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胸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胸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梗死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李益民胡大一①易云苏②岩华③崔吉君关键词心电图;心肌梗塞;ST段抬高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0.41采用头胸(HC)导联〔1〕右胸心电图诊断急性右室梗死(ARVI),并与常规Wilson右胸...  相似文献   

2.
国产Y-CP1型活动平板与YYG-1型心脏功量计(即蹬车,配XJJ-1型心脏监护系统)均系单导心电图机配套,改用2个修订的双极胸导联后,因探查电极少,局限性大,为此我们应用改进的多导联体系(16导联)筛选阳性率较高的导联与最佳电极数,为此项检查标准化、改善诊断条件、提高诊断阳性率、发挥国产仪器潜力进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两种导联心电图对比,探讨头胸导联对右胸假性Q波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尹氏球状面心电场波阵面传递假说理论,应用头胸导联与WilSon常规导联对42例正常人右胸一周心电图Q波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常规导联Q波V4R—V9R共检出179个,其出现率19%-90%,其中Q/R比值大于1/2R者155个;而头胸导联HV4R—HV9R,Q波只检出25个,出现率0%-24%,Q/R比值无大于1/2R的Q波及QS波。结论头胸导联Q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常规导联。且无宽深Q及QS波,有助于假性、异常Q波的辨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健康飞行人员的多组右胸导联心电图的特征,为飞行人员健康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10例健康飞行人员的常规、头胸、胸腹3种右胸导联心电图进行人工检测对比。结果 ①伪性Q波在头胸导联出现率最低,即V_1~V_(3R)无Q波,V_4~V_(5R)Q波占2%,V_(6R)占7%;②常规右胸、头胸导联V_(3R)的ST≥0.1mV,分别占8%和3%,V_4~V_(6R)的ST均在正常范围;③头胸导联V_1~V_(6R)的T波多数直立(85%~67%)。结论 健康飞行人员3种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规律可为有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临床资料 受检者男性,19岁,参加招飞体检.心电图检查示: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Ⅲ、Ⅴ1~Ⅴ6导联直立.QRS波群在Ⅰ导联呈qr型,T波倒置,aVR、aVL导联呈rSr'型,Ⅱ、Ⅲ、aVF导联呈qRs型;胸导联呈逆钟向转位,Ⅴ1~Ⅴ6主波均向上,Ⅴ1~Ⅴ2呈RS型,R/S逐渐降低,Ⅴ3~Ⅴ6呈qRs型,Ⅴ1~Ⅴ6导联S波逐渐变浅.疑右旋心,随即把Ⅴ1~Ⅴ6导联的电极依次置于Ⅴ2、Ⅴ1、Ⅴ3R~Ⅴ6R位置,进行校正,结果胸导联QRS波群呈RS型,除Ⅴ1导联外Ⅴ2~Ⅴ6R仍以R波为主,但R波的振幅明显增高,符合正常心电图的演变.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右旋心.正位胸片证实了心电图诊断:心影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内,心尖指向右下方,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左侧.腹部B超示各脏器位置正常.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发育欠佳,劳累后有心悸、气喘、乏力来门诊就医。心电图显示:PⅠ、Ⅱ、aVF倒置,PaVR直立,导联V1-6R波逐波略降低(图1)。随即加做一份心电图,将左右手导联反接,并连接胸前导联V2、V1、V3R、V4R、V5R、V6R。此时心电图显示:PⅠ、Ⅱ、aVF直立,PaVR倒置。但胸前导联未像预期的那样,由V2~V6R,R波逐波增高,相反却逐渐略有降低(图2)。综合上述两份心电图初步诊断:(1)窦性心律不齐(多数时间过缓);(2)右位心心电图改变;(3)右心室肥厚。但心电图不符合典型右位心的心电图改变。图1显示:导联Ⅰ的P波、T波向下,但QRS主波却向上。另外,V1~V6导联的R波虽逐渐降低但不明显,且更为突出的是,V1~V6导联的S波没有逐波增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是否有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心功能分级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与不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Ⅳ级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明显高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左前降支(LAD)病变存在与否无关,与单纯AIMI相比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8.
陈旧性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瘢痕组织形成 ,可导致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和心源性猝死。本研究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例常规导联心电图 (Wilsion导联 )及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对比分析 ,探讨头胸导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9例  相似文献   

9.
心阻抗血流图的操作是将电极围绕颈部与胸部(全胸法)。由于胸部电极可妨碍手术,不能用于术中监测。为此我们将胸部环状电极改为背部半胸电极(半胸法)。并对健康男、女各40名(观察组)及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22例(麻醉组)作了两种方法对比,观察到两者图形基本一致。观察组SV、dz/dt max、Zo的相关系数男性分别为0.85、0.95、0.95,女性为0.74、0.94、0.84。麻醉组上述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STI中指标未见有何差异。因此认为半胸电极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提出半胸电极带一定要与皮肤紧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适用于心外膜现场(实时)标测的方法,了解除极波的传播规律与路径。方法将柔性标测电极贴靠在心外膜上,分别在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对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等部位进行单极和双极复合标测,同步采集多路数据,现场观察动态等电位图以了解除极波传导的过程。最后计算相邻位点除极波信号的相关系数。结果在窦性心律时,各导联数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达0.8以上;而房颤时各导联数据的相关性明显降低,多数仅为0.5左右。结论采用单双极复合标测能提高电极的利用率和标测精度。对标测区域内房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了解除极波传播或折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旁道定位的准确性 ,缩短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时间。方法 对 5 0例右侧显性旁道在射频消融术前采集了头胸导联与常规Wilson右胸导联体表心电图 ,结合射频消融术的靶点进行分析 ,比较其两两的符合率。结果 右前间隔、右前游离壁、右后游离壁及右后间隔的符合率分别为 10 0 %、10 0 %、95 45 %和 90 91% ,常规导联的符合率为 5 8 3 3 % ,68 75 % ,61 90 % ,81 81%。头胸导联对右后间隔显性旁道的定位与常规Wilson导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对右侧游离壁及右前间隔显性旁道的定位诊断明显优于常规Wilson导联 (P <0 .0 1)。结论 头胸导联心电图对右侧显性旁道的定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及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LAT)对IPF的定义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特发性、进行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炎,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或)影像学表现具有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在招飞体检中登梯运动试验与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静息心电图Ⅱ导联T波低平与正常再评价中正常化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招飞学生中有静息心电图Ⅱ导联T波低平(〈0.2mV)37例和静息心电图Ⅱ导联T波正常(〉0.2mV)13例,登梯试验后T波低平的男性学生,分别进行登梯运动试验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比较两种试验结果。结果:在相同的时程下,静息心电图Ⅱ导联T波低平组在2、4min时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T波的合格率与运动前比较,均显著高于登梯运动试验;两组2min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4min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6min时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建议采用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取代登梯运动试验,以提高再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HC导联是以右前额为参比点,探查电极置于胸背腰腹各点,记录心电各部活动的导联,我们做了与常规WI导联对比观察分析,并见其优越性,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正常人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9~82岁;为本院军地疗养员,常规心电图正常。1.2 方法 将HC导联参比电极及接地极置于右前额,探查电极置于WI导联对应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右胸导联心电图对诊断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重视。一些作者提出,右胸导联,尤其是V_4R导联出现ST段抬高≥1 mm,对诊断右室梗死有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要确认这种心电图异常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必须  相似文献   

16.
48例胸液中酶学活性测定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胸液中有多种酶,如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溶菌酶(LZM)等,胸液中酶学活性测定对良恶性胸液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48例胸液和血清中的ADA、chE、LDH的活性,用以分析三种酶在结核性胸液和癌性胸液中的鉴别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体检、X线或胸部B超检查确定为胸腔积液的48例中,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胸液34例,癌性胸液14例。1.2方法使用仪器550EXPRESS生化分析仪,采用酶动力学法,对48例胸液进行胸穿留取胸水,同时采静脉血2ml,离心取上清液,检测ADA…  相似文献   

17.
TV1,V2>TV5,V6综合征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 6月—2003年 8月,笔者诊断心电图TV1,V2>TV5,V6综合征 58例。正常人胸导联T环向量几乎平行于V4导联轴正侧,V4导联T波振幅最大。胸导联T波变化规律是V1 ~V4导联逐渐增大,V4 ~V6导联又逐渐减小,通常TV5,TV6 >TV1,TV2。当冠状动脉机能不全影响心室肌除极复极之间的向量关系,使其发生改变时,缺血的心肌纤维激动力差,不能完全产生应有的电动力,心室除极时综合向量的方向发生改变 [1],致使T环向右向前移位,最大T向量几乎平行于V1或V2导联正侧,TV1,TV2 >TV5,TV6,即TV1,V2>TV5,V6综合征。此综合征在老年患者心电图报告…  相似文献   

18.
对60例拟诊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DEG)监测,采用胸骨垂直导联(Sv)与改良V_1导联(MV_1)对照检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正极置于剑突上,负极置于胸骨切迹下的SV导联比常用的MV_1导联记录的P波清晰高大(P<0.01)。DCG监测联合应用SV与MV_5导联,有助于心律失常尤其是房性心律失常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人工耳蜗术后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的形态及位置进行评估,探讨电极角度植入深度的影响因素、电极-蜗轴距离与临床调机参数听反应阈值的相关性。方法:29例(共33耳)行MED-EL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于术后一周内行MSCT高分辨率扫描,观察电极对数目、植入圈数及位置;测量电极角度植入深度及线性植入深度、耳蜗底转直径及底转周长、电极-蜗轴间距离。记录术后每例患者人工耳蜗开机时听反应阈值。结果:所纳入的33耳植入电极数目均为12对,植入圈数1.0~2.5。电极角度植入深度在植入耳侧(左、右)和不同年龄(≤3y、>3y)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角度植入深度略大于男性组(t=2.516,P=0.018);角度植入深度与线性植入深度(LID)呈正相关(R2=0.328,P=0.001);电极角度植入深度与耳蜗底转直径及底转周长呈负相关(R2=0.437,P<0.001;R2=0.170,P=0.017)。电极-蜗轴间距离与听反应阈值THR呈正相关(R2=0.013,P=0.026)。角度植入深度(Y)与线性植入深度(X1)、耳蜗底转直径(X2)所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725.863+20.317X1-67.537X2(P<0.001)。结论:HR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耳蜗大小及线性植入深度对术后电极角度植入深度有一定的预估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全国新导联应用与新假说学术会议于1991年9月10日在第一军医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收到代表论文共144篇,包括头胸导联理论与正常值、HC导联在右心室检查的应用和临床其他方面应用,共分3个方面。 1 HC导联理论研究 本次有关HC导联理论研究的论文20篇,尹炳生代表全国HC导联应用与理论研究协作组报告健康人群1616例HC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比观察,数据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统一检测程式,用全同步法或普通同步法获取139万个数据,结果两种导联PR、QRS和QT时间无显著差异,HC导联P波、R波与T波呈正相单向分布,出现率及振幅普遍大于常规导联,HC导联无宽深Q波,S波一般集中在胸骨体部,向两侧渐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