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Shi LB  Zhang HW  Peng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42-94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D154单抗及两者联合应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48例原位肝移植大鼠(DA→Lewis)分为A组:对照组;B组:术前7d回输经DA大鼠脾细胞体外激活的Lewis大鼠CD4^+CD25^+细胞;C组1术后第1、2d腹腔注射CD154单抗(15m/kg);D组:联合应用CD4^+CD25^+细胞和CD154单抗。术后7d各组处死6只受体,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之(IL-2)、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表达情况;分离脾淋巴细胞与供体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结果D组平均存活时间(52.00±10.64)d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1);移植肝内淋巴细胞浸润数量(2.47±0.61)×10^6和CD8^+细胞百分比(14.2±3.0)%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而CD4^+CD25^+细胞比例(16.4±4.3)%高于B、C组(P〈0.05,P〈0.01)。移植物内IL-2mRNA表达A组最高,D组最弱;IL4mRNA各组均弱表达;IL-10mRNAB、D组高表达,A、C组未表达;TGFβ1mRNAB、D组表达明显强于A、C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D组刺激指数最低(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D154单抗均能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联合应用CD154单抗明显增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CD25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丙肝病毒(HCV)单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单一感染和HCV/HIV合并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HCV感染组(n=21),HIV感染组(n=14),HCV/HIV感染组(n=28)及正常对照组(n=30)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检测外周血CD4^+CD25^+细胞百分含量和CD4^+和CD8^+淋巴细胞表面CXCR3的表达水平。结果CD4^+T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在HCV感染组轻度升高,而在HIV感染组及HCVIHIV合并感染组CD2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HIV感染组及HCV/HIV合并感染组CD4^+T细胞表面CXCR3表达显著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显著升高(P〈0.001);HCV感染组CD4^+及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轻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中国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5和CXCR3分子表达水平和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受到HIV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Li XM  Li XP  Qian L  Wang GS  Zhang H  Zhei ZM  Li Q  Chen K  Wang XQ  Wang Y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5):1034-103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和唇腺组织的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7例SS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和唇腺组织单细胞悬液CCD4^+CD25^+调节T细胞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唇腺石蜡组织的连续切片进行CD4、CD25、CD68和CD8染色。结果SS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中位数为6.9%(2.84%-13.50%),对照组为5.77%~15.30%,两者比较P〈0.001。SS组CD4^+CD25^high T细胞水平为0.001%~1.83%,对照组为0.13%~2.45%,两者比较P〈0.001。唇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s组患者唇腺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占大多数,两组均无CD25的表达。结论SS患者唇腺中缺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降低,提示调节性T细胞在S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HSP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SP患儿4l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健康儿童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儿童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的CD4^+CD25^+CD127^+值。结果(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CD4^+CD25^+CD127^+明显降低(P〈0.05);(2)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的CD4^+CD25^+CD127^+值在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D4^+CD25^+CD127^+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CD127^+值在HSP患儿治疗前显著降低,给予有效的治疗后其值显著升高,可能在HS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参与。而对于HSP患儿对疾病的有效预测.可以对其CD4^+CD25^+CD127^+值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5.
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有效后两者趋于正常(P〉0.05);而无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CD8^+CD28^+及CD8^+CD28^-表达异常,不同治疗效果表达不同,恶性淋巴瘤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治疗有效后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肺癌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其变化与病理分期和是否有转移有关(P〈0.05),而和性别、家族史、病理类型和肿瘤体积等无关。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和促进肺癌的发生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 acidic protein,IAP)和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5例胰腺癌患者血清IAP水平和外周血CD4^+CD25^+T细胞数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胰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血清IA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且与肿块的大小、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性(P〈0.05),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数量和血清IAP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胰腺癌患者CD4^+CD25^+T细胞和血清IAP的水平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发展有关,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诱导IAP表达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 syndrome,TS)患儿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5RA^+、CD4^+CD45RA^+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34例TS患儿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5RA^+、CD4^+CD45RA^+细胞的表达,同期检测35名年龄、性别无差异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TS组外周血中CD4^+CD45RA^+细胞百分率(63.70±5.57)较正常对照组(45.39±7.70)高,t=10.29,P〈0.01;TS组外周血中CD4^+CD45RO^+细胞百分率(17.09±4.46)较正常对照组(41.99±8.47)低,t=11.11,P〈0.01;TS组CD4^+CD45RA^+/CD4^+CD45RO^+比值(4.32±1.51)较正常对照组(1.21±0.37)高,t=7.78,P〈0.01;TS组CD4^+CD45RA^+、CD4^+CD45RO^+双阳性率(14.63±7.56)较正常对照组(9.37±3.20)高,t=2.89,P〈0.05;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TS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CD4^+CD45RA^+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CD4^+CD45RO^+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TS患儿CD4^+CD45RA^+/CD4^+CD45RO^+失衡,TS患儿CD4^+CD45RA^+、CD4^+CD45RO^+双阳性率较高,这可能在T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文远  卢磊 《西部医学》2009,21(4):536-538,542
目的探讨白头翁醇提取物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的抗炎效果和对细胞免疫的调节。方法SD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成白头翁组(n-10),模型组(n-10),对照组(n-8)。白头翁组(n-10)和模型组建立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白头翁组和模型组大鼠,用舍30mgTNBS的TNBS50%乙醇溶液0.85m1灌肠,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造模后白头翁组大鼠用白头翁醇提物灌肠,每天1次,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造模后第8天断颈处死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化学法检测结肠及脾脏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白头翁组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较模型组低(P〈0.01)。结肠组织TNF-α、IL-6水平白头翁组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白头翁组结肠组织CD4^+T细胞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而CD8^+T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白头翁组脾脏组织CD8^+T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有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对CD4^+T、CD8^+T细胞的免疫调节,促使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水平降低,而达到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胃癌手术前后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初治胃癌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20例健康人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手术前3d和手术后14d外周血中CD4^+CD25^+Treg比例及T细胞亚群,将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reg比例显著高于术后比例以及对照组(P均〈0.01)。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术后比例以及对照组(P均〈0.01)。术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与Treg比例呈负相关(P〈0.05)。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reg比例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和TNM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胃癌患者手术后Treg比例较术前下降,且下降程度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方式无相关性。结论:Treg可能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及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展。Treg与肿瘤的侵袭、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Treg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检测疾病进展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了解HIV/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发现的115例HIV/AIDS患者的首次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包括CD3+CD4+、CD3+CD8+绝对值及CD4+/CD8+的比值.结果 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均值:CD3+CD4+为(229±215)个/μL,CD3+CD8+为(919±756)个/μL,CD4+/CD8+为(0.27±0.21)个/μL.有87例(75.7%)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有62例(53.9%)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其中有33例患者(28.7%)CD4+T淋巴细胞<50个/μL.不同性别、年龄组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能反映HIV/AIDS患者的免疫受损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CD25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丙肝病毒(HCV)单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单一感染和HCV/HIV合并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HCV感染组(n=21),HIV感染组(n=14),HCV/HIV感染组(n=28)及正常对照组(n=30)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百分含量和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CXCR3的表达水平.结果CD4+T细胞表面CD25的表达在HCV感染组轻度升高,而在HIV感染组及HCV/HIV合并感染组CD2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HIV感染组及HCV/HIV合并感染组CD4+T细胞表面CXCR3表达显著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显著升高(P<0.001);HCV感染组CD4+及CD8+T细胞表面CXCR3表达轻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中国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5和CXCR3分子表达水平和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受到HIV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PSS患者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NK细胞(CD3-/CD16+56+)、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及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结果 PS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CD4+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其它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 PS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T细胞亚群的比例异常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CD3+CD4-CD8-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抑制功能减弱,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可能是引发PS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Polysaccharidenucleicacidfractionofbacilluscalmetteguerin (BCG PSN ,SiqikangInjection)andthymopeptidesarenowtwowidelyusedimmunomod ulatorsinclinicalpractice .Theyareusuallyusedasanadjuvanttherapyforvirusinfection ,autoimmunediseasesandneoplasms ,whichhavebeenclinicallyprovedtobeeffective .Somereportsdemonstratedthattheybothcanstimulatetheproliferationanddif ferentiationofT lymphocytes.However ,theexactmechanismshavenotbeenelucidatedyet .InordertocomparetheirmodulatingmechanismsonT lympho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天津南开医院收治的42例SAP患者及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42例SAP患者根据是否进入感染期分为感染组18例、非感染组24例,入院后于1、4、7、14、21 d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入院后1、4 d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非感染组较感染组ATP含量升高(P<0.05);入院后7 d感染组ATP含量较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降低(P<0.05),非感染组与对照组AT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AT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入院后21 d感染组ATP含量较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降低(P<0.05),非感染组较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可较准确反映SAP患者的整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SAP进入感染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外周血CD81、CD4的表达,探讨CD81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HCV感染患者55例(感染组),健康对照25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81、CD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 2(IL 2)的含量, RT-PCR法检测血清中HCV RNA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CD81分子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HCV RNA的含量呈正相关(r=0.474, P<0.01)。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1+细胞和CD3+CD4+T细胞中CD3+CD4+CD81+T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0.581, P<0.01);感染组CD3+CD4+T细胞的数量和血清中IL 2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    HCV感染后,HCV RNA的持续存在可能促进细胞表面CD81分子的表达;CD81分子高表达的同时,伴随CD3+CD4+T细胞数量降低,且分泌的细胞因子IL-2减少,参与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8.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及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分析,探讨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对CA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对40例CA患者及20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实验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0例CA皮损样本中CD4+和CD8+细胞的数目进行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及皮损较正常对照组中的CD8+细胞百分率增加,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降低。结论CA患者存在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且局部皮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在CA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SIVmac239病毒分别通过直肠(rectal infection:IR)及静脉(intravenous infection:IV)感染恒河猴,在感染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与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CD95)表达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将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途径各感染14只恒河猴。监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从而明确感染。同时,在感染急性期内9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结果静脉组恒河猴CD95表达量于第2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最高,同时CD4+T淋巴细胞数降到最低。直肠组恒河猴也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升高,但第10天才达到最高值,CD4+T淋巴细胞数于第17天降到最低。同静脉组相比,直肠组CD95表达量增高及CD4+T细胞数降低均较晚出现,且其CD4+T细胞数量降至最低晚于CD95表达量达到峰值一周后出现。结论 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感染恒河猴后,伴随CD4+T细胞表面CD95表达的升高,CD4+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但不同感染途径对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不尽相同,这可能由于不同感染途径造成CD95在感染急性期CD4+T细胞数量降低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县HIV感染者HIV、HCV复合感染状况以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CD4+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方法测定HIV感染者HCV—IgG、CD4+细胞计数、血浆HIV和HCV病毒栽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用HAART后CIM+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结果228名HIV感染者中,HCV—IgG阳性率88、6%(202/228)。在HAART超过6个月且HCV—IgG阳性的病人中,HIV RNA阴性(B组)的CD4+细胞计数显著高于HIV RNA阳性的患者(A组)(P=0.020);而两组的HCV RNA病毒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结论河南地区HIV、HCV复合感染在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经HAART治疗的患者随着血浆HIV RNA转阴,CD4+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但血浆中HCV RN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