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 志愿者分为接受头低位卧床实验的卧床组和不参加卧床的对照组,采用数字Stroop任务测试两组志愿者在卧床实验前5天、卧床第5天、卧床第10天以及卧床后第5天的抑制能力,并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和Beek抑郁量表同步记录各测试时间点志愿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结果 卧床第...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飞行员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时程特征,并探讨其对飞行绩效的影响,为飞行员的训练和选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中的辨别任务形式对32名飞行员进行实验。结果熟练飞行员在SOA为800 ms出现返回抑制(P<0.05),优秀飞行员在SOA为600 ms和800ms出现返回抑制(P<0.05),新手飞行员在SOA为400 ms出现易化效应(P<0.05),在600 ms和800ms均未出现返回抑制;优秀飞行员比新手飞行员拥有更强的返回抑制能力,他们能在较短SOA里出现IOR特征。所有飞行员在400 ms、600 ms和800 ms的返回抑制效应值与飞行绩效相关显著(r=0.601~0.639,P<0.01)。结论优秀飞行员更早出现返回抑制,返回抑制能力和飞行绩效相关,对飞行绩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健康成年男性在45 d-6°头低位卧床实验过程中视觉注意搜索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 16名男性健康成年受试者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以模拟失重状态.在卧床前12天、卧床期间(第10,20,30,40天)以及卧床之后第13天进行视觉注意搜索实验.实验一是考察pop-out的被动注意的并行搜索实验,实验二则是考察需要主动注意的串行搜索实验.结果 实验一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几次测试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实验二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在测试中逐渐提高,说明发生了知觉学习,其学习过程先快后慢而且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人的基本视觉搜索能力并没有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差,视知觉学习能力也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45 d-6°头低位卧床中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选取视觉后向掩蔽任务和刺激-反应冲突任务,在卧床实验6个不同阶段(卧床前第6天,卧床中第11,20,30和40天,以及卧床后第8天)对16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结果 在知觉正确性测试中,志愿者在卧床第11天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在卧床第32天时达到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至卧床后第8天最后一次测试.在刺激-反应冲突任务中,在卧床第32天测试中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在起床后明显下降.结论 头低位卧床对认知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知觉正确性和反应协调性的变化趋势在卧床早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卧床结束后冲突控制能力降低,但知觉正确性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女性受试者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变化趋势.方法 22名女性受试者进行-6°头低位卧床.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同步考察卧床组和对照组的再认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对受试者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记录.结果 卧床组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个体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制自评问卷(BD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等对22名19~24岁女性志愿者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的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症状出现率进行考察.结果 BAl分数表现出明显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90 d头低位卧床(HDBR)条件下对个体情绪变化进行全周期追踪评估.方法 以完成90 d-6°HDBR实验的36名男性志愿者为对象,志愿者按照锻炼方案分为5组,测评全周期为135天,分预适应期(卧床前15天)、严格卧床期(HDBR 90天)、恢复期(卧床后30天)三阶段,评估进程中志愿者的焦虑、抑郁、心境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短期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下健康人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ERG)的变化情况。方法 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受试前、受试第2天及受试第5天按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的临床电生理标准(2008年修订)记录其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视锥细胞反应和30 Hz闪烁光反应。结果视锥细胞反应及闪烁光反应在受试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视杆细胞反应及最大混合反应波的潜伏期有显著改变(P<0.01),而波幅无明显改变(P>0.05);振荡电位右眼O1波潜伏期呈现逐步延长趋势(P=0.0017);其余各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均无显著改变(P>0.05);但振荡电位各波的波幅及总和波均呈现在受试第2天升高,受试第5天恢复的趋势。结论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ERG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女性志愿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20名女性志愿者4个不同时间点即:卧床前1天(pre-HDBR-1))、-6°头低位卧床第3天(HDBR-3)、第10天(HDBR-10)和恢复正常生活第7天时(post-HDBR-7)的非刺激性全唾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3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男性有氧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策略。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25岁,身高170~178 cm,体重55~75 kg)参与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并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G,n=7)和训练组(EG,n=7)。实验期间,对照组只进行单纯卧床,无任何训练;训练组每天进行1次卧位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持续时间为30 min,连续两天训练后第3天休息,训练强度为40%~80%VO2max。分别在卧床实验前1天、卧床第17天、卧床第30天、起床后第6天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比较VO2max、运动耐受时间等参数。结果与卧床前相比,30 d卧床后对照组VO2max和运动耐受时间分别降低15.4%(P0.05)和18%(P0.05);而训练组VO2max的降低小于5%(P0.05),并且运动耐受时间可保持卧床前水平。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导致男性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本研究采用的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对抗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和功率车训练方法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改变的防护效果.方法 15名男性被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功率车训练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组共进行了25 d(次)训练,下肢肌力训练组每天进行16 min的训练,功率车训练组每天进行30 min的训练.大、小腿肌肉体积分别于卧床前、卧床第28天和起床后第2天进行了3次测量,下肢等动肌力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第2、7天进行3次测量.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卧床第28天下肢肌力训练组平均大腿肌肉体积和小腿肌肉体积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功率车训练组的变化介于上述两组之间,两个运动训练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起床后第2天对照组左膝伸峰力矩、左膝伸平均功和总功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下肢肌力训练组,但是,右膝的变化则不及左膝明显,对照组卧床后不仅同侧下肢屈伸峰力矩不平衡现象明显增加,而且双膝峰力矩不对称现象也明显增加.结论 下肢肌力训练方法对于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及其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的对抗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低住卧床条件下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 选取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在实验前、实验第2天及第5天测量双眼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结果 在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P100波波幅在高空间频率下有显著改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空间频率及低空间频率下无显著差异.结论 头低位卧床条件下可导致高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提示失重对于正常人视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健康人牙龈颜色的影响。方法采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在5个时间点:卧床前第3天(HDBR-3)、卧床第10天(HDBR 10)、卧床第20天(HDBR 20)、卧床第30天(HDBR 30)和恢复期第3天(HDBR+3)检测游离龈和附着龈的色彩。结果与卧床前相比,男性志愿者牙龈游离龈、附着龈的L*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显著升高(P<0.05),在卧床第10天、恢复期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游离龈和附着龈的a*和b*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和恢复期第3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在卧床第10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失重环境可使人体游离龈、附着龈发生炎症反应。为降低失重对人体口腔软组织的影响,在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和航天实验过程中应加强口腔组织的卫生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模拟失重对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QTVI技术在评价中长期航天飞行后航天员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6°头低位连续卧床21 d,分别于卧床前(平卧位)、-6°头低位卧床第10天和20天分3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TVI技术获取心尖四腔、心尖左室两腔和心尖左室长轴观,选定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曲线,测量舒张早期波速度峰值(Ve)和舒张晚期波速度峰值(Va),计算Ve/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Ve:-6°头低位卧床10 d、20 d左心室壁绝大多数节段心肌舒张早期波运动速度下降(F=3.351~16.741,P<0.05或P<0.01),且随卧床时间延长,下降更为明显.②Va:-6°头低位卧床第10天、20天与卧床前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壁大部分节段心肌舒张晚期波运动速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仅有下壁基底段和中间段运动速度升高(F=3.903、4.862,P<0.05).③Ve/Va:在左心室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的基底段,下壁和后间隔的中间段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371~9.485,P<0.05或P<0.01).结论 本试验显示中长期模拟失重状态能引起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心肌舒张早期弛张性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l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 经过15 d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0天-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对男性志愿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对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照5个不同的时间点分组:对照组———卧床前适应期第7天(pre-HDBR-7)、卧床第10天(HDBR-10)、第20天(HDBR-20)、第30天(HDBR-30)、卧床后恢复期第7天(post-HDBR-7);在5个时间点分别对其下颌第一磨牙舌侧平滑面菌斑进行采样,应用Taq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对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10天变形链球菌数无显著变化;第20天组菌数差异显著(P0.05);第30天组菌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组菌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0天-6°头低位卧床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提示龋病、牙周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健康人在30 d头低位外床实验结束后,视觉诱发电位恢复的情况.方法 选取8名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下30 d,记录实验开始前,结束后当日及第2天、第3天双眼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标记P100波.结果 在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的P100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在实验开始前与结束前后均无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 4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4d - 6°头低位卧床试验。卧床前和卧床 4d结束时在倾斜床上进行 2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前(卧位 )、卧床第 1、3、4天及起床后第 2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4d卧床结束时 ( 87.5 % )被试者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卧床前 ( 37.5 % )显著增加 (P <0 .0 5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卧床第 1、3天较卧床前均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卧床第 4天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起床后第 2天基本恢复。在卧床期间 ,平均动脉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4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 ,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失重 /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