脊柱MRI显示异常,其中急性或慢性椎体炎14例,椎间盘炎10例,脊椎关节炎7例,韧带骨赘4例.AS脊柱受累率为73.7%( 14/19),明显高于uSpA的脊柱受累率36.8% (7/19).T8/9、T9/10、T10/11、T11/12、T12 L1、L1/2、L2/3、L3/4、L4/5、L5/S1脊椎单元炎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6%、10.5%、15.8%、26.3%、39.5%、28.9%、28.9%、28.9%、7.9%、7.9%.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SpA患者的脊柱炎性改变,在T8-S1范围内病变累及T12 L1脊椎单元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生后头6个月内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体格发育,血红蛋白值及患病情况的影响,本资料对338例6个月婴儿进行体重、身长、血红蛋白值、患病情况和喂养方式关系的调查,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为昆山市1997年间出生足月、顺产、健康的6个月婴儿338例,将其分为生后6个月内以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喂养组)和生后6个月内以人工喂养的婴儿(人工喂养组)。调查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重、身长、血红蛋白及患病情况的影响。1.ε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和了解喂养情况。采用全国儿调时统一的方法和测量工具进行身长、体重的测量。左手无名指未消血,使用统一检验的血红蛋白仪,采用氰化高铁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里。评价标准:按照“江苏省儿童保健工作常规”的规定,血红蛋白<110g/L诊断为贫血及1985年我国九市正常0~6岁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为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椎间关节。如果椎间关节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所涉及的椎间关节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因此理解创伤后椎间关节的"命运",将有助于在创伤早期预判保留运动节段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就创伤对脊柱椎间关节影响的自然史呈现出来,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类型运动对大学生足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6名正常足型男性大学生,研究相同时间下跑、行走、自然站立后足型和肌电值(electromyography,EMG)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自变量(运动负荷类型×运动前后)对各因变参数(足长、足宽、足围度、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足舟骨高度、足弓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学生不同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及运动效率。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检查,筛选出从事轻体力活动的健康大学生49名,男性25名,女性24名,采用K4b2便携式心肺功能测定仪测量其进行不同体力活动(慢走、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时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用凯式定氮法测量24小时尿氮,利用Weir公式计算能量消耗量。根据能量消耗量(kJ/h/kg)和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速度(km/h),计算单位体重单位距离能量消耗值(J/m/kg)来表征运动效率,此值越高,运动效率越低。结果:体力活动平均能量消耗量:慢走12.11±1.84,快走19.00±2.60,慢跑32.99±4.90,骑自行车16.43±2.68;运动效率表征值:慢走3.03±0.47,快走3.17±0.43,慢跑4.12±0.61,骑自行车1.37±0.22;骑车运动效率最高,慢跑最低,慢走与快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控制体重除参考能量消耗,还可考虑运动效率选择适宜个体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歼、强击机和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特征。方法 在颈椎侧位片上 ,测量各椎体曲度值 ,并与参考常值作比较。结果 在 2 0~ 2 9岁范围内 ,歼、强击机飞行人员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 5 9.2 %,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 14 .3%;在 30~ 39岁范围内 ,歼、强击机飞行人员颈椎异常发生率为 83.3%。运输、轰炸机飞行人员颈椎异常发生率为 75 %。结论 歼、强击机飞行员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运输、轰炸机 ;各机种年龄大的飞行员颈椎曲度异常率高于年轻飞行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女学生15人,进行持续4周、每周5天、起始负荷强度为60%最大心率、每周强度递增10%的跑步训练。训练前及训练过程中每周末测试受试者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CVr)、平均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CHCMr)及血清铁(Fe)和铁蛋白(Fer)。结果:经4周递增负荷跑步训练,女大学生Hb呈进行性显著下降(P<0.01),表现为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MCV、MCH、MCHC、CHCMr、HDW、血清铁蛋白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RDW呈显著递增(P<0.05);Ret、血清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红蛋白浓度与MCHC和CHCMr相关性最大。结论:4周递增负荷跑步训练可诱导体育教育系女大学生产生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其变化与MCHC和CHCMr相关性最大,而与血清Fe、RDW、HDW及MCV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颈椎动态变化的MRI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分析椎管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及机制,评价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3例体检及志愿者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分别测量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计算脊髓/椎管矢径比值.结果:颈椎各椎间盘水平椎管矢径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脊髓矢径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与椎管矢径比值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结论:颈椎屈伸位MRI扫描以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证实了前屈位椎管增宽,脊髓变细,缓冲间隙增大;后伸位椎管变窄,脊髓矢径大于前屈位,缓冲间隙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FRI)的差异。方法:根据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将329名60岁以上社区居住老年人分为正常组(102名)和慢性病组(227名),使用Sunlight 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测试跌倒风险指数。调查了解慢性病人群的运动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病种类、运动方式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指数的差异。结果:(1)老年人群处于中度跌倒风险,正常组与慢性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男性慢性病人群FRI明显高于女性(P<0.05)。(2)老年慢性病人群FRI具有增龄性变化,不同年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男性跌倒风险高于女性(P<0.05)。(3)肥胖合并高血压、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老年人FRI明显高于正常、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老年人(P<0.05)。(4)跌倒风险指数与体质指数(r=0.193,P=0.004)、血压(r=0.203,P=0.002)呈正相关(P<0.05)。(5)进行规律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锻炼的老年慢性病人群FRI低于不运动者(P<0.05),且太极拳锻炼者明显低于慢走人群(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人群的跌倒风险具有增龄性变化,肥胖合并高血压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规律的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运动可降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风险,且太极拳效果优于慢走。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众所周知,脊柱三柱理论对于脊柱损伤类型的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日复习有关文献,对于《实用放射学杂志》所1、马晓文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年10期“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一文中引述如下:“1983年,Den is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柱理论,即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前柱从前纵韧带至椎体中部,中柱从椎体中部至后纵韧带,后柱从后纵韧带至棘上韧带,他强调韧带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图1)。2、董国礼等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年3期“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一文中引述如下:“Den is将脊柱分为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降纤酶两种不同途径给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颈动脉注射组和降纤酶静脉滴注组进行治疗。结果 降纤酶颈动脉注射组的总显效率和药物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静脉滴注组。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如符合颈动脉注射条件时 ,应积极选择颈动脉注射法进行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和两块三维测力台KISTLER对27名老年女性在自然行走和快速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3组:增加步频组(G1,n=10),增加步幅组(G2,n=8),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组(G3,n=9)。对上述3组老年女性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无论自然行走还是快速行走,3组老年女性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均值曲线轨迹相似性较高(复相关系数CMC>0.850)。自然行走时3组之间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G2)。与此同时,G2组的下蹲力最大,其次是G3组,并分别与G1组呈显著性差异(P=0.000和P=0.002)。另外,3组老年女性的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结论:无论何种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一些重要时相的峰值大小与自身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对男性大学生柔韧素质提高的效果,观察其24小时的维持效应。方法:将40名男性大学生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人,对照组和干预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干预组使用肌内效贴作为干预手段,对躯干竖脊肌群和大腿股后肌群分别使用两条放松贴法的"I"形肌内效贴进行贴扎。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24 h后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坐位体前屈值和脊柱弯曲活动度。结果:(1)在坐位体前屈值上,干预组组内数据比较显示:与干预前(5.52±1.93 cm)比较,干预后即刻(9.54±3.83 cm)、干预24 h后(9.94±3.7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即刻与干预24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6.11±2.87 cm)比较,干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24 h后,与对照组(6.04±4.50cm)比较,干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在脊柱弯曲活动度上,干预组组内数据比较显示:与干预前(66.46°±11.30°)比较,干预后即刻(80.92°±12.67°)、干预24 h后(79.14°±1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即刻与干预24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72.01°±14.12°)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h后,与对照组(71.51°±13.40°)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以增加脊柱弯曲活动范围,提高坐位体前屈值,继而改善人体柔韧素质,且在24小时内持续改善人体柔韧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