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由于小肠距口腔、肛门均较远,胃镜和肠镜检查受到限制,并且小肠弯曲多、蠕动多、位置不固定,一般检查难以发现小肠的病变。小肠疾病多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病变部位较游离,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双气囊小肠镜( DBE)的临床应用,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日本学者 Yamamoto 等[1]在世界上率先报道了使用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进行全小肠检查,致使许多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且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造影、腹部 CT/ MRI、核素扫描、腹腔动脉造影数字减影(DSA)、胶囊内镜等检查,但仍不能明确病因得以确诊。双气囊小肠镜的问世与应用填补了这一空白,使消化内镜对消化道检查已拓展至小肠,上下结合方式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基本完成了对整个消化道的无盲区检查,并逐步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金标准[2]。双气囊小肠镜是一种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各类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可高达60.3%[3]。本文就 DBE 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气囊小肠镜及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60例次(包括经口侧进镜42例次,经肛侧进镜18例次)小肠镜检查,其中单气囊小肠镜组、双气囊小肠镜组及双气囊小肠镜变单气囊小肠镜组各20例次.分别记录每例次小肠镜检查的准备时间、检查时间、插镜深度、病变发现率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单气囊小肠镜组的准备时间为1.5 min,均明显低于双气囊小肠镜组的8.3 min及双气囊小肠镜改单气囊小肠镜组的7.1 min(均P〈0.05),而后两组准备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口侧以及经肛侧进镜的小肠镜检查患者中,三组的平均检查时间、平均插镜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气囊小肠镜组及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发现率分别为80%~93%、57%~64%,明显高于双气囊小肠镜改单气囊小肠镜组43%~54%(P〈0.05),而前两组病变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气囊小肠镜在准备时间、操作方面明显优于双气囊小肠镜,但在检查时间、插镜深度、病变发现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双气囊小肠镜在去掉前端气囊后,在准备时间、操作方面也有所改进,但病变发现率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气囊小肠镜及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60例次(包括经口侧进镜42例次,经肛侧进镜18例次)小肠镜检查,其中单气囊小肠镜组、双气囊小肠镜组及双气囊小肠镜变单气囊小肠镜组各20例次.分别记录每例次小肠镜检查的准备时间、检查时间、插镜深度、病变发现率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单气囊小肠镜组的准备时间为1.5 min,均明显低于双气囊小肠镜组的8.3 min及双气囊小肠镜改单气囊小肠镜组的7.1 min(均P<0.05),而后两组准备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口侧以及经肛侧进镜的小肠镜检查患者中,三组的平均检查时间、平均插镜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气囊小肠镜组及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发现率分别为80%~93%、57%~64%,明显高于双气囊小肠镜改单气囊小肠镜组43%~54%(P<0.05),而前两组病变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气囊小肠镜在准备时间、操作方面明显优于双气囊小肠镜,但在检查时间、插镜深度、病变发现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双气囊小肠镜在去掉前端气囊后,在准备时间、操作方面也有所改进,但病变发现率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王修中  汤海涛  潘宏年 《安徽医药》2007,11(11):1025-102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小肠肿瘤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到2006年10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3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肿瘤8(8/17)例,病理证实6例;梗阻性黄疸9例均B超提示总胆管梗阻,6例行MRCP检查,5例提示总胆管下段梗阻及占位可能和1例结石,但十二指肠镜检查为乳头部腺癌;8例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腹部包块;11例小肠造影发现有异常者7(7/11)例;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及怀疑3(3/4)例,外院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例,未发现异常。本组病例中位于十二指肠20例、位于空肠9例,空回肠交界处2例,小肠系膜根部1例。结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地选择小肠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胃或十二指肠镜、双气囊小肠镜或胶囊内镜、腹部B超或CT检查以及MRCP检查等方法,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了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进行小肠镜检查的患者。从小肠镜检查时间、阳性检出率、并发症等方面评价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结果2005年1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共进行推进式小肠镜检查15例。10例患者经口进行小肠镜检查,3例患者经肛进行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分别经口及经肛进行检查。小肠检查时间最短15min,最长62min,平均检查时间为22min。7例患者诊断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47%。其中十二指肠水平段恶性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溃疡1例,小肠Whipple病1例,十二指肠憩室伴出血1例。回肠血管畸形2例,回肠淋巴瘤样息肉病1例。4例患者除术后轻微腹痛外,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电子小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立英  陈春晓 《中国医药》2014,(12):1772-1774
目的 探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隐源性消化道出血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如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腹腔镜、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气钡双重造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出血发生的部位、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205例患者中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占80.0%(164/205);病变部位以小肠居多,占74.2%(152/205).血管病变占38.5%(79/205);肿瘤为20.0% (41/205);炎症病变为11.7%(24/205);憩室为5.4%(12/205);小肠息肉为2.4%(5/205);钩虫为2.4%(5/205);其他为6.3%(13/205);不明原因出血为13.7%(28/205).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为67.1%(94/140);全腹部CT增强诊断率为30.6%(22/72);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率为63.2%(12/19);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率为75.0%(9/12);气钡造影诊断率为1/7;小肠造影诊断率为1/6.结论 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日本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的工作原理,探讨其在治疗小肠疾病中出现的应用性能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法介绍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的结构和原理,整理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定理临床学院腹腔镜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日本小肠镜临床检测时间数据,分析数据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10所医院共检测1121例,单气囊小肠镜检测724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测397例,单气囊小肠镜平均检测时间(81.37±4.27)min;双气囊小肠镜检测时间(120.35±15)min;整体检测时间为(100.86±9.6)min,单气囊小肠镜检测出现意外穿孔患者1例。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的工作原理可行,检测时间长,实际检测性能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柏健鹰  王沂芹  郭红  张朋彬  王雷  樊超强  叶秋  赵晓晏 《重庆医药》2009,38(15):1921-1922,1925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354例患者因黑便或便血就诊。其中152例接受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202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病变检出率为82.24%(125/152),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1.78%(145/202)。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P〈0.05)。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因诊断准确率(85.1%)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31.2%)(P〈0.01)。除2例患者未完成胶囊内镜外,其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并发症,也未出现麻醉并发症或麻醉意外。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但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及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在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范红  何旭  周雁  王芸  万平 《云南医药》2007,28(3):215-2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在16例患者中检出小肠病变13例(81.26%),其中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者10例(62.5%),3例发现病变但不能肯定出血是否与此有确切关系。在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的10例病人随后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6例行剖腹手术,结果与胶囊内镜诊断所提示的出血部位或原因相吻合,另有2例近期内无消化道出血病人未检出病变。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特别是近期有活动性出血病人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无创,可以作首选的检查方法,结合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可弥补其检查中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受检查方法所限,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一直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查方法包括螺旋CT、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血管造影等,诊断阳性率均不高。近年来,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DBE)等检查方法的应用,使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肠镜检查的整体检出率可达75%,因肠管较长、扭曲,常常推进困难而失败,并且发现病灶后不能同时处理。腹腔镜探查或辅助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唐维平  邓跃华  刘弋 《安徽医药》2010,14(7):797-799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3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5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3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发现盲肠或回盲部血管扩张。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部分升结肠、盲部、末段回肠切除术1例。结论要充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考虑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纤维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囚消化道出(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在麻醉辅助下对96例OGIB患者施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小肠溃疡27例,非特异性炎症11例,钩虫病8例,息肉病7例,血管畸形7例,憩室病5例(其中美克尔憩室3例),克罗恩病6例,间质瘤4例,高分化腺癌3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蛔虫1例。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断OGIB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小肠疾病因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特点,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的应用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笔者对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1月间35例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诊治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该方法在小肠疾病诊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消化道钡餐造影及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性肿瘤25例,均行口服钡餐造影,其中10例术前行CT检查。结果:钡餐造影表现为肠管狭窄14例,表现为充盈缺损18例,表现为肠梗阻9例。管壁僵硬、黏膜皱襞破坏消失,主要见于小肠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管壁柔软。CT扫描表现腹部软组织肿块,肠管狭窄。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仍是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首选的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两者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检查工具,其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达79%~90%[1].研究表明,单气囊小肠镜平均插镜深度为270 cm,诊断率54%,均与双气囊内镜相似[2],但其临床应用时间尚短,临床经验较少.本文总结31例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16例原因不明的小肠疾病患者,给予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小肠疾病患者中,分别经口(37例)、经肛(74例)、口肛两端(5例)进镜,操作时间30~120min,插管成功率为100%,检查期间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其中66例发现阳性病灶(56.9%)。结论对于小肠疾病患者,单气囊小肠镜具有较高临床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28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10例(35.7%)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肿瘤各8例(各28.6%),空回肠交界处2例(7.0%)。病理类型以腺癌、恶性间质瘤、恶性淋巴瘤为主。术前确诊15例(53.6%)。结论早期合理选择内镜、全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CT、胶囊肠镜和电子小肠镜等检查能提高确诊率。对一些反复腹痛、腹部包块,以及不明原因黑粪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小肠恶性肿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2000~2007年收治的3例小儿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病史和气钡造影或肠镜辅助诊断,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拖出保肛手术,其中吻合器结肠肛吻合1例,拖出式吻合2例.3例患儿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5年和7年均无便血、污粪及便秘.结论 肠镜、CT、MR和血管造影是诊断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拖出保肛手术是其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由一条200cm长的内镜和一条145cm长的外套管所组成,且两者的远端各有一个气球,此外尚有一个帮辅可控制气球的充气或泄气并监控气压。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经口或肛门进镜,进行小肠全过程的检  相似文献   

20.
小肠系检查一直是胃肠检查的薄弱环节 ,虽然不断有新的检查方法问世 ,但都不能取代口服钡剂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术。经内镜导丝引导下插管行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国内报道较少 ,现将笔者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从1993年3月—1999年10月为我院38例临床主诉腹胀、脐周疼痛、腹部肿块、贫血及消化道出血等疑为小肠病变需行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术者 ,患者均无临床急腹症及精神病或不合作者、昏迷、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胸廓或消化道畸形者等内镜检查禁忌证。对低张造影禁忌或药品过敏者可不行低张检查。男26例 ,女12例 ,年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