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谐音的内在含义及其产生的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实例,寻找规律,试图揭示汉语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2.
中原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在河南蓬勃发展,需要寻找其所根植的土壤。通过对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发展的关系。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需要紧密结合,共同弘扬中原文化,发展中原经济。  相似文献   

3.
引荐分析法(CRA)通过分析高影响力作者的施引列表来寻找该作者眼中的学界同行,通过对同行h指数的分析,可以揭示引荐者本身的学术地位.文章通过对中国物理类国家重点实验的引荐分析,验证了其引荐水平与其领域研究地位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建筑     
本文试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建筑艺术的灵感。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建筑气势恢宏,中国古典城市的文化氛围,历来为世人所崇尚。中国人要走自己的城市建设之路,就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尊重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生活艰辛.无数仁人志士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报刊在宣传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他们因此自觉的将办报办刊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报刊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潮,启蒙中国民众的政治思想,并寻找适合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理想"模式.在历次政治斗争中,政治家都通过报刊鼓动民众参与政治斗争,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通过报刊及时总结政治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国家运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相关经验,比较中国的政媒关系,结合十八大精神,为中国舆论监督制度的优化寻找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时期农政家、思想家二宫尊德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经过实践创立的报德思想,拯救了当时日本贫困的农村经济,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期望通过对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詹姆森是在美国和中国都很有影响的理论家,他试图寻找一条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路,并对"现代———后现代"问题提供他自己的独特理解。虽然詹姆森的理论位置处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但是,他的理论实质不是通过后现代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某种现代性,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与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民间剪纸语言符号的研究,努力寻找民间非物质文化———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对话。从民间剪纸语言符号的角度来讨论现代设计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契机。  相似文献   

11.
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宗被掳北迁。徽、钦北迁时期皆有文学创作活动,真实地记录了他们流亡时期的生活实况和精神状态。徽、钦北迁时期的作品主要有诗、词和谢表等,其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抒发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这主要体现在徽宗的部分诗歌和钦宗的少量词作中。二是徽宗那些倾诉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小词,是李煜词的异代回响,但其境界和感染力远不能和李煜相比肩;三是徽钦的应命之作,主要是谢表,反映了女真贵族对徽钦为首的北宋皇族的凌辱。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13.
陆涛 《东方论坛》2009,(2):72-76,113
文学阐释从作者到读者的转变,是文学作品意义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这种转变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也给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带来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弊病。因此,倡导一种重新回到作者的文学阐释模式就十分必要。赫施的客观解释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意义确定性的追寻,它为克服当前文学阐释中的相对主义与混乱状态提供了借鉴。回到作者的理论范式显示的是对后现代精神的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的建立滥觞于延安文学时期。建国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唯一合法的文艺纲领,为了巩固文学的新规范,除了从政治文化上控制作家,把作家们纳入到体制内之外,还从文学选本上标示出文学创作的倾向。通过对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既对不符合新中国文学规范的某些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否定.又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示范性引领。选本与经典在巩固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杜甫的人格修养与诗歌创作形态的关系,提出并阐明以下观点:杜甫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为主体,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人格修养深厚博大;如此的人格修养加上精湛的艺术修养,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本形态:既有对社会生活的精炼概括,又有真实传神的细节描写;情感纯正忠厚,境界雄浑阔大;抒情结构多千回百转;既出新变化无穷,又法度森严。  相似文献   

16.
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色彩。一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民族色彩越浓厚,它在文学世界中就占有越高的地位。因此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他的首要任务是在充分考虑两国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著中的民族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学的传播和互融。本文从国情、成语和典故,动物比喻含义,颜色词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潮有一个从改造群众到改造知识分子的范式转变:20世纪初直到40年代,文学中的主导话语是改造群众的启蒙文艺;随着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话语的广泛传播,文学作品中改造知识分子的话语模式逐渐兴起;在改造知识分子的文学范式中,知识分子形象逐渐"逊色"于群众形象,甚至淡出了文学视野,这改变了文学的格局。通过改造知识分子来提高群众的地位,这种"改造"叙事颠覆了既有的群众与知识分子形象,但却远离了他们各自的真实,对知识分子和群众都有一定的"误读"。知识分子与群众只有在双向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使各自走向良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品格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已经证明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世界公认其为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些许认定文学品格的准则,并就其中的部分准则举例展开论述,对我国议论中的“百年文学经典”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发表的舞台和阵地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取向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四十年代一些文学期刊的考究能发现它们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区并存的时局下各自办刊宗旨的时代演变,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变,进而来探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通俗文学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20.
潜行与暗流——论建国前沈从文的接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果史研究以普通读者为考察对象,沈从文的接受史研究旨在考察建国前沈从文及其文本在广大读者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阅读状况、嬗变衍化和成因规律,包括读者群的构成及其变迁,不同时代背景下读者对沈从文及其文本的接纳、反应及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