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Ⅳ油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沙港组三段Ⅳ油组(El43)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El43发育2个中期旋回MSC1和MSC2;MSC1沉积时期,研究区北部发育5个冲积扇体,南部发育3个冲积扇体,在中部扇间漫流沉积背景上零星分布一些非水道化砂质碎屑流沉积;MSC2沉积时期,研究区北部冲积扇体减少至3个,而南部仍发育有3个冲积扇体,但扇体总面积较MSC1沉积时期有所增加,在中部发育的非水道化砂质碎屑流不规则体也较MSC1沉积时期有所增加;区内扇中砂砾岩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2.
3.
涠10-3N碳酸盐岩裂缝性底水油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底水比较活跃,天然水压驱动;疑、洞发育,非均质严重,采油指数相差10-50倍,明显反映了缝有洞、孔两种不同的渗流特征。容积法计算控制储量为740万t。根据两年多的生产动态资料,用弹性产率法和物质平衡方程计算的油田储量为1010万t。尽管动态法采用的压力值有一定的误差,但其计算结果的可信度的比容积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三种相态判别法和三种经验统计法分析南断块流体资料,可以判别南断块是带凝析气顶和具边水的挥发性黑油油藏:顶部为凝析气,中部为挥发油,中下部和底部为黑油。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涠10-3油田开发生产动态与对比油田五种驱动类型的采收率,认为具有能量补充时采油量增大,而能量补充以人工注水最为现实。提出调整开采方案,完善注采井网,全面注水及采用其它增产措施,以提高水驱储量和储量动用程度。经数模预测,调整方案后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7.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1砂岩组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5类微相,各微相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展布,前三角洲泥发育于研究区南部;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总体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均好于远砂坝及支流间湾。  相似文献   

8.
塔中地区西北部石炭系已开发TZ10、TZ40等多个海相碎屑岩油藏,CⅢ油组(石炭系III油组)含砾砂岩段为其主要的产油层段。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及地震资料等对含砾砂岩段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含砾砂岩段主要为细砂岩、含砾细砂岩,形成多期相互叠置的正韵律砂体,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成熟度中等;发育冲刷面、滞留沉积、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悬浮总体含量较高;含砾砂岩段灰色泥岩、褐色泥岩均有发育;泥岩微量元素反映出淡水、咸水古盐度特征;测井形态组合、三维地震属性均显示河道沉积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研究区CⅢ油组含砾砂岩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越岸沉积以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及席状砂等多种微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的频繁侧向迁移垂向上形成了砂体的多期叠置,平面上形成了砂体的大面积分布,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寻找以河道砂体为主的岩性地层油藏是滚动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涠10—3油田7井区注水采油动态及采收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涠10-3-7井区L3^Ⅲ是主要产层组,产量占84%,已注水,次要产层L3^Ⅱ未注水。利用甲基水驱曲线预测水驱最终采收率20.2%。初步分析认为水驱储量少,储量动用程度低。主要由于L3^Ⅲ油层组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和底部突进,油层水洗厚度薄,不出油厚度大;油水井布置不合理,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油面积小。另外,L3^Ⅱ油组没有注水等原因,造成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应采取如下措施:强化采液、增加水驱储量(其中包括增加垂向波及厚度和完善注采系统扩大水驱油面积)、堵水和打斜井、改善中-低渗透性层,提高产油能力、对L3^Ⅱ油组进行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