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计划体制下、改革至今以及将来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及利益运行机制变迁的研究及预测,揭示了我国计划体制下竞技体育是封闭式、纵向型的利益格局,利益运行几乎完全在系统内完成;改革以来,利益格局出现了分散化,但原有的利益格局并未被打破,利益运行机制出现了分散化、开放型的变迁;随着转型的深入,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将越来越分散化、横向化、“碎片化”,利益运行也越来越分散化,各利益主体参与利益分配的权力不断提高,高校竞技体育将形成自己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利益开始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体育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整体性向多元性转变、由相对稳定向过渡性转变、非均衡性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体育利益结构的变化使体育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试图从体育利益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析中国体育政策制定的过程,探讨当前中国体育利益结构的变化对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结构紧张:体育利益均衡的一个内在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紧张是由于社会变迁和体制改革导致的一系列结构性调整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状态。关系和分配是分析社会结构紧张的两个基本维度,体育利益关系失调和体育利益分配失衡是体育利益格局结构紧张的主要表现。体育利益格局结构紧张是体育利益失衡的结果之一,又是造成体育利益矛盾的根源,而体育利益分化加剧、体育制度重组滞后是造成体育利益格局结构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体育利益调整过程中体育总局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构建体育利益相对均衡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者。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各阶层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体育利益矛盾冲突,主要有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矛盾、奢侈体育与普通体育矛盾、健全民众与肢障民众体育矛盾这三种表现形式.运用文献调查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当前我国体育利益矛盾作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强化体育利益协调和体育利益保障机制等缓解体育利益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所构建的体育利益格局演化分析框架,探讨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利益演化的热点领域,分析了体制变迁对体育情景的影响,以及不同体育利益群体的演化及其委托代理问题。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引发的体育情景的改变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体育利益格局演化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实质,是利益群体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强化对代理人行为规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如何引导体育利益格局向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正确方向演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隐性利益与体育利益格局演化分析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经验事实,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视角,通过引入隐性利益概念,对隐性利益的变异和选择等内生演化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体育情景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体育利益格局演化的影响,构建了新的演化分析框架.研究表明:体育发展的动因源于体育利益群体的逐利行为(包括代理人和搭便车群体共同的集体行动),外界因素的有效刺激将导致体育情景的改变,会同时引发不同层级隐性利益变异和选择的发生,隐性利益变异及其选择是利益格局演化的两个基本维度,利益群体及其代理人的演化是体育利益格局演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利益分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内体育利益分化形成了地域性、阶层性、供需性、群体性、民族性等一系列的利益矛盾.根据现阶段我国体育利益分化特点及利益矛盾的性质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方针:近期目标以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利益补偿为重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缓解群体矛盾、地域矛盾,为和谐体育的发展创造必备的先决条件;中期目标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体育市场会逐渐成熟,政府体育职能应该从管体育向为体育市场提供各种服务转换,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体育利益相对公平;最终目标是建立体育利益制衡机制,通过利益制衡,实现体育利益真正公平.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整合与举国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属性以及举国体制的演化与利益分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具有私益属性;原有的举国体制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整合首先必须保证竞技体育公益属性不受冲击,但必须承认并鼓励私益的获取;举国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利益总量的增加,而利益总量的增加需要利益整合;举国体制需要利益分配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及制衡机制等制度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利益的分化与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前体育利益分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重树我国体育价值取向,承认利益主体的独立性,积极维护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各种利益主体能够合理参与,民主科学、完善畅通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建立"造血"为主、幅度适宜、公平与效率兼顾、区别对待的体育利益补偿机制;转化政府行政职能、划定政府职能权限,强化体育利益协调机制;加大投入,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的影响.当代群众体育特别是老年人体育应予以重视.在致力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现代的进程中,体育的社会发展,应理顺和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解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及用途状况,运用文献调研方法,对我国自1998年实施新修订有关体育社会专业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也呈现出体育院校为主,省、市、县不定期分级培训并举的局面,并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收集整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主旨不明确、其物质基础与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是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制度及校园体育政策法规的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可作为今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主要内容;提出规范体育课教学及学生体育测试系统,加强体育协会、体育社团及各俱乐部的管理,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规范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畅通校际间体育文化交流渠道5点参考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美国群众体育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结构问题,指出了我国群众体育结构性完善的方向,结构性完善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述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必要性与意义。介绍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依据、定义、等级划分、职业功能等具体内容,提出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时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综合各家迁移理论,应用广义相似原理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实现"为迁移而教"的 目的。展望未来,广义相似说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广义相似说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 习的设计中的应用作一尝试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的组织、服务方式、指导场所、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用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依赖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信息获得提供指导的机会,主要采用义务服务的方式在体育活动点从事指导活动,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建议: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网络系统、完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鼓励志愿服务、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外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做了总结,并联系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可以从国外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实践中得到如下启示: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 ;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树立经营开发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法则、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调控体系等。主要受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产业的基础——体育用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等科研方法,从国内外发展体育产业经验及我国体育用品业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应将体育用品业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基础,同时针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体育消费在我国存在的基础、我国目前体育消费的现状以及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正确认识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