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扫描中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4ml/s,注射量40ml)与观察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 136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136例可疑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图像优秀122例(89.7%)、良好12例(8.8%)、差2例(1.5%)。结论双源CT行颈部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小、快速、有效的动脉病变的检查技术,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及性质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高度怀疑有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29例采取常规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常规剂量组),31例采取低剂量CT扫描进行CTA检查(低剂量组),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平均CT常规剂量组为458.62HU,低剂量组为430.25HU,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CTA中运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以降低医源性辐射剂量,同时又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颅脑低剂量优化扫描中行双源CT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到我院收治的可疑颅脑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00例,本次研究时间在2019年7月到2019年9月,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CT检查,实验组进行双源CT检查,对比两组图像质量以及扫描剂量。结果:实验组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与常规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扫描剂量(0.57±0.14)mSv,对照组(1.56±0.47)mSv,实验组患者接受扫描剂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颅脑低剂量优化扫描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颅脑病变的患者采取双源CT的检查,能够使得患者减少接受有效的辐射。  相似文献   

5.
杜煜  时高峰  王亚宁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1930-1933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将低千伏双源CT扫描应用于头部血管造影,以期合理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方法:选取45例患者行头部DS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得三组数据:融合图像(相当于120kVp),重建函数为D30(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80-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30和Q30(迭代重建算法)。测定动脉血管的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进行动脉影像质量评级评分。结果:80-kVp(Q30)组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高于80-kVp(D30)组和融合图像组(P<0.05)。80-kVp(D30)组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kVp(Q30)组和融合图像组(P<0.05)。结论:DSCT低千伏扫描对头颅动脉检查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一站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给予不同检查诊断方案展开临床诊断,其中研究组行双源CT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一站式检查诊断,对比组行常规MRI检查诊断,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数据、漏诊数据、误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检查诊断后,研究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比组患者,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P<0.05。结论:双源CT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能一站式提供并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的血管和缺血半暗带详情,以此为医师诊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从而达到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合理性的目的。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探析。材料与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接收的2953例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以了解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价值。结果:CTA与造影检查均判断为狭窄的有1511段,两种检查手段均判断为阴性狭窄的有2597段,CTA判断为阴性但造影判断为阳性的狭窄有137段,造影判断为阴性但CTA判断为阳性的有237段;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标准,CTA在冠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91.64%、86.44%、85.60%。结论:采取双源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按心率的不同分为5组(〈60 bpm、60--70 bpm、71--80 bpm、81--90 bpm、〉90 bpm)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分标准为1级:无伪影,图像清晰完美;2级:少量伪影,图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级:中等程度的伪影,图像仍可接受有诊断价值:4级:明显伪影,不具诊断价值),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心率组冠脉造影均成像清晰,1--5组图像质量评分值分别为1.0&#177;0.4,1.1&#177;0.5,1.1&#177;0.7,1.4&#177;1.2,1.7&#177;0.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度不受心率影响,可进行全心率扫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先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DSA).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性差异.结果: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DSA检查(P<0.05).结论: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及其对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280例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产生焦虑情绪,使心率减慢、平稳;耐心向患者说明屏气的重要性,反复训练患者呼吸、屏气直至掌握方法.结果 5例因屏气呼吸失败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而改期重作;4例因心率过快、心律不齐,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不能使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心律不能纠正而停作;部分病例因紧张、担忧、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或呼吸节律异常,按医嘱给予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理护理后血压、呼吸恢复正常、心率均降至≤80次/min,律整,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是顺利完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最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济型PET/CT与双源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可疑肿瘤或肿瘤复发转移患者行经济型PET/CT的PET与双源CT图像融合,并与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检出原发灶和转移灶共46个,异机融合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χ2=14.743,P<0.001)。结论双源CT与经济型PET/CT异机融合,方便实用,优势互补,可提高图像质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颌面部淋巴结外病变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CT表现特点。方法 54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响舌骨上颈动脉间隙的颌面部病变分为颈动脉间隙组(I组)和颈动脉间隙外组(Ⅱ组)。结果 I组病变10例,均为良性。CT显示颈动脉间隙内血管移位9例,闰变与血管间脂肪带消失3例。Ⅱ病变44例,良性10例,恶性34例。CT显示病变压迫间隙内血管14例(13例有血管移位),病变与血管间脂肪带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前颈淋巴结的增强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2例患者中,经增强CT检出并经病理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23例,其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73.3%,准确度为81.0%。结论CT增强扫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前瞻性研究以评估PET/CT对头颈部癌患者CT放射治疗计划和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头颈部癌患者(鼻咽癌6例、上颌窦癌5例、舌癌8例、牙龈癌5例)进入本研究。每例患者先在治疗体位下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行FDG-PET/CT检查。由同一放疗医师和物理师作CT和PET/CT放射治疗计划。每例患者的二个计划作对比,以评估PE丁/CT对CT放疗计划肿瘤区(GTV)体积、放疗野和治疗模式的影响。结果PET/CT检查后54.2%(13/24)的患者GTV体积变化≥15%。125%(3/24)的患者发生放射野改变:2例患者增加下颈部放射野(原CT扫描颈部阴性,PET/CT显示下颈部淋巴结阳性浓聚);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原计划放射鼻咽部和颈部,PET/CT显示鼻咽部阴性和颈部阳性,取消鼻咽部放射野仅放疗颈部。该患者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肿瘤病灶。另2例患者PET/CT检查确定有远处转移(1例肺转移,1例骨转移),从而改变治疗方案为始息放疗和化疗。结论PET/CT检查使本组头颈部放疗患者的CT放疗计划和治疗模式产生明显改变,增加PET/CT检查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2年10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1例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资料,总结受侵血管与未受侵血管的图像情况.结果 横断面扫描图像显示,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180°以及>180°对颈部血管受侵判断的准确度均明显高于< 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敏感度、特异度考虑以90°~ 180°组对颈部血管受侵诊断价值最高;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时受侵血管率(10/18)明显多于角度< 90°时(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对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部血管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横断面扫描图像肿瘤包绕颈部血管的角度在90°~ 180°、多平而重建图像肿瘤与颈部血管交界面角度≥90°有助于作出颈部血管受侵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 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 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 颈静脉球瘤9个, 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 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 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