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介绍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切除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骨样骨瘤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切除术,瘤巢部位分别为:股骨近端7例、髋臼3例、肱骨头1例;操作步骤为:①对整个瘤巢采用1~3mm层厚/距的扫描,选择穿过瘤巢中心的层面和手术路径;②将导引用的克氏针钻入瘤巢内;③沿克氏针将套筒引入至骨皮质;④经套筒沿克氏针,采用环钻将整个瘤巢切除;⑤CT扫描复查确定是否已将整个瘤巢切除。结果10例患者在治疗后24~48h内原来性状的疼痛消失,患者住院时间7d。在3~12个月(平均7.9个月)随访中均无疼痛复发。10例有最后典型病理表现而经病理确诊,另1例,其切除病理标本中未发现有典型骨样骨瘤表现,但在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中,疼痛消失。11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切除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微创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3 8例中股骨 2 1例 ,胫骨 5例 ,肱骨 3例 ,其他部位 9例。 3 8例中 3 7例有瘤巢中心钙化 ,形成“牛眼征” ;瘤巢周围见骨质硬化者 3 3例 ;骨膜反应 13例 ,内骨膜增生 8例 ,外骨膜增生 2例 ,内外骨膜均增生 3例。 9例骨髓腔内出现骨质吸收的改变。结论 :骨样骨瘤的CT表现典型 ,CT是目前诊断骨样骨瘤的常用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8岁。右大腿上段疼痛3个月,起初为间歇性跳痛,逐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疼痛伴深部放射痛10余天,休息不能缓解,自服阿司匹林有效。X光片显示股骨上段前内侧见一约0.6cm ×1.8cm椭圆低密度影,边缘略硬化(图1),侧位片局部见层状骨膜反应(图2)。CT 扫描轴位骨髓腔近后侧皮质处见圆形低密度瘤巢,其内见结节样钙化呈“牛眼征”,后侧见骨膜反应(图3,4)。病理切片示骨小梁不规则,核心由骨母细胞、骨样组织和编织骨形成,小梁间纤维组织增生,符合骨样骨瘤。  相似文献   

4.
骨样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平片比较瘤巢的显示能力.结果:37例中,股骨19例、胫骨10例和其它部位8例.瘤巢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为4~15mm,平均9.4mm,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31例中心有钙化,形成"牛眼征".37例CT扫描瘤巢诊断率为100%,X线平片瘤巢诊断率仅为62.2%.结论:骨样骨瘤的瘤巢CT表现典型,CT是诊断骨样骨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骨样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 2 3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 ,分析影像表现特征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2 3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 ,直径 0 .4~ 1.7cm ,平均 0 .98cm ,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 78.3 %( 18/2 3 )和 10 0 %( 2 3 /2 3 )。结论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 ,X线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3例,男1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19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6例。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病灶均显示一直径0.2~2.1cm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瘤巢,边界清楚,边缘骨质不同程度硬化,骨膜反应,骨髓腔及软组织水肿或关节腔积液。24例X线平片17例显示瘤巢,19例行CT检查者均清晰显示瘤巢,7例行MR检查者5例可显示瘤巢,2例需结合X线及CT检查方能肯定诊断。X线、CT及MR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73.9%(17/23)、100%(19/19)及71.4%(5/7)。结论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最准确的方法,X线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MR检查对显示瘤巢周围骨髓、软组织及关节腔情况非常敏感,仅凭X线或MR的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骨样骨瘤较少见,国内报道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0.9%,占良性骨肿瘤的1.6%。本文收集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股骨干骨样骨瘤5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探讨本病的X线表现特点和CT在本病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X线平片与CT常规横断位及MPR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常规X线平片、多层螺旋CT常规横断位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骨样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骨样骨瘤病人在X线平片、CT常规横断位及MPR图像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内钙化显示能力。结果:41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41例中仅8例在X线平片上能显示瘤巢,瘤巢显示率为19.5%(8/41);所有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周围骨质硬化,但均不能显示瘤巢内钙化;41例CT横断位图像及MPR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瘤巢,18例CT横断位图像能显示瘤巢内钙化,30例病人在MPR图像能显示瘤巢内钙化;横断位CT图像和MPR对瘤巢内钙化显示率分别为43.9%(18/41)和73.2%(30/41)。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CT是显示瘤巢的重要检查方法,MPR图像是显示瘤巢内钙化的最佳方法,有助于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CT引导下经皮骨样骨瘤的半导体激光间质凝固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半导体激光间质凝固法治疗骨样骨瘤的可行性。方法:7 例病人在CT引导下,用14G/18G骨穿刺针经皮穿刺至瘤巢内,使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波长805 nm ),用400 um 光纤通过18G穿刺针至瘤巢内,发射脉冲,在激光光纤顶端周围的骨组织中出现5~9 m m 左右的边缘清楚的骨凝固坏死区。结果:7例病人均24 h 内症状缓解,2 例病人72 h 疼痛复发,再次激光治疗,24 h 后症状缓解,至今没有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骨样骨瘤的半导体激光组织间质凝固法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法,它对病人的创伤性小,痛苦少,并使病人的恢复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CT导引下经皮切除骨样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CT导引下经皮切除骨样骨瘤的初步经验,方法3例样骨瘤,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13岁,15岁和35岁,位于股骨,胫骨和肱骨各1例,操作时病人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应用骨钻针切除病变。结果3例全部准确穿刺到位,疗效肯定,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经皮切除骨样骨瘤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和医疗费用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搜集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主要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87例。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在CT引导下用20G×100mm穿刺针,取侧旁穿刺进针,注射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至硬膜外间隙。1个疗程为2周,治疗1~4次。术后无须住院。结果87例共治疗177次,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血感染。效果好62例(71.3%),效果较好21例(24.1%),效果较差4例(4.6%)。结论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一种易操作、微创伤、安全有效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轴穿刺针在腹部病变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7G或19G同轴穿刺针对40例腹部疾病患者41个病灶在CT导向下进行穿刺活检,病灶位于肝脏(n=13)、腹膜后(n=24)、腹腔(n=2)、盆腔(n=2),病灶大小为1.0 cm×1.0 cm~10.1 cm×12.3 cm。结果:40例41个病灶均成功进行了穿刺活检及细胞学检查,40个进行了病理检查。经手术证实和临床随访观察,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0%(36/40),其中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2%(23/25),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13/15)。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引下同轴穿刺针穿刺活检是腹部病变的一种简单、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眶壁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眶壁骨瘤的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7例术前均经CT明确诊断,表现为眶内骨样密度肿块与眶壁相连,部分病例肿块侵及邻近副鼻窦。CT检查可明确眶壁骨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肺部穿刺活检的低剂量参数优选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肺部不同扫描参数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①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的患者30例(肺穿组),扫描参数为10 mA,120 kV,层厚5 mm,螺距1.5,床速15 mm/s;30例患者(对照组)行胸部常规智能自动毫安扫描,参数为30~175 mA,平均(82.0±13.5)mA,120 kV,层厚10 mm,螺距1.5,床速30 mm/s;②分别比较两种扫描参数下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及总扫描帧数。结果:30例肺穿患者在10 mA低剂量扫描参数下全部穿刺成功。肺穿组的CTDIw和DLP分别为(15.9±8.4)mGy和(2.9±2.3)Gy.c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10 mA低剂量扫描参数,不仅可以保证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成功,而且能减少患者的受线量。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吸活检及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肝内病变行经皮肝穿刺术,其中19例肝占位和弥漫性病变行活检术,7例临床确诊病例行相应介入治疗术。穿刺部位:肝左叶14例,肝右叶12例。病灶直径1.3~12.5cm。结果:2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其中19例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诊断符合率94.74%,1例未得出正确病理结果;7例行穿刺后介入治疗,操作成功率100%,并送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为基础进行的抽吸活检及介入治疗对肝脏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