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李阳 《石油学报》2003,24(3):52-55
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其中,流动单元E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M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的物性最差.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M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油水两相中,流体渗流服从达西定律,由此可以建立流动单元的生产压差计算公式。流动单元主要依据储层的渗透率、孔隙半径和岩性特征来进行。双河油田可划分为4种不同的流动单元。计算结果表明:双河油田不同流动单元的理论压差值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4.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2^4小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和非均质性及水淹等特征,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4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特点,建立了本区的流动单元模式,探讨了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Ⅰ型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好,但分布范围小,剩余油少;Ⅱ、Ⅲ型流动单元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注水效果好,剩余油富集;Ⅳ型流动单元储集性能最差,或是干层,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形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从而对油藏油水井部署及注采井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油气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的成果和研究发展状态,比较了国内在寿命预测研究上的差距,并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工作在国外不断得到加强,但国内研究才刚起步;该领域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建立了一系列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腐蚀速率模型和专家系统,尤其是在含CO2凝析气井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方面,其模型已比较完善。但总的来看,腐蚀剩余寿命的  相似文献   

6.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对已开发油田,准确预测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合理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关键,是对油气藏的认识要符合地下地质情况.储集层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储集带,为地下流体渗流的基本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因此提出,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建立流动单元的原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建立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进而引入地质统计学方法,应用序贯指示模拟进行井间流动单元的预测.应用该方法,将高尚堡油田高3102断块的主力小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现场生产动态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划分结果对储集层分类评价、寻找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剩余油富集区、调整开发井网和提高采收率均达到了目的.图3表1参3(彭仕宓摘)  相似文献   

7.
随机模拟预测夹层分布方法在平湖油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精细油藏描述而言是一个难题,目前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针对平湖油气田H2^3油藏开发实际,先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油藏的三维夹层模型,再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油藏的三维孔隙度模型,并依此对夹层模型进行校正,然后用于生产动态预测,钻井结果证实,夹层预测结果与油藏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8.
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北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下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例,通过精细储层对比、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的研究,港东地区垂向上细分为118个时间地层单元,平面上划分出2681个含油连通体,并根据各含油连通体储层的空间物性展布及动态分析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细分为9000个流动单元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及常规油藏工程方法,逐步量化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资源潜力,并进一步划分了6类剩余油资源潜力类型。其中,注采井网不完善、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级别动用程度的差异和受渗流屏障遮挡及微构造影响所形成的剩余油资源潜力区,剩余油资源潜力相对集中,是油田今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概述了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方法,第二种是近年来刚刚形成的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针对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和研究现状,论证了储层流动单元定量描述的主要对象应是泛滥-分流平原相中的大,中型河道砂体,其次是三角洲前缘相部分面积较大又不够均一的主体席状砂或坝状砂。论证了单元划分基础,提出了以渗透率为主要描述渗数的适用性,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大厚度低渗透层与小厚度高渗透层可能划为同一流动单元的错误。流动单元的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还需紧密结合检查井和密井网的动态资料,尤其是露头详细研究所建立的“原型模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埕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集岩流动单元划分研究,建立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剖面组合模式,揭示了不同流动单元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油藏油水井部署及注采井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岩心资料与测井资料,研究了井点层内夹层的分类及其成因,建立了层内夹层岩电识别标准.根据沉积环境的差异,将夹层展布模式划分为连续型和随机型,研究了连续型的稳定夹层与随机型的不稳定夹层的分布规律,分别建立了这两类夹层井间分布的预测流程和方法,形成了井间夹层的定量表征技术.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夹层三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储层岩石物理相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后期构造作用和流体改造作用的综合反映,同一岩性相可对应于不同的岩石物理相,而同一种岩石物理相则具有相似的水力学特性和相似的物性特征。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将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岩石物理相,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详细论述了各类岩石物理相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岩石物理相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岩石物理相Ⅱ,Ⅲ区是该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中南部的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已处于特高含水、低产油开采阶段,开发形势相当严峻.该文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通过油藏动态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及水淹层测井解释,结合地质特征与生产测试资料,从不同侧面描述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量值大小,为复合驱工业试验方案编制,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 ,多数没有定量化 ,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 (即时间单元 )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本文利用图版法结合张天渠油田的生产实际寻找到一条定量预测某一时刻各井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卫58块油藏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在分析该区的沉积、构造和非均质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流体性质的变化及其作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孔隙结构等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以火烧山油田平地泉组Hz层为例,阐述了以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的开发现状,在充分考虑地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CM、Petrel软件对渗透率、孔隙度和有效厚度等属性按照沉积相带图进行相约束插值,建立了精细相控地质模型。利用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并给出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9种类型。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的中、低渗薄差层聚合物驱动用较差,聚合物驱后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高,应作为下步重点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大量现场资料,立足于生产实际,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典型的稠油油藏克拉玛依油田九区齐古组,并重点解剖了九5试验区,运用密闭取心、生产测试、动态分析、开发地震、数值模拟、随机模拟、开发地质分析等方法,总结了稠油水淹层特征,建立了一种稠油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分析了各种剩余油研究方法的评价效果.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进一步认识了井间、平面、纵向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油藏的调整、加密及改善注蒸汽热采效果,为同类油藏注蒸汽热采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就微构造影响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机理进行了论述 ,并以我国东部S油田为例 ,对各种微构造组合方式对剩余油的影响进行了说明 ,得出结论 :微构造高点和断层封闭带是剩余油重要的聚集带 ,油层正向微构造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