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探讨子宫动脉血流多普勒参数结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选取10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腹部包块但非EMS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动脉血流多普勒参数(PSV、EDV、RI、PI)、血清SDC-1、VEGF-A与EMS显著相关,PSV、EDV与血清SDC-1、VEGF-A呈负相关,RI、PI与血清SDC-1、VEGF-A呈正相关,且各项指标联合诊断EMS的AUC为0.925,最佳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39%、90.20%。研究结果证实子宫动脉血流多普勒参数、血清SDC-1、VEGF-A联合在EMS诊断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选取异位妊娠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超声影像特征,其中环状征型、混合包块型和典型孕囊型分别为15例、24例和39例;选取正常妊娠者1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查血清β-hCG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β-hCG水平降低(P<0.05);环状征型、典型孕囊型和混合包块型患者血清β-hC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hCG水平联合子宫内膜厚度预测异位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P<0.0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β-hCG在异位妊娠诊断中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异位妊娠患者β-hCG水平与彩超影像特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浠水县妇幼保健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4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经阴道超声诊断患者设为观察组,26例经腹部超声诊断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1%、93.33%、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66.67%、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萎缩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流信号显示率、动脉阻力指数分别为27.27%和(0.70±0.12)和恶性病变患者的100%、(0.35±0.08)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内膜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和超声造影(CEUS)的鉴别诊断价值。选取确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08例,给予TVS和CEUS检查。经病理学检查,恶性病变60例,良性病变48例;CEUS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TVS检查(P<0.05);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阻力指数(RI)、达峰时间(TTP)与峰值强度(Peak)有明显差异(P<0.05);Ⅲ~Ⅳ和Ⅰ~Ⅱ期RI、TTP和Peak有明显差异(P<0.05);RI、Peak和TTP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0.789和0.856,P<0.05。相比较TVS,CEUS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经阴道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选取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52例,均接受病理检查、经阴道常规超声和SWE检查,并检测血清CEA水平。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两组经阴道常规超声指标(子宫内膜厚度、RI、PI)、SWE指标(Emean、Esd、Emax)及血清CEA水平;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结果显示,89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恶性组),63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良性组)。恶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良性组,RI、PI均低于良性组,Emean、Esd、Emax及血清CEA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子宫内膜厚度、Emean、Esd、Emax、CEA、RI、PI均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AUC均高于单独诊断,说明经阴道常规超声+SWE技术联合血清CEA检测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的变化及其意义。选取确诊的RSA患者134例作为RSA组、选取具有生育史但无自然流产史的年龄相近妇女1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生殖激素水平、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并分析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与RSA的关系。经检验,RSA组子宫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S/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预测发生RS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灵敏度为89.31%、特异度为76.44%。子宫内膜超声多模态评分对于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作用,同时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RSA发生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孕晚期生长受限(FGR)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和主动脉弓峡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变化及其对FGR的诊断价值,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于我院产检且确诊为FGR的孕晚期(孕周34~36周)孕妇5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妊娠的孕晚期(孕周34~36周)孕妇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比较两组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以及主动脉弓峡部的多个血流参数,如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末流速(PSV)、收缩期末反流流速(ESR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EDV(S/D)等。测量结果发现,观察组胎儿脐动脉PI、RI、S/D及主动脉弓峡部ESR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PI、RI及主动脉弓峡部PSV/ESR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弓峡部PS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证实孕晚期FGR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和主动脉弓峡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PI、RI、S/D及主动脉弓峡部ESRV、PSV/ESRV均可作为诊断FGR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危妊娠晚期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多普勒参数变化及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高危妊娠孕妇(孕周34~36周)100例,另选取同期相同孕周的正常妊娠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比较两组胎儿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末峰值/舒张期末峰值(S/D)值,统计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分析多普勒参数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危妊娠组中妊娠结局异常率4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高危妊娠组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PI、RI及S/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PI、RI及S/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妊娠结局异常组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PI、RI及S/D值均明显高于妊娠结局正常组(P0.05);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PI、RI及S/D值均明显低于妊娠结局正常组(P0.05)。结果表明,高危妊娠晚期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多普勒参数变化对判断胎儿宫内状况、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选取4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42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N和T分期患者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结节形态、边界、回声、钙化超声征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TC、A/TL、TI-RADS分级评分、PSV、RI、Adler血流分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各参数联合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UC为0.902,诊断N1分期的AUC为0.879,诊断Ⅲ+Ⅳ分期的AUC为0.915,均大于任一单一参数(P<0.05)。可见采用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观测甲状腺结节征象与A/TC、A/TL、TI-RADS分级、PSV、RI、Adler分级,可诊断结节性质,并能评估恶性结节患者术前肿瘤分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盲选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75例给予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67%,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0.67%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5.33%,明显要比对照组的22.67%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进行治疗,具备显著疗效,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探究了宫腔镜结合经阴道彩超检查对青海地区育龄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收集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妇科的7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理学、经阴道彩超和宫腔镜诊断了异常子宫出血情况。结果表明,病理学确诊后可证实经阴道彩超、宫腔镜检查均对异常子宫出血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二者联合诊断准确度较高(P<0.05)。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与经阴道彩超相比,宫腔镜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的阳性诊断率较高(P<0.05)。通过本文可证实宫腔镜结合经阴道彩超检查对青海地区育龄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患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表现出优势,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宫腔粘连患者行三维经阴道超声(3D-TVS)检查时宫腔容积及血流的变化,本文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宫腔粘连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68例为对照组,均于月经周期中晚期行3D-TVS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了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对比了两组患者3D-TVS参数如子宫内膜容积(EV)、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及内膜区血管指数(VI)的变化,并分析了宫腔粘连不同分级患者上述3D-TVS参数的变化情况。经病理确诊的68例患者中,3D-TVS诊断为宫腔粘连64例,其中Ⅰ型21例,Ⅱ型31例,Ⅲ型9例,Ⅳ型3例。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灵敏度为92.65%,特异度为98.53%,准确率为95.59%,阳性预测值为98.44%,阴性预测值为93.06%,Kappa值为0.91。观察组EV、FI、VFI、V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型宫腔粘连者EV显著大于Ⅱ、Ⅲ、Ⅳ型者,Ⅱ型宫腔粘连者EV显著大于Ⅲ、Ⅳ型者,Ⅲ型宫腔粘连者EV显著大于Ⅳ型者;Ⅰ型宫腔粘连者的VFI、VI显著大于Ⅲ、Ⅳ型者。上述结果证实3D-TVS对宫腔粘连患者宫腔容积及血流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子宫内膜癌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10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DCE-MRI检查后发现,观察组容量转移常数(K trans)、速率常数(K 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值(V e)高于对照组(P<0.05);K trans、K ep、V e值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K trans、K ep、V e值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DCE-MRI定量参数对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参数、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与瘢痕妊娠清宫术后再治疗关系及临床意义。选取303例行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是否再次入院治疗分为再治疗组、未再治疗组。比较两组瘢痕厚度、胚胎大小、血β-HCG,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处理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再治疗组瘢痕厚度低于未再治疗组,胚胎大小、血β-HCG高于未再治疗组(P<0.05);瘢痕厚度、胚胎大小、血β-HCG均与再治疗独立相关(P<0.05)。瘢痕厚度、胚胎大小、血β-HCG预测再治疗的AUC值分别为0.734、0.811、0.819,三者联合的AUC值为0.902。因此,联合检测瘢痕厚度、胚胎大小、血β-HCG可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B超引导下清宫术后再治疗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18例男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同期41例男性良性乳腺肿瘤及50例健康体检男性分别作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CDFI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速度(PSV)]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I、RI、PSV联合诊断男性乳腺恶性肿瘤的AUC高达0.854,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研究组患者PI、RI、PSV与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CXCL1)、GRB相关蛋白2(Gab2)、微血管密度(MVD)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CDFI在鉴别男性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与患者CXCL1、Gab2、MVD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45例,依据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0例)。观察组行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剖宫产手术治疗。术后7天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母婴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失血量、红细胞输血量、冷沉淀输血量、住院时间,少(短)于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gp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除、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和DIC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SA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改善临床结局,且微创、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