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纯化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从天然蓝藻水华藻粉中提微囊藻毒素,以及对提取物纯化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发现浓度为80%的甲醇溶液提取效率最高,但采用乙醇作为替代提取剂也有较好的效率,且方法更为安全.对于提取物的纯化,可通过调节溶剂的pH至等电点以除去对反相填料具有负作用的藻胆蛋白.研究结果为更高效地纯化微囊藻毒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HPLC定量分析了藻毒素提取条件对提取纯培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胞内毒素效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胞内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提取流程:藻液离心后中加入w(甲醇)=75%萃取剂,冻融和超声破碎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并进行固相萃取,分别以w(甲醇)=10%淋洗,以w(甲醇)=80%+w(TFA)=0.05%洗脱SPE柱,最后收集到较纯的微囊藻毒素MCLR.  相似文献   

3.
滇池微囊藻“水华”藻胆蛋白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滇池采集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rgii(惠氏微囊藻的多率达90%以上)和人工养殖螺旋藻的藻胆蛋白和粗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微囊藻水华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占干藻的15.07%晒干后的螺旋藻其藻胆蛋白含量8.05%,喷雾干燥的3.68%,此外,超滤前破细胞的溶液含小白鼠致死的毒素,超滤提取得到的藻胆蛋白结果为阴性,藻胆蛋白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水库水的藻毒素污染调查及产毒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库水进行定期采样,测定水样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叶绿素a和藻毒素的含量,了解水库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状况、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分离鉴定释放毒素的产毒藻株,以期探讨引起藻毒素污染的内外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的8个月内水库水都检出MCLR,其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同时受水温变化幅度影响,4月和10月正是春秋两季季节交替的变温期,此时藻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为藻毒素污染的暴增期;同时分离出5株产毒藻,其中1株为优势藻株,初步鉴定为微囊藻,产毒MCLR,是引起水库水MCLR污染的优势藻.  相似文献   

5.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一种强烈的致癌剂,是蓝藻水华时产生的一种主要的藻毒素.本文研究了多根高压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对该毒素的降解.从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中提取微囊藻毒素,经富集、纯化后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分析检测.实验研究了峰值电压、频率、曝气量及电导率对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随峰值电压、频率、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蓝藻产生的藻毒素问题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先进、可靠和高效的藻毒素降解技术.综述了目前饮用水中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技术,包括常规的预氧化、混凝、活性炭吸附以及最近研究比较热的Fenton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等,并对未来藻毒素降解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雨生红球藻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雨生红球藻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标准曲线为y=-0.4004x+0.5217,R2=0.9995,检测范围0.1ng/mL—2n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2%,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可靠。运用该方法对10批20个样品进行了微囊藻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远远低于食品限量要求,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抗生素与倍比稀释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太湖梅梁湾水域水华的优势藻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全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藻属与产毒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太湖梅梁湾水域成功分离获得2株藻株TH1和TH2,2株藻株藻蓝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微囊藻16S rDNA保守序列(Micr 16s rDNA)扩增均为阳性,TH1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B(mcyB)扩增为阳性,而TH2的mcyB扩增为阴性.培养15 d的THI藻株每108个藻细胞产生的总微囊藻毒素-LR(TMC-LR)为0.594 μg,胞外微囊藻毒素-LR(EMC-LR)为0.085μg,分别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61.93%和86.09%;TH2藻株未检出MC-LR.TH1藻株mcy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5.9%.结果表明:分离自太湖梅梁湾的2株藻细胞均为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其中1株产毒微囊藻具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太湖梅梁湾水域有产毒微囊藻污染.  相似文献   

9.
拟柱孢藻毒素是由尖头藻等水华蓝藻产生的一种生物碱类蓝藻毒素.毒理学研究表明该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对多种器官产生毒性效应,且以肝毒性较为明显.拟柱孢藻毒素的毒性虽不及微囊藻毒素,但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水溶性,能够在水体中积累到较高浓度,增大了饮用水健康风险,且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更为严重的中毒事件.随着尖头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拟柱孢藻毒素也引起了研究者和水体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拟柱孢藻毒素的生物合成是从甘氨酸、精氨酸和丙二酰CoA开始,由特定的多种酶依次催化完成的.这些酶的编码基因在基因组上形成簇状结构,不同种的产毒藻具有相似的毒素合成基因簇,主要差别在于基因序列的变异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对毒素合成基因及其功能的探究不但有助于建立可靠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预测水华发生过程中的毒素风险,还可以加深对蓝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进化的认识,为利用和改造这些天然代谢途径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提供参考.通过对拟柱孢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进化特征的系统性总结,以期从分子水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拟柱孢藻毒素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多种细胞破碎方法和盐析方法对红毛藻中藻红蛋白的提取效果,确定组织捣碎法为效率较高的细胞破碎方法,用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按“改进结晶法”进行盐析为较佳的盐析方法。探讨了冻融法的作用机制。同时对藻红蛋白盐析液在不同照射条件下的变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显示光照有可能使藻胆蛋白的摩尔消光系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理淡水水华的途径,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的培养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化感抑制效应,同时研究了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对池塘混合藻类的化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培养液可抑制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应尤为明显;穗花狐尾藻培养液还可导致池塘混合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藻细胞还原能力降低.总之,该研究提示利用穗花狐尾藻的化感作用可能是一种控制水华藻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五种盐藻生化组成及β-胡萝卜素异构体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对五种盐藻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甘油、β胡萝卜素、叶绿素、某些矿物质及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全面测定。摸索和建立了一套从盐藻中提取、纯化β胡萝卜素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并对分离纯化的β胡萝卜素异构体及其在各藻中的含量作了分析测定,为有效开发利用盐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投量下,沸石载高锰酸钾药剂对湖水中藻类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ZCM药剂对湖水中藻类生物量和藻毒素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投量0.17 g/L的情况下,叶绿素的去除率最高,5 d后为89%,藻毒素去除率为42%.投加沸石载高锰酸钾药剂的湖水pH值略高于未投加药剂的空白对照,变化范围在7.3~8之间;投量0.17 g/L的水样浊度去除率为95%;总磷被药剂中的沸石吸附,成为藻类二次生长的限制因素.沸石载高锰酸钾除藻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在水流条件下四尾栅藻与微囊藻竞争时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在室内无菌条件下,通过有机玻璃环形槽模拟不同水体流速下四尾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通过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微囊藻生物量和最大比增长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动水体中四尾栅与微囊藻之间的相互竞争表明,微囊藻对水流的适应性降低,在单独培养条件下最适宜的流速为35cm/s,混合培养条件下则为5cm/s,而对四尾栅藻的影响较小;混合培养下微囊藻的对数生长时间较单独培养下延长;在流速为0~25cm/s时四尾栅藻促进微囊藻的生长、比增长速率增加,当流速为35cm/s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比增长速率降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微囊藻对四尾栅藻生长产生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锰铜复合除藻剂灭活铜绿微囊藻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盐和酸溶氯化亚铜复配制备了锰铜复合除藻剂(MCC),通过静态实验研究MCC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药效时间,考察了MCC除藻对水样pH值的影响,探讨其作为新型除藻剂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铜试剂A与锰试剂B的最佳复配比为0.5~1.5∶1.0;投药10d内浊度、OD420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67.82%,77.98%和97.04%;投药16d后浊度降到6.16NTU,叶绿素a降到1.048μg·L-1,去除率分别达到77.40%和99.48%;水样pH值随MCC中铜试剂的增加而降低,在最佳复配比时,pH值在7~8之间. 该研究为新型除藻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R-藻红蛋白的提取是其分离纯化的重要前提.因此,选择适合的提取方法是较为关键的步骤.以坛紫菜藻为材料,分别采用反复冻融法、液氮研磨法、细胞溶胀法、低浓度CaCl2提取法、SDS溶液提取法、纤维素酶提取法和超声波破碎法提取R-藻红蛋白,以期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复冻融法中,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提取液,冷冻2 ...  相似文献   

17.
周连宁  刘芳  黎双飞 《科技资讯》2011,(32):121-122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对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影响极大的一种细胞内毒素,它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的平衡,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影响鱼类胚胎的正常发育。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致毒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认识微量有机污染物苯和砷联合暴露中蓝藻的生长及砷累积效应,探究了水环境中0.1 mg/L苯存在时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As(V))的适应性以及藻体砷累积和对环境中有机物(TOC)及藻毒素(MC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苯存在时铜绿微囊藻对As(V)的适应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高浓度As(V)(1...  相似文献   

19.
水花微囊藻多糖复合物的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热水和碱提取法在不同溶剂体积、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水花微囊藻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干重与水体积之比为 1∶15、100 ℃、提取6 h 的条件下多糖提取率最高,为345.5 m g/g 干藻,为最佳提取条件.在 30 ℃、60 ℃、100 ℃下以碱抽提,以 4% Na O H 浓度下多糖得率最高,分别为99.5、273.2 m g/g 干藻;热水提取效果好于碱提取.用冷水预浸泡结合等电点沉淀的方法脱蛋白对粗提取物进行纯化,结果使提取液中水溶蛋白除去率达 63.0% .用最佳提取条件获得的多糖溶液,经氯仿脱蛋白,乙醇沉淀得多糖14.5%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纯化出洱海主要的优势铜绿微囊藻并观察其生长规律及特性。方法:采用水滴-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铜绿微囊藻,采用90%的丙酮提取叶绿素,酶标仪测定其含量,用显微镜计数藻细胞的个数。结果: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与OD665呈直线关系,R2=0.993 1,藻细胞的增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为0.524,其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升高。结论:此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符合"S"型曲线,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成线性相关,其生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