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不典型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EEG)特征。方法:以“不典型失神发作(AAS)”和“慢棘慢复合波”为关键词,在我科录像脑电图(V-EEG)数据库中搜索,找到符合AAS患儿19例,回放这19例患儿的V—EEG资料,对临床表现与EEG进行同步分析。结果:在19例中,14例(74%)监测到2~5次AAS,表现为发作性意识减低,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另5例(26%)为持续状态;发作期EEG10例(53%)为广泛性高波幅1.5~2.5Hz棘慢复合波发放,7例(37%)为广泛性高波幅不规则棘慢复合波发放、2例(10%)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发放。19例(100%)均合并有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其中合并肌阵挛发作8例,失张力发作4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4例,强直发作5例,部分性发作3例。诊断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5例,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癫痫2例,癫痫伴肌阵挛一站立不能发作1例,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1例,Angelmen综合征5例。结论:儿童AAS以发作性意识减低和广泛性慢棘慢波为主要特征,合并多种癫痫发作形式,V—EEG是诊断AA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5例DNA测序证实的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NCL)患儿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V—EEG)进行分析,探索临床和EEG的对应关系。方法:对5例NCL患儿进行详细病史询问。神经学查体,行常规VEEG2h监测,观察临床特点和EEG的对应关系。结果:本组5例NCL患儿中,发现在1例病情较轻的患儿EEG表现为局限性慢波和慢波后尖慢波,视频未见抽搐发作;病情重的4例(肌力≤Ⅱ级)患儿中.3例有抽搐发作(1例有侧别优势,其对侧额区周期性痫样放电明显),其中1例在EEG低平的状态下抽搐,2例的周期性痫样放电与抽搐无固定锁时关系;另1例未见明显抽搐(无任何动作)。结论:EEG中特征性的周期性痫样放电发生于NCL病情重的患儿,这些患儿中有的甚至出现头皮EEG低平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癫痫性发作(NE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的诊断价值。方法:NES患者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16个月至73岁。对患者发作期的临床表现结合EEG和焦虑、抑郁评分以及MRI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v-EEG均监测到临床发作,发作期EEG均无痫样放电,证实为NES,并且超过半数(56%)的患者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结论:NES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易被误诊为癫痫或其他疾病。心理因素在NES发作中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V—EEG监测对NES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对36例ESES患儿进行V—EEG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36例中27例(75oA)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上ES—ES消失。22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中的17例(77%)在临床发作改善和抑制痫样放电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32例神经心理障碍患儿26例(81%)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ESES是一种特殊的EEG现象,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神经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抗癫痫治疗除控制其临床癫痫发作外,还必须及早消除EEG痫样放电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I)正常的癫痫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一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痫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V—EEG)异常率及痫样放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8例抽动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查并分析其波形特征。结果:该组抽动障碍患儿V-EEG中,正常范围EEG575例,占97.8%,异常EEG(棘尖波发放)13例,占2.2%。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的V-EEG异常率并不高,而其中明确与癫痫相关的痫样放电更是少数;抽动障碍患儿中的痫样放电很可能属于正常非癫痫人群中极少数人所具有的临床下放电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癫痫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的关系。方法:经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对142例儿童癫痫发作期的临床表现与V-EEG进行同步分析。结果:142例患儿中94例(66.2%)患儿的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相关。此94例患儿的154次发作中,思睡期36次(23.4%),睡眠I-Ⅱ期64次(41.6%),睡眠Ⅲ-Ⅳ期10次(6.5%),REM期1次(0.6%),觉醒后43次(27.9%);发作类型中,部分性发作或伴泛化全面性发作81次(52.6%),痉挛发作27次(17.5%),肌阵挛25次(16.2%),强直发作11次(7.1%),失神发作7次(4.6%),强直阵挛发作3次(2.0%)。结论:儿童癫痫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密切相关,了解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的关系,既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治疗癫痫患儿,又有助于合理安排EEG检查的方式和时机,提高检查阳性率,确定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8.
儿童非癫癎性发作事件的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24h动态脑电图(AEEG)的特点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对AEEG监测到的121例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临床发作期EEG进行分析,并以常规脑电图(REEG)进行对照。结果:REEG非特异性异常13例10.7%),AEEG非特异性异常30例,(24.8%),痫样放电3例(2.5%),总异常率27.2%。非特异性异常检出率以偏头痛最高(34.8%),其次为晕厥(23.5%)及睡眠障碍(22.2%)。结论: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AEEG多为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这有助于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与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睡眠期脑电图(EEG )的特点与鉴别。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经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失神发作患儿2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视频脑电图(V‐EEG )特点分为典型失神发作(10例)与不典型失神发作(10例)两组,分析其睡眠期EEG的特点。结果:典型失神发作儿童睡眠期 EEG的特点为广泛性、局灶性(多局限于双侧前头部)2.5~3 Hz棘慢波;不典型失神发作儿童睡眠期EEG的特点为广泛性、多灶性1.5~2.5 Hz棘慢、多棘慢波,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典型失神发作与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睡眠期EEG的特点可帮助临床进一步鉴别这两种不同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患儿的脑电图(EEG)、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TS患儿的EEG、CT/MRI资料及抗癫痫药物(AED)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S患儿癫痫发生率为100%,3岁之前发病者20例(80%),主要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13例(52%)。EEG异常21例(84%),其中19例(90%)有痫样放电。3例结节灶直径≥12mm者其位置与EEG主要放电部位相符,MRI对皮质结节及白质病灶的显示非常敏感。短期AED治疗14例(56%)有效,15例随访1~11年,4例加重。结论:癫痫始发年龄小,EEG有局限性改变,对首次药物治疗反应不良且伴有智能障碍特征者,以及MRI上表现大量皮质结节的患儿,癫痫发作较难控制,易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在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ZN8000型EEG仪对临床确诊的1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监测时间2.5~28h平均用18.8h。结果:共监测到93次临床发作,睡眠中发作54次,清醒时发作39次,发作持续时间7~120s,平均34.8s。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双眼向前或向一侧凝视11例,头向一侧转动9例,一侧面部或肢体抽搐9例,行为或口咽自动症6例,精神症状5例,姿势性发作5例,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15例。发作期EEG示癫病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综合波)12例,阵发性高幅慢波5例,未见异常1例,EEG异常率95%。发作间期EEG示中高幅阵发性慢波3例,阵发性痫样放电9例,未见异常6例,EEG异常率65%。结论:Video-EEG对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有重要诊断价值,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患者的长程EEG监测与SPECT显像的相关性。方法:106例这种病例经SPECT显像、长程EEG监测。结果:长程EEG监测:正常12例(11.3%),异常94例(88.7%)。EEG异常者中,痫样波发放81例(86.1%)。SPECT显像:正常26例(24.5%),异常80例(75.5%)。SPECT显像的四种模式:正常型26例、低灌注型38例(47.5%,38/80)、高灌注型38例(47.5%),高-低灌注混合型4例(5%)。EEG与SPECT两者的相关性:相符型(10.3%)和相近型、扩散型共48.1%(三型,P〈0.05),不确定型和无关型共51.8%(两型,P〈0.05)。结论:新诊断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长程EEG监测癫痫灶与SPECT异常灌注灶的相关性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部分性癫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视频脑电图(V-EEG)结合经颅多普勒(TCD)在鉴别老年人发作性症状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因发作性症状进行V-EEG监测并至少监测到1次发作和同时进行过TCD检查的23例老年患者,分析其发作时的EEG和临床表现,结合TCD结果,判断患者各种发作性症状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结果:V-EEG监测发现13例与发作性事件有关的痫样放电,诊断为痫性发作,10例非痫性发作中3例考虑为心因性发作;所余7例经TCD检查发现2例微栓子脱落和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狭窄,结合临床表现支持TIA诊断,2例仍不明诊断。V-EEG和TCD两者结合可明确诊断者占91%。结论:V-EEG结合TCD对老年发作性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有发作性头痛患儿的脑电图。方法:分析639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的脑电图记录。结果:正常375例(58.68%),异常263例(41.15%)其中非特异性异常244例(38.18%)出现典型痫样放电19例(2.97%)。结论:头痛型癫痫为数甚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颞叶内侧癫癎(MTLE)致痼灶定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MTLE患者的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供的致癎灶的侧别信息,并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测到颞叶内侧部位的痫样放电的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发作期V-EEG能定侧的分别是23例(68%),29例(85%)。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查定侧符合的分别是20例(87%),26例(90%),两者的定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呈单侧分布或分布有绝对的侧别优势时,定侧意义较大,与发作期EEG对致癎灶定侧意义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结构性病变与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73例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脑结构性病变患儿进行V—EEG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皮层损害患儿组EEG异常率高于颅内囊肿及血管畸形组,其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有抽搐病史的结构性脑损伤患儿EEG异常率高于无抽搐病史的患儿,其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大脑皮层的结构性损害及有抽搐病史患儿的EEG异常率及痫波检出率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痫灶定位。结果:80例癫痫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痫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痫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问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痫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抽动症障碍(TD)患儿的EEG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76例T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EEG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作EEG检查。结果:176例TD患儿中EEG正常102例(57.9%),异常74(42.0%),其中轻度异常56例(75.6%),中度异常16例(21.8%),一重度异常2例(2.7%)。EEG无特异性、规律性。结论:本组病例EEG的与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病率无明显关系,少部分患儿出现尖波、棘波、棘慢波,可能提示有潜在的癫痫灶存在,但目前无临床发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下痫样放电(SED)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程度与临床的关系,以及SED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仅有临床下EEG痫样放电而无临床癫痫发作的儿童进行EEG的定期监测并动态分析EEG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48例SED儿童中有37例(77%)有认知功能损害,有11例(23%)出现癫痫临床发作。SED患儿出现临床发作和认知功能损害均与痫样放电的程度有关。痴样放电指数〈10%,无癫痫临床发作。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放电指数在10%~30%之间的患儿,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增高,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程度增高;放电指数〉30%,出现临床发作的几率可以达到60%,患儿认知功能的损伤可以达到100%。结论:SED儿童的EEG异常程度和痼样放电的频率与今后临床发作和其精神行为障碍有关。定期的EEG监测,动态EEG分析,随访观察SED儿童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儿童大脑功能的损害,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早期临床治疗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长期控制中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异常灌注灶恢复情况和V—EEG的变化。方法:观察25例BECT患儿经抗癫痫药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显像与长程EEG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控制发作时间平均30个月,用药前后SPECT、两次比较:用药后SPECT正常增加10例(67%,P〈0.05);低灌注减少1例(33%)和高灌注减少9例(53%),单灶减少9例(64%),多灶减少1例(17%)。EEG比较:用药后正常增加7例(28%,7/25;P〈0.05),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抗癫痫药物可改善BECT的异常灌注灶和减少痫样放电,部分异常灌注灶经治疗可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