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丽水市无偿献血者Ph阴性的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对献血者进行Rh阴性筛选及确认、血清学表型鉴定及抗体筛选抗的检测分析.结果 在38 500人份标本中共确认Rh阴性151例,其中检出血清含有不规则抗体的标本有4例,Rh阴性献血者中ABO血型分布的结果:A型46例(30.4%),B型43例(28.4%),O型55例(36.4%),AB型7例(4.6%)及其血清学表型分布.结论 通过这次的筛查了解丽水市无偿献血者Rh阴性的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的初步状况,并掌握丽水市Rh阴性血型频率,血清学表型分布及其不规则抗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南充市Rh阴性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情况。方法应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初检Rh阴性的献血者进行Rh阴性确认、血清学表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结果在433份送检标本中共确认Rh阴性402份(92.8%),检出D变异体23份(5.3%),其余8份(1.9%)为检验科RhD检测错误;共检出不规则抗体12份,在Rh确认阴性献血者中检出7份抗-D(1.7%);Rh阴性献血者的血清学表型分布结果主要以dccee和dCcee为主,其余为dCCee、dccEe和dCcEe。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南充市Rh阴性无偿献血者的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保障了临床Rh阴性患者输血安全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Rh血型抗原CcEe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Rh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为临床RhCcEe同型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6年本院4756例住院患者进行Rh D、C、c、E、e抗原检测,对2013~2016年11644例住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结果 4756例住院患者样本中Rh血型D、C、c、E、e抗原阳性率为D(96.97%)、C(85.37%)、c(59.16%)、E(47.09%)、e(91.89%),且CcEe抗原阳性率在RhD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44例住院患者样本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中,Rh血型抗体占48.84%,证实了临床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主要集中在Rh血型系统。结论对供、受双方除进行常规的ABO、RhD血型检测外,还应进行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并做到这些抗原的同型输注,从而降低因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的概率,避免再次输血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云浮地区RhD阴性献血者抗原的分布情况及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情况,并对结果加以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云浮市中心血站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接收的RhD阴性献血者101例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以单克隆IgM试剂对血液标本的C、c、E、e抗原表型加以鉴定,并进一步应用微柱凝胶法等对血液标本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结果 101例RhD阴性献血者的抗原分布结果显示:ccee占比45.54%,Ccee占比44.55%;其中女性RhD阴性献血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26.67%,男性RhD阴性献血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RhD阴性献血者Rh血型抗原分布的检测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有利于建立RhD阴性献血者抗原表型资料库,可以有效降低输血所致免疫学抗体生成风险,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站在对RhD阴性献血者血型确认的同时,对每份RhD阴性血标本做常规表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如后者阳性,则用谱细胞对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1例RhD阴性献血者2010年7月参与无偿献血时,检出血浆中存在IgG类不规则抗-D抗体。2011年5月再次无偿献血时,通过抗体鉴定发现血浆中存在IgG类的抗-D+C+G抗体和抗-E抗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 RhD 阴性献血者的血清学表型分型及抗体筛选结果。方法统计2012年1~12月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85894例,用血清学方法确认 RhD 阴性及表型,使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选。结果共确认RhD 阴性468例(0.54%),检出不规则抗体11例(2.35%,11/468),以 IgG 型抗-D 多见,效价为1∶2~1∶64不等;RhD 阴性表型包括 dccee(61.54%)、dCcee(25.43%)、dccEe(7.69%)、dCcEe(2.78%)、dCCee(2.35%)、dCCEe(0.21%);检出 RhD 变异型28例,占检验科初筛 RhD 阴性(5.65%)。结论开展 RhD 阴性献血者表型分型和不规则抗体筛选,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而且对 RhD 阴性患者临床紧急抢救输血治疗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血站还应加强对献血者 RhD 变异型检测,以保证血液输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胡文进  贾翠英  单微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314-1315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地区住院患者Rh血型系统E抗原的阴性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用试管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检测并确认Rh(E)血型及不完全抗体.结果 在2 065例标本中,检出Rh(E)阴性1 192例,Rh(E)阴性率为58%,抗-E检出13例,抗-E发生率为0.11%.结论 齐齐哈尔地区人群RhE表型分布有地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贵港、百色三地孕产妇RhD阴性血型分布、抗D抗体产生及因抗D抗体而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的情况,合理指导当地RhD阴性血型孕产妇孕期健康宣教、生育质量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血型卡和试管法对三地2016年1月~2018年5月的产科门诊及产科住院孕产妇共96471人进行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检查,对出生怀疑为HDN的新生儿进行溶血三项实验。结果三地共检出RhD阴性血型孕产妇304例,阴性率0.32%(304/96471),在304例RhD阴性血型中检出7例抗D抗体,占RhD阴性血型的2.30%(7/304),在7例有抗D抗体的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5例发生HDN,占检出抗D抗体的71.43%。结论广西三地孕产妇RhD阴性血型分布频率存在差异,妊娠胎次与抗D抗体产生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抗D抗体的产生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百分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与传统血清学法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与传统血清学方法对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东莞市无偿献血者45 709份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采用抗球蛋白法进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检出不规则抗体的性能,并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5例,检出率为0.208%,传统血清学法检出不规则抗体16例,检出率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阳性检出符合率为56.547%,高于传统血清学法阳性检出符合率28.571%(P0.05);RhD阴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2.242%,高于RhD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率0.198%(P0.05)。结论卡式全自动血型仪法鉴定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血清学法,对RhD阴性献血者更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类型以IgM型无临床意义的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新建综合医院患者血型表型及不规则抗体的结果并探讨其应用。方法回顾统计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患者ABO、RhD血型表型结果、红细胞悬液使用情况、不规则抗体筛查、部分抗体鉴定结果。结果 ABO血型表型总分布频率特征与红细胞悬液使用比例特征均为OABAB;RhD阴性频率为0.4%,以妇产科患者所占比例最高;ABO血型在不同性别及RhD阴性、阳性分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032例标本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7%(29/4 032);女性阳性率(0.8%,22/2 590)虽高于男性阳性率(0.5%,7/1 4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史病例阳性率(0.9%,20/2 251)高于无妊娠史(0.5%,9/1 7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病例阳性率(3.6%,12/326)高于无输血史病例阳性率(0.5%,17/3 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有输血史也有妊娠史的病例阳性率(4.5%,5/112)高于其他患者(0.6%,24/3 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经鉴定为自身抗体2例,抗M抗体2例,抗Fya、抗Jka各1例。结论该新建医院可参考患者血型表型分布特征来制订、动态调整血液贮存计划,且需不断提升实验室筛查与鉴定不规则抗体能力来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患者人群与本地献血者人群Rh血型系统抗原表型及单体型和不规则抗体等的分布特征,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输血及提高临床用血合理性与科学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20年3月住院患者和在此期间青岛市中心血站发往本院的献血者血液共113 326人(份)的Rh抗原分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数据,回顾性分析并计算其Rh表型、单体型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频率。不同人群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Rh抗原分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均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上完成。结果本组受试人群的RhD阴性率为0.36%(408/113 326);常见的Rh表型为DCCee[40.69%(46 112/113 326)]、DCcEe[36.82%(41 727/113 326)];不规则抗体最多的是抗-E[0.26%(295/113 326)];最常见的单体型是DCe[62.51%(70 840/113 326)]。而在德国白人、北印度人和北非人中最常见的Rh表型分别为DCcee、DCCee、Dccee,最常见的单体型分别为DCe、DCe、Dce。结论本院就诊患者及本市献血者Rh表型、单体型和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符合中国北方地区人群的分布规律;可据此制定备(贮)血及采(献)供血计划,有针对性的建立Rh血型资料库,切实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合理、科学,提升精准输血医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健康体检人群Rh血型表现型分布。方法:用IgM型抗D,抗C,抗c,抗E,抗e,以96孔微孔板法检测表现型;直接计数法统计各表现型频率。结果:2212名健康体检人群中检出RhD阳性2204名,RhD阴性8名,RhD阴性频率3.62‰。RhD阳性表现型以CCDee 、CcDEe 为主,RhD阴性表现型以ccdee、Ccdee为主。结论:得到的健康体检人群的Rh表现型分布资料,对估计临床Rh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概率及指导特殊配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RhD基因检测方法在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hD基因检测方法在中国汉族人Rh阴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68例各种表型的Rh阴性中国汉族样本,用扩增RhD基因外显子3,4,5,7,10的5种方法,检测RhD基因的存在与否。结果:68例样本,总阴性率为52.95,其中29例含有C抗原的Rh阴样性本,5种方法鉴定皆为阴性的仅有1例(3.4%),而表型为C阴性的38例样本,34例(89.5%)为阴性。结论:以检测RhD基因存在与否为基础的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方法,不适用于C抗原阳性的中国汉族Rh阴性血型基因鉴定,仅有扩增RhD外子3,4,10的方法,适用于含C抗原的Rh阴性血型的基因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子配血技术应用对减少受血者Rh血型同种抗体产生的意义。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31日期间住院且仅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的Rh(D)阳性的患者22 528人,将电子配血符合优先级Ⅰ级、Ⅱ级的患者21 334人设为对照组,将符合优先Ⅲ级的患者共1 194人设为试验组,对用血者和献血者进行ABO和Rh血型系统5种抗原(D、C、c、E、e)的血清学检测,并运用输血管理系统,建立Rh表型数据库。并对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输注红细胞过程中引入新的抗原相对应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C抗原和e抗原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c和E抗原。同时表现型为DCCee和DCcEe的比率最高,表现型为Dccee和DCCEE的极为罕见。在本院输血患者达到优先Ⅰ级(85.2%)和Ⅱ级(9.5%)输血标准的比例达到94.7%,达优先Ⅲ级的输血比例仅为5.3%。对照组(n=21 334)中患者输血后产生Rh系统同种抗体共6人,比率小于0.001%;试验组(n=1 194)中患者输血后共24人出现与引入外来抗原相符的Rh系统同种抗体,比率为2.01%。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存在临床意义(P<0.01)。结论依据Rh抗原检测的电子配血技术可明显降低输血后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从而有效的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和RhD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与RhD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7例血清学方法检测为Rh阴性的供血者样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检测Del型,并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3,4,5,7,10,检测RhD基因存在情况。结果 吸收放散试验表明67例样本中Del型22例,占32.8%,非Del型45例,占67.2%。在所有表型为ccee,ccEe的38例RhD(-)个体中,Del试验均为阴性,RhD基因完全缺失;而在表型为Ccee或CcEe的29例RhD(-)个体中,22例Del试验阳性,其中20例携带完整的RhD基因,2例有部分RhD基因;7例Del试验阴性,其中6例携带部分RhD基因,1例D基因完全缺失。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者RhD基因的存在及多态性多由Del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铜川地区无偿献血人群Rh血型表型分布情况,建立Rh血型表型数据库,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有力保障。方法 使用卡式微柱凝胶法,对2015年6月~2017年3月来自铜川市中心血站的3 419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样本进行Rh血型抗原检测,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RhD初筛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确定其Rh血型表型,并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机存档。与国内其他地区Rh血型表型分布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3 419例无偿献血者RhD阴性率0.55%,Rh其他抗原阳性率分别为D:99.45%,C:90.41%,c:55.10%,E:45.51%和e:92.19%; Rh抗原基因频率分别为D:0.921,C:0.6737,c:0.3207,E:0.2755和e:0.7306; Rh表型分布特征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RhD阴性。统计分析显示,铜川地区的CCDee和ccDEE构成比与南宁和黔南地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52,P=0.016; χ2=18.519,P=0.001),而与唐山、沈阳、邢台、天津滨海四地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1.31,P>0.05)。结论 铜川地区Rh表型分布具有北方地域特点[1~4],RhD阴性率符合我国汉族人群分布特点,中国南北方地区在不同的Rh表型方面存在差异,Rh血型表型分布调查对于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长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抗体特异性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49例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14例患儿出现抗体筛查阳性,抗体特异性鉴定检出Rh血型抗体11例,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同时存在1例,抗-JK^a和抗-JK^b各1例。男、女性抗体筛查阳性率分别为16.1%(5/31)和50.0%(9/18),女性抗体筛查阳性率高于男性。汉、黎族抗体筛查阳性率分别为18.4%(7/38)和63.6%(7/11),黎族抗体筛查阳性率高于汉族。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6月龄、6月龄-1岁和1岁以上出现抗体筛查阳性的例数和百分比分别为3例(15.8%)、3例(20.0%)和8例(53.3%)。α地中海贫血3例抗体筛查均阴性、β地中海贫血抗体筛查阳性4例(14.8%)、αβ混合型地中海贫血抗体筛查阳性9例(60.0%)、未明确地中海贫血类型的抗体筛查阳性1例(25.0%),αβ混合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后抗体筛查阳性率最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ABO血型来比较抗体筛查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输血后产生抗体大多属于Rh同种抗体;混合型地中海贫血患儿更易产生抗体;黎族抗体筛查阳性率高于汉族,这可能是由黎汉族之间存在的血型基因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18.
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为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更新方法。方法使用微柱凝集和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对比观察2种方法检出的阴、阳性结果和重复检验的准确性,从而选择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方法满足临床输血需要。结果从18 000例住院患者中用微柱凝集筛选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为0.105%,其中D抗体7例,E抗体5例,C抗体3例,Ec抗体3例,Ce抗体1例;用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仅有阳性为2例,阳性率为0.011%,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验:微柱凝集(19/19)和聚凝胺(2/2)均为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微柱凝集检测不规则抗体能显著提高抗体的检出率,可避免漏检而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探讨输血前检测受血Rh血型的意义及对Rh(D)阴性能及时输用同型血或采用自体输血的可能性。对近5年来住院治疗首次申请输血的病人共2168例,在输血前1天进行Rh(D)血型抗原的检测,应用BASO公司生产的IgM抗—D血清,采用试管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168例病人中检测出Rh(D)阴性7例,Rh(D)阴性率占0.32%,其中2例采用自体输血,2例输用ABO同型的Rh(D)阴性血液,3例未输血。结论:输血前检测Rh(D)血型能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如果病人是Rh(D)阴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可采用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