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性肌萎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5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便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基因确诊的5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各生化指标水平、脑脊液及肌电图特点。结果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青年发病,病情进展缓慢。神经系统表现为以肢体近端和延髓部受累为主的瘫痪。舌肌受累较早,运动功能损害较轻。血清睾酮(969.3±234.9ng/dl)、雌二醇(57.1±5.3pg/ml)水平增高,男性乳腺发育出现在病史较长的患者。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数目43~51(平均47.2±3.6pg/ml)。患者的肌酸激酶(CK,481.8±264.8 IU/L)均增高,脑脊液检查均正常。肌电图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临床特征为青年起病,缓慢加重,以肢体近端无力为主的瘫痪。  相似文献   

3.
<正>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以近端肢体和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约为1/10000,人群携带率约为1/50,是导致婴幼儿早期死亡的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病[1-2]。根据患者起病时间和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动功能,SMA可分为5种类型,以Ⅰ型、Ⅱ型、Ⅲ型最常见。0型是该疾病最严重的形式,常于出生后数周内死亡;Ⅰ型最严重,  相似文献   

4.
<正>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会引起婴儿死亡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约为1/11000,以脊髓前角细胞退化所致的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为特点,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1])。现将我院门诊就诊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乏力、肌肉萎缩26y"于2017年4月17日于我院就诊。家属代诉患者6月龄时无明显诱因出现  相似文献   

5.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方法主要有连锁分析、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术、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SMN基因定量分析、SMN1基因内突变分析及单倍体分析。晚近,产前诊断和植入前诊断又成为该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运用错配 PCR- RFLP方法对脊髓性肌萎缩症 ( SMA)患者和对照组进行了基因诊断的研究。结果发现临床诊断为 SMA的患儿 10例中有 9例出现端粒 SMN基因缺失而确认为阳性 ,1例阴性 ;正常家系成员 2 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0例均为阴性。此与国外报道相符。该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好 ,实用可靠 ,适用于 SMA的基因诊断和胎儿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慢性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和肌活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道24例慢性脊髓性肌萎缩症,其中婴儿型、少年型、成年型慢性近端型分别为5例、2例及13例,面肩肱型2例,远端型和肩腓型各1例。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不同程度的肌束震颤,锥体束和周围神经一般不受累。各型肌萎缩的部位不同。3例患者伴有CPK浓度增高。除2例肌电图正常外,其余表现为失神经性改变。光镜提示神经原性萎缩。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数量减少,Z线变粗或波浪状以及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该家系中的先证者为男性,46岁,因“四肢乏力9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双下肢麻木4年”于2005年7月20日入我院.患者9年前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但程度轻,而后逐渐发展至双上肢近端无力.近4年肌无力加重,同时出现四肢近端肌肉萎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活动后呼吸急促,伴有肉跳感及双下肢足底麻木.查体:舌肌萎缩,咽反射(-),软腭抬升差.四肢腱反射不能引出,近端肌力Ⅳ级,远端Ⅴ级,病理征(-),左下肢深感觉稍减退.冈上肌、冈下肌、股四头肌及臀肌萎缩.右侧乳房增生.辅助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轻微改变;肌电图:单位动作电位的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巨大电位).结论为广泛神经元损害,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CK)133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7.7 U/L,乳酸脱氢酶(LDH)210 U/L.腓骨肌活检见肌纤维萎缩,脂肪组织增生.胸部CT示右侧乳腺增生,右侧腋窝多个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9.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于SMN蛋白缺乏进而导致脊髓前角细胞损害为主、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文中的SMA特指5q型SMA。由于该病致残率高,病情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核医疗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在国内外陆续获批上市,改变了SMA的自然病程,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汇总了最新的SMA诊疗证据,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SMA疾病的认识,并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开展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2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SBMA)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比较全面地认识SBM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提高SBMA诊断率.方法 对临床疑似SBMA的兄弟两人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进行分析,并检测其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三核苷酸(CAG)串联重复情况.结合文献,总结SBMA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和发生机制. 结果 2例患者均具有典型SBMA临床表现,AR基因CAG重复数均为49,可诊断为SBMA. 结论熟悉SBMA的临床特征,早期进行基因检测,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快速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外显子的缺失情况,探讨其快速基因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酶切法检测26例确诊的SMA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在26例及25例患者中,分别发现缺失了端粒SMN基因(SMN1)的第7和8号外显子,缺失率达100%(26/26)和96%(25/26),而正常对照及患者的家系成员均未发现外显子缺失。结论应用PCR-酶切法检测SMN1基因缺失从而进行SMA患者的基因诊断,具有准确、简便和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成人型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ASMA)临床和肌肉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ASMA的认识。方法 对27例完成肌肉活检的ASMA患者进行临床及肌肉病理学分析。结果 该病多于45岁左右发病,起病及进展均缓慢,主要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和周围神经一般不受累。4例患者肌酶增高。所有患者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其中2例伴肌源性改变。肌肉活检光镜下见神经源性肌萎缩,其中3例伴肌源性损害。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部分断裂,Z线变粗或呈波浪样以及肌核聚集。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肌肉活检对ASMA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人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序列、基因缺失情况及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在儿童型SMA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错配PCRRFLP分析对34例拟诊为儿童型SMA(Ⅰ型18例,Ⅱ型11例,Ⅲ型5例)的患者、20名SMA患者的健康家系成员及20名健康人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并选择1例SMA患者的SMNc和1例健康人的SMNt基因7号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结果34例拟诊SMA患者31例(91.2%)有SMNt7号外显子缺失,其中Ⅰ型18例,Ⅱ型10例,Ⅲ型3例,所有健康人均无SMN7号外显子缺失。SMNc和SMNt基因7号外显子测序长度均为187bp,两者的序列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T→C),与国外报道一致。结论中国人儿童型SMA基因序列与国外报道一致,Ⅰ~Ⅱ型基因缺失频率高,Ⅲ型缺失频率较低,错配PCRRFLP可作为诊断Ⅰ、Ⅱ型SMA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致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SMN已被克隆,该基因有两个几乎相同的拷贝SMN-T(端粒侧SMN)和SMN-C(着丝粒侧SMN)。目前,有关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SMN-T基因缺失或点突变是导致发病的决定性因素,SMN-T的突变方式及基因型、SMN-C拷贝数及NAIP的功能和缺失与否与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Ⅳ)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46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SMAⅣ进行临床和病理学分析,并对其中3个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SMAⅣ平均发病年龄38.7岁,起病与进展隐匿,预后相对良好,以四肢近端肌萎缩无力为主,肌电图(EMG)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示小群性肌萎缩,其中2个家系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结论依据临床表现、肌肉病理可确诊SMA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活检病理结果;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例患者均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均以双下肢无力起病,逐渐累及上肢及延髓肌肉;其中2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5例患者有内分泌系统损害表现;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210倍增高;肌电图呈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3例患者出现双侧下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3910倍增高;肌电图呈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3例患者出现双侧下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3949次。结论肢体近端及球部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及内分泌系统受累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雄激素受体基因1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就SMN蛋白分布、结构、功能及其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而深入研究SMN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对于深入研究SMA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调控SMN2基因表达,促进全长SMN蛋白产生,有望为治疗SMA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SMN蛋白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就SMN蛋白分布、结构、功能及其与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而深入研究SMN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 ,对于深入研究SMA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调控SMN2基因表达 ,促进全长SMN蛋白产生 ,有望为治疗SMA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单链构象多态技术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缺失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中国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研究来自16个家系的20例SMA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的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缺失端粒SMN(SMNT)基因的第7号外显子,19例患者缺失第8号外显子,而正常对照均无外显子缺失。结论应用直接检测SMNT基因缺失的方法可准确快速地诊断中国人SMA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对20例Ⅰ~Ⅲ型SMA患者及15名健康人进行SMN基因第7、第8号外显子的缺失检测。结果 7例Ⅰ型SMA患者的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全部缺失;Ⅱ型SMA患者5例,其SMN基因第7外显子全部缺失,第8外显子有4例缺失;而在8例Ⅲ型患者中只有1例检出第7、第8外显子缺失;所有健康人均无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的缺失。结论:PCR—RFLP技术可作为诊断Ⅰ、Ⅱ型SMA的有效手段,而Ⅲ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