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41-2143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按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是指Ⅲ级和Ⅳ级胶质细胞瘤,它们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Anaplastic astrocytoma, A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hiforme, GBM ) 、胶质肉瘤(gliosarcoma)及恶性胶质细胞瘤 ( malignant oligdendroglioma, MO) 。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是目前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标准治疗手段。现就恶性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2.
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恶性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仅能做到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而且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不一,肿瘤复发率高。胶质瘤中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肿瘤组织中的缺氧是导致肿瘤异形性增加、易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及对放化疗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1]。理论上认为癌组织缺氧时对化、放疗的敏感性降低,且其恶性行为增加。高压氧( 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可增加癌组织内的氧及自由基,放化疗杀死癌细胞依赖氧自由基,因此HBO具有增强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的功能[2]。在神经外科,HBO主要用于脑外伤、脑中风和颅脑手术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但是,由于HBO可能加速肿瘤生长或复发,对于脑肿瘤术后需要放化疗的患者能否应用尚有一些争议,一部分医生往往放弃肿瘤术后的HBO的辅助治疗。我院对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采用HBO辅助放化疗,本文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脑星形胶质瘤HSP70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与脑胶质瘤增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SP70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及阻断HSP70表达后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28例人脑胶质瘤手术标本中25例有HSP70表达,表达强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人脑星形胶质瘤广泛存在HSP70过度表达,HSP70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HSP70可作为肿瘤实验治疗的一个靶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脑恶性胶质瘤复发患者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30例复发脑恶性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再次手术治疗,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进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0.0%;2年生存率为40.0%;3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复发脑恶性胶质瘤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能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TEN、VEGF和Ki-6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和10例脑外伤内减压脑组织中PTEN、VEGF和Ki-67的表达,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PTEN、VEGF和Ki-67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差别有意义(P〈0.05);在高分化脑胶质瘤组(I-II级)和低分化恶性胶质瘤组(III-IV级)表达差别有意义(P〈0.05);PTEN在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随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PTEN表达强度下降;VEGF和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表达强度上升。结论 PTEN表达的降低在脑胶质瘤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VEGF和Ki-67的表达反应了肿瘤的血管增殖和分化的一般规律;三者结合检测有利于判断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复发性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及放疗对照组20例复发性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11例,加重6例,平均55.50分,而显微手术治疗组的30例复发性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KP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平均71.67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而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结论复发性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主要手段,是后续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严重疾患,常规的手术与放射治疗多数难以根治,化学药物治疗已成为综合疗法中的重要一环。经颈动脉给药是一个增加脑内药物浓度,减少全身药物分布与浓度的手段。我们1990-04~1995-04对11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认的恶性胶质瘤患者,采用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灌注呼陡亚硝源(ACNU)化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3岁。病例选择:①肿瘤部分切除,并经CT扫描证实肿瘤残余或术后肿瘤复发者.③肿瘤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域.③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及确切的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与司莫司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恶性神经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使用替莫唑胺治疗,对照组使用司莫司汀治疗,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4.O%,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0%(P〈0.05);观察组发生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肝肾功能受损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能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各个时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9.
Survivin和L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斌  赵永红  贺红梅  程红  贺红艳 《河北医药》2010,32(11):1367-1369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L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脑胶质瘤标本Survivin及Livin蛋白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其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及Livin蛋白表达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脑胶质瘤细胞的胞浆,并与脑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各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Survivin与Livin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也随之逐渐增加,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53,P〈0.01)。结论 Survivin和L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呈过度表达,并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的激活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p33ING1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行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的新鲜胶质瘤组织标本66例及正常脑组织15例,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33ING1b在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33ING1b在66例胶质瘤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2%(47/66),而在正常组织中全部为阳性表达(100%);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p33ING1b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p33ING1b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将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确定治疗策略及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覃川  黎成禄  谢惠  晏怡 《重庆医药》2009,38(15):1941-194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与脑胶质瘤发生的关系。方法67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病理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92,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正常人及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GF-1含量。结果高级别组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IGF-1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组IGF-1水平,且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后血清IGF-1水平较手术前显著下降。结论脑胶质瘤患者血清IGF-1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及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及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取其中15例端粒酶呈阳性患者术后CSF、4例术前CSF,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1)脑胶质瘤(KERNOHAN分级)端粒酶: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22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6/22(72.7%)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4例术前、15例术后患者的脑脊液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2/4(50.0%)和10/15(66.7%)。2例术前CSF呈阴性,术后1例CSF呈阳性。结论:端粒酶是胶质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三维适形放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53.5%高于对照组的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生存率为86.0%(37/43)高于对照组的67.4%(29/43);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81.4%(35/43)高于对照组的60.5%(2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能够提高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成人,60%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胶质瘤,可以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一般情况下,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脑胶质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均为浸润性生长,显微镜下也很难辨认边界,无法彻底切除,且多数肿瘤即便被完整切除仍然会复发。放射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灌注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阳  王煊 《江苏医药》1998,24(11):793-794
采用超选择性插管方法,对21例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施行VM26灌注治疗,结果表明(1)VM26超选择性灌注在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脑白质病的发生等方面优于亚硝脲类药物;(2)超微结构观察提示VM26能选择性作用于生长活跃的肿瘤细胞的DNA,能触发肿瘤细胞的凋亡。提示对脑恶性胶质瘤患者可选用超选择灌注方式给药,VM26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胶质瘤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起源于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来源的胶质细胞,生长多呈广泛浸润性,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I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IV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胶质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但这些手段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与胶质瘤在脑内的侵袭性生长、血脑屏障限制和肿瘤耐药相关。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逐渐被阐明,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逐步发展,为进一步改善胶质瘤临床预后带来希望。从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对目前胶质瘤免疫疗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综述,为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接受单纯放疗和放化疗联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4例脑恶性胶质瘤患者分为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放疗组26例,术后给予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组28例,术后的放疗方案同放疗组,在放疗期间联合替莫唑胺70mg/(m^2·d)同步化疗,放疗结束后化学治疗剂量改为口服莫替唑胺175mg/(m^2·d)。根据个体化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降压治疗。结果脑恶性胶质瘤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0.0%、32.1%,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术后单纯放疗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7.7%、26.9%、11.5%,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放化疗联合治疗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联合替奠唑胺化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p14ARF和p53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p14^ARF和p53蛋白表达与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1例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中的上述遗传学改变,5例脑挫裂伤脑组织为正常对照。结果:p14^ARF和p53蛋白在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和30.43%,12.50%和69.57%。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571,P〈0.01),即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突变型p53蛋白正相反,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2,P≤0.01),即随着肿瘤恶性度增高而增高。p14^ARF和p53蛋白之间在肿瘤中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P〈0.05)。结论:p14^ARF和p53蛋白表达异常可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和细胞异常增殖,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加速脑胶质瘤恶性演进。  相似文献   

19.
张志明 《天津医药》2005,33(9):582-583
神经胶质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0%~15%,为了提高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自1994年-2003年,我院神经外科对64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Ⅲ级以上大脑半球胶质瘤的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介入方法,用卡氮介(BCNU)灌注化疗,取得了较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恶性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生长方式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中难以切除干净,易发生病灶残留从而引起术后复发,影响病人预后。术后放射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国的立体定向精确放疗技术(SRS、3D-CRT、TMRT等)和设备发展迅猛,为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物理、放射生物与计算机3D-CRT的结合提供了技术保证,3D-CRT适应对肿瘤放射治疗的精确定位、精确设计和精确治疗的总要求,使临床放疗有了质的飞跃。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减少了并发症,并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0例恶性脑胶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