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工厂、机关、学校等集团人群中散发或流行,给社会生产劳动与人民健康带来危害。在放射性作业厂矿职工中流行的“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如何?职业性因素对肝脏的影响怎样?这些厂矿流行的肝炎是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作业厂矿中流行的肝炎是病毒性肝炎?还是由于电离辐射所引起?放射性厂矿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有无特殊规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必将有助于正确认识放射性厂矿中肝炎流行的病因,并为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治促供科学依据。为此,几年来,我们对  相似文献   

3.
云南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云南个旧云锡公司和个旧市属地方矿山近二十几年来共有大约1200人死于肺癌,90%是井下矿工。云锡公司矿工肺癌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34.9倍,且随井下工龄而增加。1972年测定云锡矿井下氡浓度以其中老厂矿最高,平均7.78×10~(-10)居里/升,矿石中除锡、铅、铜外还含有较多的铁和砷。本文分析了个旧不同矿山,不同工种矿工遭受的氡和含砷矿尘的暴露水平,结合不同人群中的砷致皮肤症状检出率和肺癌死亡率,指出氛子体是木旧矿工肺癌高发的主要病因,矿尘中的砷包括地表环境的砷污染是重要复合因素。这种观点已经初步从类似矿山的对比调查和动物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核工业职业人群原发性肝癌死亡调查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肝癌发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调查对象为11个单位组建至1990年底在册职工,分组、分行业、分性别观察分析,调查历年职工人数及死亡病例,按ICD-9原则统计,并结合有关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某些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总结。调查结果显示肝癌累计粗死亡率为19.20×10~(-5),标化死亡率为10.09×10~(-5);死亡多集中于35~54岁年龄组。SMR等于1.00(P>0.05),扩散元件系统SMR等于1.43(P<0.05),其余未见增加;RR值在铀矿系统为3.67(P<0.01),其余无增加意义。肝大检出率、GPT增高检出率均小于10%或居10%左右,HBsAg检出率均小于8%,居全国中等感染水平。肝癌病例的HBsAg检出率为61.6%,而合并慢性肝炎者为53.4%。结论为核工业职工总体肝癌死亡未见增加,仅见铀矿系统表现为有意义增加,目前无证据归因于放射性作业影响。核工业职工肝癌死亡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为HBV感染,其次为慢性肝炎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核工业职业受照人员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孙世荃  李伟林 《辐射防护》1993,13(4):254-264
为了对我国核工业三十年来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照射危害进行评价,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回顾前瞻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期间1971—1985年,连同对照组共观察40 122人,575 411人年,其中地质-矿山井下组135 916人年,井上(地质)对照组22 818人年;核工厂放射组168 342人年,对照组248 335人年。在部分核工厂还进行了辐射遗传学调查。结果看到,堆工后处理厂及核技术研究部门共6个单位的放射性作业人员个人累积剂量为8.7—150.1mSv,平均57 mSv,与国外核工厂报道结果相似;元件扩散厂的个人累积剂量平均估计5 mSv。核工厂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癌症,特别是各种非癌症性疾病的死亡率并不高于,实际经常低于对照组和全国居民值,显示出健康人员效应。从受照剂量来看,也说明目前不可能出现可以觉察的癌症增加。检查3.18万名核工厂工作人员的子女,放射组和对照组的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别。早年核工业铀地质勘探和铀矿山井下氡子体浓度较高。铀地质和铀矿山井下矿工氡子体α潜能累积暴露量为86(到1976年底)和75(到1975年底)WLM,矿工肺癌死亡率大约为一般人群的2倍,单位累积暴露量引起的肺癌相对危险增加值与国外报道结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6.
利卡汀的人体显像和组织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研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 F(ab’)2注射液的人体显像和组织分布特征。拟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严格按标准选择患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受试者24例,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低剂量组(注入量18.5 MBq/ kg人体)、中剂量组(注入量27.75 MBq/ kg人体)和高剂量组(注入量37 MBq/ kg人体),每组8例。再采用溴代琥珀酰亚胺法标记制备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 HAb18 F(ab’)2注射液后,各组每位受试者经插至肝固有动脉或肿瘤的供血肝动脉的导管注入相应的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 F(ab’)2注射液,并在给药后不同时刻进行全身显像,用感性趣区技术测定受试者组织的放射性计数率,计算受试者组织的放射性药物摄取率及肝肿瘤组织/非瘤组织(T/NT)比值,以观察药物在各组织及肿瘤内分布的动态变化。研究显示: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HAb18 F(ab’)2在肝癌组织中有明显的摄取,早期主要浓聚于肝癌组织及肝组织中,体内其他组织的浓聚甚少;随着时间的延长,肝癌组织的放射性浓聚相对于肝组织持续增强,而肝组织的放射性逐渐减少;在显像期间(8 d),除肝外的其他正常组织的T/NT值为1.04~3.79,而肝脏的T/NT值随时间推延而增加,至d8时为1.09。因此,碘[131I]-肝癌单抗片段 HAb18 F(ab’)2注射液能特异性结合肝癌组织。  相似文献   

7.
前言我们所观测的某铀厂矿是已投产十年的铀矿山和水冶厂的联合企业。对矿井下和水冶厂各车间的放射性水平已经积累了不少数据,但对附近生活区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情况仍不够清楚。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自1977年起在过去历年常规监测的基础上,扩大了监测项目和范围,先后对厂矿附近生活区的地表γ照射量率、表面放射性沾染、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氡浓度及其子体α潜能值,以及土壤、水和食品中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生  相似文献   

8.
已有很多资料介绍了外周血白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是电离辐射效应的敏感指标之一。已将这一指标列为接触放射性的厂矿职工定期检查的项目之中。现将1974至1976年调查的不同地区的对照人员共93例(16178个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结果,作一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栓塞治疗肝癌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90)Y标记的玻璃微球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回顾了放射性微球的制备工艺、稳定性、降解性和医疗应用。首先讨论了放射性栓塞治疗肝癌的原理,然后阐述了三种主要材料——玻璃基、树脂基和聚合物基制备的放射性微球。最后展望了放射性微球的制备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我国核工业三十年来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照射危害进行评价,1984~1986年开始对核工业总公司所属厂矿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回顾前瞻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期间1971~1985,连同对照组共观察40122人,575411人年。在部分核工厂还进行了辐射遗传学调查。结果看到,堆工后处理厂及核技术研究部门放射性作业人员的累积个人剂量为57mSv,与国外核工厂报道结果相似,燃料元件制造厂和气体扩散厂的个人剂量估计为5mSv。核工厂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癌症,特别是各种非癌症性疾病的死亡率并不高于,实际经常低于对照组和全国居民值,显示出健康人员效应。从受照剂量来看,也说明目前不可能出现可以觉察的癌症增加。检查3.18万名核工厂工作人员的子女,放射组和对照组的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别。这些结果为我国核工业的安全评价提供直接的医学证据。早年核工业铀地质勘探和铀矿山井下氡子体浓度较高,地质队和铀矿山井下矿工氡子体累积暴露量为80WLM,矿工肺癌为一般人群的大约2倍,低于美国、捷克铀矿和国内某些有色金属矿的肺癌危险水平。单位工作水平月引起的肺癌相对危险增加,则与国外报道结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11.
ASGP-R介导放射性标记肿瘤坏死因子防治肝癌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玲  李云春  谭天秩  武海明 《同位素》2002,15(4):229-232
利用肝细胞膜表面的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所能识别的配基作为载体,与放射性标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相结合,获得肝靶向放射性标记肿瘤坏死因子,使得肿瘤坏死因子选择性地导向肝脏,局部作用于肿瘤细胞,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靶与非靶比,促进肝癌细胞凋亡;防止肝癌术后复发,提高缓解率。因此,ASGP-R可能成为较理想的肝癌靶向放射性和生物治疗双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新肝胆显像剂~(131)I-CGT的临床治疗价值,我们首先将其应用于裸鼠肝癌的研究。分化较好的肝癌细胞能保留正常肝细胞生成胆汁的功能,但肝癌瘤体中缺乏有功能的胆管系统供胆汁排泄,这是~(99m)Tc-PMT肝癌阳性显像的形态基础。我们将~(131)-CGT与~(99m)Tc-PMT相对照,静注于几种不同接种部位的肝癌裸大鼠体内,选用~(99m)Tc-PMT最佳显像时间2-5h处死,取有关组织测定放射性,其肝癌/肝脏的放射性比值明显高于~(99m)Tc-PMT,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Hasegawa等报道~(99m)Tc-PMT肝胆显像剂用于肝癌显像在临床上已获成功,尚未见有关肝癌动物模型实验报道,这或许是肝癌裸鼠模型不适用于PMT,或许CGT比PMT更具亲肿瘤特性,有可能在临床上获得良好的结果。加之CGT是~(131)I标记,预期在治疗中晚期肝癌方面能显示出潜在的价值,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氡及其子体的来源和放射学特性在本世纪初发现了放射性惰性气体氡,氡来自~(238)U衰变系中~(226)Ra的衰变,氡衰变生成四种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图1),再进一步衰变,最后到铅的稳定同位素~(206)Pb。土壤和岩石中的镭是氡气的主要来源。在铀矿山和某些非铀矿山,由于矿石中含有镭,井下氡浓度很高,如通风不好,氡浓度会更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应机体受到不同放射性活度的~(147)Pm内污染时体内滞留过程对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PCE微核形成率的诱发效应,以及~(147)Pm沉积在近产期母体胎内诱发胎肝、脾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效应。研究发现,体内摄入不同放射性活度~(147)Pm后,都呈选择性沉积于骨和肝组织中,且随着摄入~(147)Pm放射性活度的增加,在骨和肝组织中的优势滞留比例办呈显著升高。观察到受~(147)Pm内污染时,可诱发骨髓细胞SCE和PCE微核率明显升高,且骨髓PCE微核率的增升与骨组织的累积吸收剂量呈正相关。在母体胎内由于有胎盘障壁的存在,~(147)Pm的沉积较低。发现胎肝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胎脾细胞。在这二种胎内细胞的畸变类型是相一致的,主要为染色单体型畸变的染色单体断裂。并可在一个细胞中观察到有多个的畸变发生。  相似文献   

15.
~(131)I-胆酰甘氨酰酪氨酸(CGT)被用于裸大鼠人肝癌放射性定位和实验治疗的研究。在静注~(131)Ⅰ—CGT后所定时间内处死裸大鼠,并测定其主要脏器的放射性。~(131)Ⅰ-CGT在肿瘤中的摄取率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特别在24h时相。注射24h后,在3只大鼠中均可见清晰的肿瘤显像。裸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扫描表明,肝癌能选择性地摄取~(131)I-CGT,并滞留达7天。经治疗的6只大鼠中,3个月后观察,其中1只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其余的部分消退。  相似文献   

16.
化学合成了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 的配基—新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NGA);参照 Marshl 法制备了 FITC-人血清白蛋白(HSA)和 FITC-NGA;直接法制备了 99mTc-NGA。以 FITC-HSA为参照,FITC-NGA 示踪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显示正常肝细胞、慢性肝损伤细胞和肝癌细胞表面的 ASGPR 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它们的 MIF 值分别为 228.7、5.81 和 1.13,并随细胞损伤程度加剧 MIF值呈下降的趋势。正常肝细胞表面约有 8×106 个 ASGPR,1×106个/ml 肝细胞的 FITC-NGA 饱和浓度约为 0.4 μg/ml,且此结合可被50 倍量的 NGA 所抑制。说明 NGA 是 ASGPR 的特异性配基;肝癌细胞表面几乎没有 ASGPR。小鼠体内分布实验表明 99mTc-NGA能够被肝脏特异摄取,且具饱和性,其它脏器摄取均较低,肠道放射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正常及模型动物 Tc-NGA 体内动态显像 99m研究表明正常动物较肝损害动物血本底清除快,且此显像能被 NGA竞争性抑制;简单动态分析显示正常组与肝损害组肝脏与心脏的放射性—时间曲线差别明显,两者“受体指数”分别为 0.980±0.010,0.949±0.025(n = 6)。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210)Po是人们受到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的一种重要α核素,特别是在铀矿山,~(210)Po是使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的重要核素之一。由于~(210)Po的生物危害很大,其进入人体内主要途径是胃肠道及呼吸系统。因此,六十年代开始愈来愈引起放射医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有关~(210)Po在人体内各组织  相似文献   

18.
探讨建立VX2兔肝癌原位模型与肝动脉介入放射性栓塞微球方法,并进一步探讨涉及的关键操作事项。结果表明:(1)开腹植入兔VX2瘤块时应选取质嫩灰白色鱼肉样组织,可以提高成瘤率;(2)介入操作和放射性微球给药时,应采取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人员受照剂量;(3)预先进行无放射性的试验模拟,提高实验人员熟练度,并分解各岗位操作成为流水线操作,可降低实验人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提出与美国环保局(EPA)和保健当局联合进行一项调查研究,研究在美国西部八个受影响州的22个停用铀矿、厂的场址情况。这项研究发展成铀矿尾矿补救行动计划(UMTRAP)。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负责提供有关这22个厂矿的放射性评价。为了给评价提供基础背景资料,ORNL 调查了有关各州的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并于1975年开始执行连续的背景测量计划。本文报道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210)Po是人们受到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的一种重要α核素,特别是在铀矿山,~(210)Po是使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的重要核素之一。 近年来,有关~(210)Po在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含量测定,国内外已作了大量工作,人发中~(210)Po含量,不少学者认为可作人体内~(210)Po含量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