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轴位扫描全肝灌注"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9例患者行Revolution CT上腹部增强检查,获得全肝CT灌注(CTP)图像、静脉期及平衡期图像。于CTP图像上由2名观察者分别确定腹主动脉与门静脉主干时间-密度曲线(TDC)峰值对应的rank值及CT值,定量测量肝左、右叶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肝动脉分数(HAF)。采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TDC峰值所对应的图像重组肝动脉CTA、门静脉CTV,并提取动脉期图像。记录CT灌注和"一站式"检查的辐射剂量。比较肝左、右叶灌注参数的差异,并对2名观察者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肝左叶、右叶的BF和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名观察者对肝动脉CTA、门静脉CTV及动脉期图像的主观评分均 ≥2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均>0.6)。灌注期和"一站式"检查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47 mSv、21.29 mSv。结论 Revolution CT轴位全肝灌注"一站式"成像,在保证较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可获得肝脏CTP的多个定量参数,又可提供清晰的肝动脉CTA、门静脉CTV和3期增强扫描图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纳米刀消融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后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实验用巴马小型猪6头,随机选取每头猪一侧肾脏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技术将纳米刀消融探针置入肾实质内预定治疗区域,正常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实验组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后,分别于消融术后即刻、2、4、8、16周行双侧肾脏CT灌注成像,分析计算各个时间点肾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肾实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最大增强值(PE)、达峰时间(TTP)。对不同时间点两侧肾脏实质灌注参数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6头实验猪均穿刺并消融成功,且在各时间点均成功完成CT灌注成像。消融后即刻实验组BV、BF、PE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TTP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消融后2、4、8、16周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皮纳米刀肾脏消融术后,急性期可降低消融区肾脏血流灌注,消融后2周消融区血流灌注即可恢复。纳米刀消融肾脏对肾血流灌注的影响暂时且可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不同勾画ROI方式对于鉴别肾富血供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8例肾富血供小肿瘤的术前腹部CT。其中肾细胞癌(RCC)62例(RCC组),包括6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2例肾嫌色细胞癌(CCRC);26例良性肿瘤(良性组),包括24例乏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和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RO)。分别采用传统方法(tROI,50~100 mm2)及小ROI法(sROI,10~20 mm2)勾画ROI,测量并比较组间CT值相关参数;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鉴别RCC与良性肾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以tROI法测量的RCC组的皮质期净强化值及相对强化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其鉴别RCC与良性肾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2及0.667;以sROI法测量的RCC组皮质期CT值、实质期CT值、皮质期和实质期净强化值及相对强化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其AUC分别为0.783、0.748、0.837、0.815、0.841及0.812。结论 相比tROI法,采用sROI法测量CT值定量参数对于鉴别肾富血供良、恶性肿瘤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部轴位CT灌注(CTP)扫描的患者13例(CTP组),测量胰腺的CTP参数,提取最佳时期CTA及3期增强图像,并记录整个灌注期的辐射剂量。收集同期行全腹3期增强及CTA扫描者18例(对照组),采用螺旋扫描模式。2组患者胰腺均无病变。评价2名观察者测得各CTP参数和对胰十二指肠上动脉(SPDA)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比较2组SPDA图像的主观评分和CTA图像SPDA以及3期增强图像胰腺的CT值、图像噪声、CNR和SNR。结果 2名观察者测得CTP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均>0.75)。灌注期有效辐射剂量为(24.52±0.01)mSv。2名观察者对2组CTA图像SPDA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29、0.769),2组评分中位数均为5分;CTP组SPDA的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TP组静脉期、平衡期的胰腺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在获得稳定的胰腺CTP定量数据的同时,可提取图像质量相仿甚至更佳的胰腺3期强化图像,并可获得更优质的胰周CTA图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入口CT灌注成像技术分析肺腺癌和肺鳞癌血供特征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胸部容积CT灌注扫描,进行双入口灌注图像后处理分析,由2名高年资医师单独测量记录肺部癌性肿块的支气管动脉灌注血流量(BF)、肺动脉灌注血流量(PF)、肺动脉灌注指数[PI;PI=PF/(PF+BF)]及肿块体积、位置。比较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分析肿瘤体积与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40例肺癌患者的PF为(54.26±21.07)ml/(min·100 ml),BF为(64.41±22.06)ml/(min·100 ml),PI为(43.38±16.07)%。其中肺腺癌23例、肺鳞癌17例,腺癌的PI小于鳞癌(t=-2.196,P=0.034)。周围型肺癌17例,中央型23例。周围型肺癌的PI高于中央型肺癌(t=2.305,P=0.027)。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之间PF与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体积与肺癌的PI呈负相关(r=-0.39,P=0.01)。2名医师测量病灶的PF、BF、PI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97、0.93、0.91。结论 双入口CT灌注技术可用于评价不同组织类型和位置肺癌的血供特征,肺癌的PI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宽体探测器CT扫描资料。CT灌注(CTP)扫描采用16cm探测器覆盖的轴扫模式,ASiR-V50%,注射对比剂6 s后开始行CTP数据采集,共采集26期图像,在第22 s、51 s及153 s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图像。测量肾上腺腺瘤(A组)和对侧正常肾上腺结合部(B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及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辐射剂量。应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的BV、MTT及PS值均低于B组(P均<0.05),2组间BF、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BV、MTT及PS值诊断肾上腺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0.762及0.831,以PS值1.37 ml/(100g·min)为阈值诊断腺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81.0%。平扫、CTP) 含增强三期)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20±0.57)、(19.98±1.9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可为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提供高质量常规三期强化图像,同时提供有效的定量灌注数据。PS值对腺瘤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纯种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建立兔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转移组)与炎性淋巴结动物模型(炎症组)。于建模后第4周末对实验兔行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扫描,扫描完成后摘取腋窝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并与CT图像逐一对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和灌注参数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单一参数和联合参数诊断实验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效能。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动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基值(NIC)和40~70 keV间的能谱曲线斜率(λ)均高于炎症组(P均<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佳联合参数(BF+动脉期λ+静脉期λ)的AUC为0.942,以0.65为临界值,其诊断实验兔腋窝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68%、95.92%、92.91%和82.70%。结论 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定量参数鉴别兔腋窝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较好,联合参数(BF+动脉期λ+静脉期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HS)大鼠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轻度失血性休克组(T1组)、中度失血性休克组(T2组)、重度失血性休克组(T3组)。造模后行CEUS,观察肾皮质血流灌注状况,获取时间-强度曲线(TIC),对比各组峰值浓度(Peak)、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及平均渡越时间(MTT)。造影结束后取静脉血行肾功能生化检查,处死大鼠取肾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T1组TTP、AUC、MTT、尿素氮(Urea)较Sham组增加(P均<0.05),病理改变不明显;T2组TTP、MTT、血肌酐(Crea)较Sham组和T1组增加(P均<0.05),AUC较Sham组增加(P<0.05),病理改变加重;T3组TTP、AUC、MTT、Crea较其余3组增加(P均<0.05),Peak较Sham组、T1组增加、Urea较Sham组增加(P均<0.05),病理改变显著。TTP、AUC、MTT与Crea均呈显著正相关(r=0.789、0.790、0.800,P均<0.001)。结论 CEUS可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所致肾皮质血流灌注改变;TTP、AUC、MTT可作为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CT值不均匀度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值不均匀度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纳入169个肿瘤,分为透明细胞癌组(n=152)和乏血供肾细胞癌组(n=17)。测量CT值的标准差,同时测量皮髓质期和实质期肿瘤的CT值,及同层面正常肾脏皮质和腹主动脉的CT值并获得CT值比值参数: 皮髓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CM),皮髓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CM),以及实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N)、实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N)。对两组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髓质期透明细胞癌组的CT值标准差(29.60±9.57)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组(18.85±8.10;t=-4.46,P<0.001)。平扫和实质期两组肿瘤CT值标准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与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分级存在弱相关(r=-0.16,P=0.049)。透明细胞癌组的TCOCM、TAOCM、TCON、TAON均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P均<0.05)。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高,且CT值标准差可能与Fuhrman分级相关。CT值标准差可作为反映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不均匀强化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MR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患糖尿病肾病(DKD)分为单纯糖尿病(SD)组(25例)和DKD组(25例)。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DKD组分为轻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1例]和中重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4例]。同期选取25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行ASL MR扫描。由2名医师测量双肾皮质血流量(RBF),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各组间肾皮质RBF值的差异,并评价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对肾皮质RBF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ICC均>0.90)。SD组[(258.52±42.30)ml/(100 g·min)]、轻度DKD亚组[(242.86±56.86)ml/(100 g·min)]、中重度DKD亚组[(173.39±27.16)ml/(100 g·min)]及正常对照组[(269.71±33.28)ml/(100 g·min)]间肾皮质R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6,P<0.01);两两比较显示,中重度DKD亚组肾皮质RBF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1),轻度DKD亚组、SD组与正常对照组肾皮质R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0.320)。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值与eGFR值呈正相关(r=0.646,P<0.001)。结论 ASL MRI可用于定量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肾皮质灌注水平,RBF值可作为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像学指标。(ASL)MR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前后CT灌注成像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观察CTPI在鼻咽癌放疗前、后的价值,分析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51例鼻咽癌放疗前、后患者行CTPI,将获得的340幅连续图像传人GE AW4.2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软件行后处理,软件自动生产灌注参数(BF、BV、PS、MTT),免疫组化标记MVD,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部灌注BF、BV、PS、MTT值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BV、PS以局部复发组最高,MTT以纤维化组最高;疗前组、复发组和纤维化组的MVD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BF、BV、PS,MTT值与肿瘤MVD呈正相关.结论 CTPI可提供关于鼻咽癌及其放疗前、后患者的定量信息,有助于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肝硬化病例组,其中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cirrhosis,CC)1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cirrhosis,DCC)29例,行16层螺旋CT肾脏灌注检查。通过专用灌注软件得出兴趣区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w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和表面渗透积乘积(permeabilitysurfaceareaproduct,PS)。统计分析这些参数。结果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BF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皮质BF:对照组(513.95±106.69)ml/(100g.min),CC组(501.56±120.23)ml/(100g.min),DCC组(390.62±113.15)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2.73±0.72)s,CC组(2.56±0.77)s,DCC组(4.00±2.15)s;P<0.01。髓质BF:对照组(133.16±38.30)ml/(100g.min),CC组(137.96±62.86)ml/(100g.min),DCC组(90.37±60.33)ml/(100g.min);P<0.01。MTT:对照组(5.72±1.95)s,CC组(6.01±3.63)s,DCC组(9.55±5.82)s;P<0.01];DCC较CC和正常对照组皮质的PS值明显减低[对照组(61.57±18.87)ml/(100g.min),CC组(62.09±13.06)ml/(100g.min),DCC组(50.82±15.69)ml/(100g.min);P<0.05];CC与正常对照组BF值、MTT值、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BV值和髓质PS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脏BF值和皮质PS值明显减低,MTT值明显延长,而BV值和髓质PS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活体供肾64层螺旋CT灌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评估活体供肾CT灌注各参数的特点,测评健康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并与肾功能生化检验和核医学肾动态显像检查进行对比,探讨各灌注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名活体供肾行灌注扫描,利用AW4.3工作站平台CT Perfusion 3.0灌注软件,测量皮质BV、BF、MTT、PS、TDC等灌注参数,将所得数据与核医学及生化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3名健康受检者TDC曲线形态大致相似,左、右侧肾TDC曲线基本吻合,左、右侧肾各灌注参数值基本相同;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V:(24.55±5.12)ml/100 g,(24.77±4.53)ml/100 g;BF: (498.21±115.59)ml/(100 g·min), (499.47±108.91)ml/ (100 g·min);MTT:(3.54±1.08)s,(3.53±1.12)s;PS:(59.42±12.00)ml/(100 g·min),(59.95±10.80)ml/(100 g·min).健康成人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BV:14.51~34.59 ml/100 g,15.89~33.65 ml/100 g;BF:271.65~724.77 ml/(100 g·min),286.01~712.93 ml/(100 g·min);MTT:1.42~5.66 s,1.33~5.73 s;PS:35.90~82.94 ml/(100 g·min),38.78~81.12 ml/(100 g·min).肾皮质各CT灌注参数与核医学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部分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间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可对活体供肾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初步预测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健康成人肾脏CT各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I、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急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胰腺正常者4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23例进行灌注扫描,使用AW4.1工作站perfusion3软件包进行图像处理,得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等参数值。结果正常组BF、BV、MTT、PS值分别为:(174.77±75.62)ml/(100g·min)、(15.62±3.39)ml/100g、(7.45±2.82)s、(14.01±9.20)ml/(100g·min);急性胰腺炎组分别为:(101.50±49.50)ml/(100g·min)、(8.86±3.08)ml/100g、(8.31±3.06)s、(21.61±9.38)ml/(100g·min)。两组之间的BF、BV、PS值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值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的血液灌注量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喉原发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在以顺铂为基础的放化疗联合治疗过程中灌注参数的变化及CT灌注成像(CTPI)在预测联合放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方法 对29例局部晚期喉鳞癌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放疗剂量达40 Gy、70 Gy时分别进行CTPI,并测量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根据第3次检查时的肿瘤体积减小的百分率分为敏感组及不敏感组,并对肿瘤各项灌注参数值进行对比,采用ROC曲线分析对基础(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灌注参数在肿瘤对治疗方案敏感性方面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在敏感组,放疗剂量达40 Gy、70 Gy时,灌注参数BF明显下降(P=0.04和0.01);放疗剂量为40 Gy时灌注参数BV明显下降(P=0.04),70 Gy时减低更加明显(P=0.01);肿瘤基础BV在预测肿瘤对治疗方案敏感性方面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100%和83.00%;40 Gy以后,灌注参数BV的预测价值高于BF和MTT。 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明确局部晚期喉鳞癌对以顺珀为基础的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的敏感性方面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站式CT灌注成像联合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30例接受一站式CT灌注成像联合增强扫描并经组织病理证实的pNEN患者,分析pNEN影像学特点,比较其灌注伪彩图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分析不同分级pNEN灌注参数差异和辐射剂量。结果灌注伪彩图显示pNEN病灶较正常实质呈明显高灌注状态,其BV、BF分别为(22.80±6.42)ml/100 g、(237.38±134.86)ml/(min·100 g),均高于正常实质(P均<0.05);MTT、PS分别为(7.03±3.48)s、(3.25±1.99)ml/(min·100 g),均低于正常实质(P均<0.05)。pNEN病灶早期显影时间为19.42~24.14 s,其TDC表现为速升后速降至平台期。依据不同pNEN级别,将pNEN病灶分为A组(G1级)和B组(G2/G3级),A组病灶PS为(4.48±2.21)ml/(min·100 g-),高于B组(2.23±1.34)ml/(min·100 g,P<0.05),组间BV、BF、MTT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S与pNEN级别呈负相关(r=-0.52,P<0.01)。扫描全过程有效辐射剂量为(19.88±3.03)mSv。结论CT灌注联合增强扫描可依据病灶形态学表现及灌注参数诊断pNEN,并有助于常规增强CT扫描选择对可疑pNEN病灶的最佳扫描时间,且辐射剂量较低,并可根据PS预测肿瘤分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CT能谱及灌注一站式成像(GSI PERFUSIO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只被种植VX2肝癌14天的新西兰大白兔行GSI PERFUSION扫描和常规能谱CT扫描,获得CT灌注图像、GSI PERFUSION能谱图像(A组)和常规能谱图像(B组)。测量两组能谱图像的肿瘤、正常肝、竖脊肌、腹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和碘含量(IC)、图像噪声、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和灌注参数。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肿瘤组织动脉期CT值和IC均高于B组(P均<0.01),而两组的CNR、噪声、竖脊肌和主动脉/门静脉CT值、正常肝和静脉期瘤灶CT值及I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瘤组织动脉期IC均与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表面通透性(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A组中其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呈负相关(P<0.05)。两组瘤组织静脉期IC均与BV、BF、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GSI PERFUSION的能谱图像与常规能谱图像具有相似的图像质量,可用以反映VX2兔肝癌模型肿瘤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