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 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 HU左右,而MR I图像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X线平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小儿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患者47例,分析骨转移在X线平片、CT和MRI上的特征,并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89.2%位于长管状骨、骨盆、头颅和脊柱.形态上包括溶骨型(71.4%)、混合型(28.6%)和单纯成骨型.X线和CT表现为虫蚀样、不规则、极小透光区,部分伴有硬化边缘或骨膜反应.CT在头颅、骨盆、椎体等部位显示更细微、更广泛的病变.MRI骨髓侵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I发现髓内转移的时间早于CT和X线,显示病变范围更大.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成神经细胞瘤骨转移的基本影像学方法,为观察长骨转移最佳方法;CT利于显示骨结构重叠较多部位的病变和细节;MRI早期发现髓内、椎管内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HU左右,而MRI图象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髋骨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附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骨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活检证实共10例,其中成软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和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结果CT显示肿瘤钙化机率高于X线平片,但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对肿瘤的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软组织的显示CT优于X线平片.结论充分利用CT密度分辨力、横断多层面的解剖结构的优越性,可显示X线平片见不到的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跟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良性肿瘤,4恶性肿瘤,12例肿瘤样病变.22例中21例行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22例跟骨病变中,良性骨肿瘤包括4例成软骨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包括10例骨囊肿和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骨肿瘤包括2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和1例滑膜肉瘤.结论 X线平片、CT及MRI综合表现可做到对跟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为准确的定性分析,特别是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全部患者均在外伤后起病,均有错位疼痛、局部水肿和感觉过敏等临床表现。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发现病变部位的斑片状骨质疏松,CT检查优于平片。4例患者行骨扫描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均有放射性异常浓集影。1例早期患者行MR I检查,能发现在平片中不易发现的骨侵蚀。结论平片和CT扫描显示的斑片状骨质疏松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骨扫描和MR 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骶骨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平片能显示较明显的病变,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CT能显示较早期的病变,并清楚显示病变的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MRI可以及时发现病变,并能反映病变的组织成分,以及骨质和软组织受累的范围。结论对骶骨肿瘤的诊断,X线平片、CT和MRI各有特点。三者应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X线与CT诊断(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的X线与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X线与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积症,分析其X线与CT征象。结果4例病变中皆见到弥漫性斑片影与磨玻璃影,CT扫描病灶呈地图样分布。结论CT对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范围、程度及病变轮廓的显示较X线平片准确,根据CT和HRCT表现的典型特征,可以作出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临床影像学诊断(附3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X线平片、CT、支气管镜所见。结果X线平片显示本病常伴肺结核病灶;CT主要显示支气管狭窄;支气管镜显示支气管内膜炎症、水肿、肉芽肿形成。结论X线平片、CT及支气管镜对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HPT)致骨改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收集1987年至2004年经手术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12例HPT患者骨关节影像学检查资料,并相互对照。结果根据是否合并纤维性骨炎分为2型:Ⅰ型为单纯骨质疏松/软化型,本型检查中CT不能比平片提供更多的信息;Ⅱ型为合并纤维性骨炎型。CT在显示纤维性骨炎部位、内部结构和骨髓受累方面优于平片。结论组织学分型与骨的影像学表现密切相关。CT在纤维性骨炎显示方面优于平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平片、CT,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骨样骨瘤均摄平片,其中16例经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分析骨样骨瘤的平片、CT,MBI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样骨瘤典型表现为瘤巢及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且随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诊断准确性平片为92.9%,CT为100%,MRI为83.3%.结论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手段,CT为最可靠方法,MRI需结合平片、CT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CT扫描与X线平片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78例胸腰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CT表现。结果 78例96节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单椎体骨折者64例,多椎体骨折者14例。以CT扫描为诊断标准,近30%X线平片将爆裂型骨折误诊为单纯压缩型骨折。结论 X线平片虽是脊柱损伤的基本检查手段,但部分病例X线平片较难区分单纯压缩型骨折和爆裂型骨折。CT检查能明确爆裂型骨折类型、判断脊柱失稳及椎管受累程度,对X线平片观察发现有压缩型骨折者应作常规CT扫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早期Paget’s病X线、CT与E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报道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资料的Paget’s病并进行献回顾。结果X线平片显示病变沿应力线分布,CT显示病灶区骨质呈绒毛样改变,间有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结论X线,CT征象与Paget’s病中早期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中早期Paget’s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复习8例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CT、平片及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条件。材料与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平片、血管造影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7例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1例恶性颅骨内脑膜瘤呈溶骨性。6例CT平扫呈高密度,5例加增强后明显强化。5例血管造影显示4例肿瘤颈外动脉供血,1例正常。结论: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者呈溶骨性生长。若结合平片、血管造影及CT扫描所见,有做出异位颅骨内脑膜瘤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临床证实的颈椎不稳症患者的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50例中上颈椎不稳16例,其中,寰枕关节不稳2例,表现为枕底—齿突线和斜坡—齿突线不连续,14例为寰枢关节不稳,其中,寰枢关节脱位7例;下颈椎不稳34例,其中,前屈不稳20例,后伸不稳14例。结论X线平片、CT和MRI综合分析能对颈椎不稳症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对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5例行MR I检查。结果男?女1?1,平均年龄29.6岁。临床以局部疼痛为主,2例可触到软组织肿物。14例共22处病灶。发病部位以四肢长骨居多,共17处病灶。9处病灶位于松质骨,8处位于骨干皮质。单发病变12例,多发病变2例。X线表现为偏心或中央型溶骨性破坏,单房或多房状,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缘,部分病灶膨胀,皮质断裂,极少数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物。少数破坏区内可有点片状钙化。CT对病灶内的钙化、囊性变、皮质断裂及周围软组织肿物显示比X线平片清楚。在MR I上一般表现为均匀的等T1W I长T2W I信号,有时信号不均匀,其内夹杂斑点状低信号影及无信号影。少数病灶在T1W I、T2W I上呈混杂信号。结论综合各种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特点,多数典型病例可明确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骨肉瘤平片和C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均有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病例。结果 成骨型5例;溶骨型7例;混合型14例。结论 X线平片是最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依据,应根据设备和病情使用平片、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急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X线平片、超声、CT、MRI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早期X线平片的诊断灵敏度低.超声能早期发现深部软组织及骨膜下脓肿,但图像质量取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CT能早期观察到微小的骨质改变,但灵敏度较低.MRI可优于其他检查显示髓腔内的病变,但对于死骨、钙化的诊断不如CT灵敏.放射性核素显像剂的种类繁...  相似文献   

20.
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MH)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资料与方法 报告2例EMH病例,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影像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2例EMH正位X线胸片表现为下胸段脊柱旁向肺野突出的类圆形阴影。CT扫描为中下段胸椎旁单侧或双侧出现多发半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病变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EMH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CT扫描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