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一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印支-燕山期复杂构造及其叠合过程对深层油气勘探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性,以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和火山岩测年资料,明确了黄骅坳陷印支-燕山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伴生的火山岩特征,认为印支-燕山期黄骅坳陷经历了多方向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叠合演化过程,提出深层油气勘探2个优势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印支期晚期、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走滑构造样式形成于燕山期;伸展构造样式及伴生火山活动(133 Ma到114.8±2.8 Ma)集中于燕山中期.2)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T_3)近SN向挤压逆冲,逆冲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24.4 m/Ma;燕山早期(J_(1+2))中北区近SN向、南区NW向多向挤压逆冲,近EW向和NE向逆冲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7.6 m/Ma和-11 m/Ma;燕山中期(K_1)NW-SE向张扭性负反转,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为22.8 m/Ma;和燕山晚期(K_2)区域挤压抬升4个演化阶段.3)与周边地区对比,印支期黄骅坳陷发育近EW向大型背斜,济阳坳陷发育NW向逆断层;燕山早期黄骅坳陷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与燕山褶皱带类似;燕山中期,黄骅坳陷发育NE伸展断层,济阳坳陷发育NW向伸展断层.中、北区"新生-古储型"油气区和南区"古生-古储型"油气区为深层油气勘探的2个优势区带.  相似文献   

6.
郭井子潜山为北西向古生界残丘山与中生界断块山复合型潜山,主要受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构造运动的控制与改造,形成现今北西成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其对本区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油气分布起制约作用。区内古生界奥陶系及中生界侏罗系均发现工业油流,是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接替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评价标准,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及试油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内幕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为典型的裂缝性储层,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包括岩石矿物组成、潜山岩石构造与构造变形程度等3项.结果表明:受岩石矿物组成差异控制,混合二长花岗岩脆性系数可达0.84,而英云闪长岩,脆性系数仅为0.64.潜山岩石构造为内幕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层状或似层状潜山构造更易于形成裂缝性储层,岩心破碎,取心收获率仅为50%左右,而块状构造岩心较完整,取心收获率通常在80%~100%.受构造改造程度控制,辽河坳陷太古界潜山裂缝发育要好于济阳坳陷,济阳坳陷内部东部要好于西部.通过对主控因素的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了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的三端元评价标准,将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相似文献   

8.
黔南坳陷构造运动与流体响应及油气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表地质特征和地震构造解释分析,认为黔南坳陷印支期前主要为东西向构造为主,印支运动不强烈,中侏罗世以后,黔南坳陷存在两幕构造变形和长期构造抬升,同时根据变形特征,以贵定向斜为界,东为厚皮冲断变形区,西为薄皮冲褶变形区;在显生宙构造运动背景下,黔南坳陷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喜山期3期7幕水文地质旋回,燕山-喜山期是黔南坳陷油气保存的主要破坏期,通过对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和方解石脉进行研究,认为古流体受大气降水影响显著,古大气水下渗深度东深西浅的特征严格受黔南坳陷燕山期断裂构造控制;结合构造和古流体响应研究可知,构造因素是控制黔南坳陷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坳陷中薄皮冲褶变形区的长顺-龙里-平塘-甲青地区是黔南坳陷中油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地区,并且推断冲褶变形区燕山期向西的逆冲-褶皱递进变形中的主滑脱层之下的地层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深潜山内幕天然气成藏多种地质特征的认识,明确其成藏过程,以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为例,采用地球化学分析、包裹体分析、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构造解析等手段,综合分析烃源岩、储集层、构造活动、断裂、圈闭和储盖组合等地质要素,认为生-储-盖层系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煤系烃源岩建造成藏阶段和煤系烃源岩建造和沙河街组烃源岩建造共同成藏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港北潜山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39.1‰~-36.9‰,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43.4‰~-42.2‰,表现天然气类型的差异性,南段为油型气,北段以煤成气为主;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TOC为0.50%~2.29%,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煤层TOC可达到20%~70%.天然气分布在潜山内幕中生界火成岩储层、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主控优质储层,溶蚀孔占总孔隙面积的65%以上;3类断裂系对气藏的保存亦存在两面性;潜山内幕圈闭可分为3大类9种类型;3类储集岩性与泥岩、煤层等盖层相匹配,共有7套储盖组合序列;港北潜山天然气2期充注成藏,晚期成藏为黄骅坳陷潜山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成藏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古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埕岛地区的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该区下古生界各种古岩溶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了各期次古岩溶的发育模式、特征、控制因素以及识别标志.将埕北30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古岩溶作用分为6期:第1期(加里东早期),主要为地表淡水岩溶;第2期(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主要为暴露期表生淡水岩溶和末期的海水岩溶;第3期(印支期),主要为剥蚀区的暴露表生淡水岩溶作用和覆盖区的埋藏区淡水渗滤岩溶;第4期(燕山早期),主要有地表淡水岩溶、埋藏淡水渗滤岩溶;第5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主要为深埋型地下热液岩溶;第6期(喜山晚期),主要为地下热液和埋藏有机溶蚀型岩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12.
The Dongpu depression along the Yellow Riveron the boundary of Shandong and Henan provinces,across Puyang,Kaifeng,Xinxiang,Heze,andLiaocheng,is a small depression in a series of Ceno-zoic rift valley basin on North China Tectonic Platein eastern China.As one of the depressions insouthern Linqin depression in Bohai Bay basin,theDongpu depression belongs to part of the NorthChina Cenozoic rift valley basin[1] .With the strikeof NNE,the depression is lute shaped,narrow( 1 4— 1 6km) in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周口拗陷石炭—二叠系分布、烃源岩特征、生烃史、生储盖组合类型、储集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及充 注史、圈闭类型及其形成演化以及典型油气藏剖析等综合研究,评价了该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及其成藏条 件。结果表明:煤是石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生烃潜力高;印支期和喜山期是石 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生烃期;石炭—二叠系油气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其中, 下生上储型是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发育有砂岩输导层、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系统3 种输导体系;石炭—二叠系油气主要有印支和喜山两期油气运聚及充注事件;区内发育多种复合构造圈闭、下古 生界风化壳岩溶地貌圈闭及上古生界地层—岩性圈闭;喜山期晚期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最主要油气生成和运聚 期,并且圈闭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良好;南12井油藏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总之,该 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主力烃源岩之一,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为进一步明确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环境与形成机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具有近源沉积特点,沉积时处于炎热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换期,整体处于中高风化程度,沉积分选与再循环作用较弱,较好地保存了物源信息,且源岩为长英质岩石; 暗色泥岩从太原组沉积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有机质的富集不是由单一因素所控制的,而是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古气候、沉积速率等多个要素共同控制与相互耦合的结果; 太原组沉积期,表层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相对还原-硫化的水底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保存; 山西组沉积期,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表层水体也保持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同时较高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但较低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黏土矿物以及其他无机矿物稀释,相对较难保存。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综合运用现代油气地质理论及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等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分析了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古地温场特征;采用EASY%R。数值模拟技术对大量钻孔进行了埋藏史反演,首次较为细致合理地恢复了渤海湾地区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结果表明:华北晚古生代巨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历史一直延续至印支中期,古生界在印支期末埋藏可达2500-4000m,埋藏深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三叠系统的原始沉积厚度。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17.
The metamorphism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bearing strata in Northern China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Chinese geologists since the 1990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data of Ro values,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background,we hav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herm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deposits and discussed the condition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North-ern China is thus determi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coal ranks of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 deposits are higher in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belts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belts. Really significant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Profitable areas for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hould be buried at 3000-4000 m up to the present. Maturity of the Permo-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 is not very hig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hai Bay depression is favourable for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has good oil and gas prospects.  相似文献   

18.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埕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长期不均衡活动的影响,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13个下古生界滑脱潜山,具有形成潜山风化壳油藏与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条件。但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区域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油气特征研究,认为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的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生油洼陷烃源岩的最大埋深控制油藏的含油底界,埕南派生断层控制油藏的平面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油藏的垂向分布与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