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合成的新型配合物Ni2(NO3)4(APTY)4晶体结构表征结果为基础,运用晶体化学和纳米科技的基本原理,对Ni2(NO3)4(APTY)4的纳米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配合物不同纳米尺度微粒的晶胞数、原子数、表面原子数及其比例的计算,分析讨论了微粒纳米尺度变化与结构稳定性、化学活性的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微粒的最小及最佳纳米尺度。  相似文献   

2.
宫斯宁  陈瀛  梅菊  吴秀玲 《纳米科技》2009,6(2):25-28,32
合成出了西布曲明晶体,并确定了晶体为斜方晶系,空间群为Pbcn,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西布曲明晶体具有手性反式结构。运用晶体化学和纳米科技的基本原理对西布曲明的纳米化药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配合物不同纳米尺度微粒的晶胞数、原子数、表面原子数及其比例的计算,分析讨论了微粒纳米尺度变化与化学活性的相关关系,为西布曲明药用原理提供了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闪锌矿纳米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从闪锌矿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组成的角度出发,依据闪锌矿的晶胞参数、晶胞内原子排列的特点,提出了纳米闪锌矿最小颗粒的假设,从理论上计算出了纳米闪锌矿的最佳尺度约为30nm,纳米闪锌矿的稳定尺寸约为180nm。并对闪锌矿颗粒的晶胞数、原子数、表面晶胞数以及表面原子数进行了计算,得出了闪锌矿的纳米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4.
以Cl3CCOOH、1,10-菲罗啉为配体,以MnCl2·4H2O为金属离子盐,通过溶液蒸发法合成了具有纳米级金属骨架的三元配合物Mn(C2Cl3O2)Cl(C12H8N2)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测得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21/c,a=1.8155nm,b=1.0638nm,c=1.4685nm,β=112.9°,z=4,V=2.6110nm3。通过纳米化计算的方法,计算出总晶胞数、总原子数、及表面参数随粒径变化的关系,得出Mn(C2Cl3O2)Cl(C12H8N2)2最佳纳米化尺度为115nm。  相似文献   

5.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金纳米颗粒加工成纳米尺寸丝、圆片、方片、三角形片及由纳米丝搭成的栅栏。他们使用的是直径约为12rim的金纳米颗粒,将其裹以配合基,配合基则将其与金属或水粘到一起。用作配合基的是合成DNA的单链。DNA分子从金颗粒上伸出有如头发,当水分蒸发后,这些纳米颗粒缠到一起。调整DNA的长度可以控制颗粒间的距离,将其组装成有序排列的超晶格,而不会形成随机的团粒。  相似文献   

6.
5纳米材料中微结构的表征和研究 纳米材料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概念,可能是纳米大小、纳米尺度、纳米颗粒或纳米晶粒材料的通称,所谓纳米级材料是大小、尺度、颗粒或晶粒在1-100nm范围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报道,他们成功地将金属铟蒸发到碳纳米管内生成纳米颗粒,并可顺纳米管运动。沿碳纳米管进行的可控可逆的、原子尺度的传质,可将铟纳米颗粒用于纳米组件的钎焊。这项发明可将极小的元件组装成纳米机械,其效果比利用化学反应更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St ber法制备了粒径为40~60nm的单分散纳米SiO2微球,以氧化铕为原料、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和邻菲啰啉为配体制备了稀土铕的三元配合物,并将其成功包覆在SiO2微球表面,形成核-壳复合粒子。采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配合物的结构。透射电镜照片表明,稀土有机配合物在SiO2微球表面形成了致密的纳米级包覆层,包覆层厚度随配合物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复合粒子呈现出很强的Eu配合物发光,纳米SiO2核对配合物有荧光增强作用,但配合物浓度较高时荧光增强效应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学全分析、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EPA)等手段研究新疆褐黑色电气石粉体的晶体化学特征。研究得出电气石纳米化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和其结构稳定性正相关,和其表面化学活性反相关的关系。由此为电气石颗粒最优纳米化尺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银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学吸收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柠檬酸盐为还原剂,通过共还原氯金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制备出Au/Ag合金纳米颗粒,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颗粒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300-800nm范围的吸收光谱研究发现,Au/Ag合金纳米颗粒具有单峰等离子体吸收特征,且随着反应液中氯化金和硝酸银的摩尔比的减少,吸收峰将产生蓝移。实验结果表明,Au-Ag合金纳米颗粒的光学吸收特性具有组分可裁剪性,使其在纳米尺度的光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波长(1064nm、532nm、248nm)脉冲激光在去离子水中对责金属Au、Ag片表面进行激光烧蚀(PLA).利用TEM、AFM、SEM对烧蚀金属片表层及产物(微/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进行观察分析,认为在液相水环境中,整个烧蚀过程主要可分为激光诱导相沸腾爆炸和等离子体羽辉混合体膨胀2个过程.在这2个过程中分别产生得到具有微米尺度的球状金属颗粒和纳米尺度的金属颗粒.同时,具有纳米尺度金属Au/Ag颗粒经过强激光光子"二次"修饰改性过程,形成具有形状统一、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的金属纳米胶体体系,这些胶体中金属纳米颗粒作为探针,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学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两相体系中第二相颗粒粗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两相体系中第二相颗粒粗化的研究进展,LSW理论能对颗粒的Ostwald熟化过程进行定量,并且第二相体积分数、弹性应力以及颗粒形状和合金元素等对Ostwald熟化过程有影响.LSW理论仍来源于驱动力的分析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对于纳米两相体系,其第二相颗粒的粗化仍满足经典的Ostwald熟化理论--LSW理论.纳米颗粒粗化行为的理论研究与钢铁生产紧密相联,钢铁产品的性能提高与其中夹杂物的尺寸控制有关,第二相Ostwald熟化理论将能有效应用于钢铁夹杂物纳米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粉体工业》2007,(4):26-27
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 -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的物质。纳米材料和技术是纳米科技领域最富有活力、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分为3类:零维、一维和二维。纳米颗粒属于零维纳米材料,通常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的超细微粒,其尺度大于原子团簇,  相似文献   

14.
纳米硬颗粒材料是晶粒及晶界等显微结构达到纳米级尺度的超细化材料,用其制得的复合涂层其硬度、耐磨性、电阻率等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在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了Ag纳米粒子溶胶,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得单分散Ag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该Ag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学特性,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和后期的热退火温度,有效调控了Ag纳米颗粒尺度和其在外场作用下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特性.将所制备的Ag纳米颗粒薄膜与CdSe量子点耦合,利用SPR对荧光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真空喷射沉积技术制备厂Zn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薄膜形貌及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给出了颗粒尺度和外形随Ar气流量、蒸发源温度、喷嘴尺寸形状和沉积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多孔C/F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业活性炭为原料,采用真空浸渍法结合高温真空热处理工艺,制备出多孔C/Fe纳米复合材料.实验采用氮气吸附法测量了C/Fe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并利用XRD和TEM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实验结果显示:C/Fe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450~650m2/g,并保留了活性炭介孔尺度的多孔结构特性.C/Fe纳米复合材料由非晶碳、碳纳米带以及铁纳米粒子构成,纳米铁颗粒均匀分布在非晶碳基体中,石墨化的碳纳米带包裹纳米铁颗粒并向外伸展相互连接,形成碳纳米网络结构.并就反应过程以及过渡金属对非晶碳石墨化的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表面改性纳米氧化钛的强电流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改性剂,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无定型改性纳米氧化钛颗粒,平均粒径为100nm.颗粒表面改性极大地提高了纳米氧化钛与硅油的浸润性和所配制电流变液的力学性能.颗粒浓度为3.0g/ml时,材料显示最佳的电流变效应,其挣态剪切应力值可达130kPa(4kV/mm直流电场).与微米电流变液比较,纳米电流变液的抗沉降性能有较大的改善.颗粒的纳米粒径尺度、与基液良好的润湿性是形成改性纳米颗粒强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Material Studio的Morphology模块BFDH法则模拟了四方氧化锆晶体生长稳定外形,并采用Castep模块的平面波基赝势法计算了ZrO2稳定外显的(101)、(110)、(002)面电子密度分布,以晶体模拟形貌像为基础,运用纳米计算方法通过对氧化锆不同纳米微粒总晶胞数、总原子数、表层活性原子及表层活性原子比例的计算,从晶体学理论角度确定了氧化锆纳米微粒的最佳纳米尺度为120nm。  相似文献   

20.
利用真空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Zn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薄膜形貌及晶体结构伯影响规律,给出了颗粒尺度和外形随Ar气流量,蒸发源温度,喷嘴尺寸形状和沉积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