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P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与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formastor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Q&P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情况,用热膨胀法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用光镜对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了Q&P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及其对产物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该钢铁索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的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都趋于降低;只有当连续冷却速度在45℃/s左右时,才能抑制其他组织的析出,最终得到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该钢种CCT曲线的测定可以为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Gleeble-38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20Cr1Mo1V钢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根据测得的CCT曲线,分析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转变时的组织转变;阐明冷却速度与组织的演变以及硬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10~25℃/s时,获得贝氏体;动态CCT曲线的测定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不同碳含量的钢种在不同冷速下的相变点曲线、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得到了不同碳含量的钢种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及其相变点和组织形貌演变;比较分析了不同碳含量下5Cr-2Mo-V系列钢CCT曲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3种钢Ac1点变化不大,Ac3点略有降低,Ms点降低幅度较大;当冷却...  相似文献   

4.
利用膨胀法测定了Q235钢在不同直径条件下连续冷却的CCT曲线,并在金相显微镜上观察了试样的最终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样直径对膨胀法测定CCT曲线有明显影响,随着试样直径的增加,CCT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试样直径对试样的最终组织形态没有显著影响.为了得到更准确的CCT曲线,建议试样直径介于3~6 mm之间.  相似文献   

5.
以Mn、Si、Cr为主要合金元素,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新型贝氏体钢.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在DIL805A热膨胀快速相变仪上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时的热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与组织变化.根据该钢的CCT曲线,在自行研制的特种淬火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获得了下贝氏体组织,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P510L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CCT曲线;研究了P510L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和显微组织,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硬度法在热膨胀仪和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Q460C钢的未变形和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测定了转变后组织的维氏硬度,随冷速的提高,组织硬度增大.两种CCT曲线上均有铁素体区(F)、珠光体区(P)、贝氏体区(B)和马氏体区(M).变形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提高了奥氏体冷却转变开始温度,随冷速加大提高得越多.变形扩大了F和P区,缩小了B和M区.与不含铌的16Mn钢的CCT曲线对比,分析了铌对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510L钒微合金化钢的CCT曲线及其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P510L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CCT曲线;研究了P510L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和显微组织,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低合金耐磨钢NM400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测定了不同化学成分钢的静态CCT曲线和动态CCT曲线,分析了变形及合金元素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区的变形促进铁素体相变,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形成马氏体临界冷却速率提高.Mo抑制碳的扩散,细化晶粒,Ni的添加更加降低马氏体的临界冷却速率.冷速在10℃/s以上时,硬度超过400 HV,传统离线淬火及轧后在线超快冷工艺生产NM400钢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一种Cr-Mo双相钢进行了奥氏体未变形和变形两种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测定试验,获得了两种试验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CCT曲线。对比分析了两种试验条件下获得的组织和连续冷却相变曲线,探讨了奥氏体变形对Cr-Mo双相钢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奥氏体区变形明显提升了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珠光体相变临界冷却速度,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同时,奥氏体区变形促进了贝氏体及马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