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考察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为糖尿病患者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酸度计、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考察5种中药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的外观、pH值、微粒的变化。结果 配伍后外观、pH值变化不大,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的配伍混合液微粒有少量变化,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的配伍混合液微粒变化显著。结论 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可在急救情况下使用;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最好不要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刺五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PH计,注射液微粒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观察刺五加注射液与以上3种输液配伍后外观,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外观,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及光谱无明显变化。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在上述三种输液中稳定,在临床上能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新鱼腥草素注射液与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抱噻钠在常用输液中的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酸度计、注射剂微粒分析仪分别考察新鱼腥草素注射液与三种抗生素酝伍后温度在。25℃条件下的外观、含量、DH、微粒Z的变化。结果:在室温(25℃)。8小时内各混合液均澄明,外观无颜色变化,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新鱼腥草素注射液可以与三种抗生素配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不同放置时间对丹参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镜法测定在不同温度下(4、25、36℃)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放置不同时间(0、60、120 min)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整体上不溶性微粒数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4℃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及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25℃的环境下,不溶性微粒数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36℃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理盐水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为丹参注射液较为适宜的配伍溶液,在低温及常温环境下,尽量现配现用,输液时可对液体适当加温.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常用溶媒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梅玲 《华西医学》2014,(2):293-296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临床常用溶媒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分别与100、250、500mL三种规格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h后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测定溶液的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SPSS15.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供试品溶液在实验条件下外观无明显变化;pH值在标准范围内波动;与100mL的生理盐水、10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及与以上三种规格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主成分的含量变化均显著。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最宜使用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两种规格的溶媒进行配制,并在6h内完成输注。  相似文献   

6.
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玲  翟丽华  邓平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84-384,F0003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pH值的变化,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输液反应送检的残余药液)。方法采用2个厂家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以此为模拟临床输液样本,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方法检测其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和pH值。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样本及输液反应的残余药液,不溶性微粒检测均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pH值均有变化,细菌内毒素检测全部符合规定。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超标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考察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在室温下配伍后外观、旋光度、紫外吸收度、pH、微粒。结果: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无显著变化。结论: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可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8.
叶瑛 《临床医学》2013,(12):91-94
目的研究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冻千粉、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配伍的稳定性,探索配伍禁忌的根源和性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注射剂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溶液的含量,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微粒以及含量的变化。色谱柱:20RBAXEclipseXDB-C18(4.6mm×150mm,5“m);流动相:甲醇一磷酸(40:60);柱温:30℃;检测波长:205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l;检测器:DAD。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产生白色浑浊;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注射剂配伍后,24h内溶液的含量、pH值、微粒等均产生明显的变化。结论上述各药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的稳定性较差,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不能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注射剂配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盐酸普鲁卡固注射液分别与利巴韦林、硫酸庆大霉素、柴胡等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6h内普鲁卡固的含量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同时观察其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 普鲁卡因注射液与3种药物配伍后pH值、外观、含量及紫外光谱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6h内普鲁卡固分别与上述3种药物配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用生理盐水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混合,放置6 h,观察外观、PH值变化,并以旋光法测定克林霉素磷酸酯的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氨溴索的含量,观察配伍液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药配伍液在6 h内外观,含量,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6 h内两药配伍稳定,性质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温度与放置时间对艾迪、刺五加、血塞通3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为护理人员临床药物合理配制以及安全给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微粒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测定3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微粒数、外观、pH、紫外吸光度值并观察其变化.结果 通过对实验所记录数据的重复测量分析统计显示:刺五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溶液中≥10μtm的微粒超出药典标准;92μm的微粒数目相当可观,在32~35℃下,其中刺五加在T=0 min,艾迪在T=180 min时微粒数目较少且差异明显,其pH都在标准范围内.血塞通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10μm的微粒在温度较高时超出药典标准;≥2μm的微粒数目在20~23℃和4~8℃下,T=30 min和60 min时较少且差异明显,其pH低于药典范围.3种中药注射液在最大紫外吸收峰处吸光度值及外观几乎没有变化.结论 建议不同药物在各自相对较佳的温度、放置时间下进行配制与静脉给药,或者使用更好的终端过滤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与4种溶媒配伍后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数据参考。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分别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分别放置在5℃、25℃环境下,并分别在0、2、4、8、24 h取样,观察配伍溶液外观,测定pH值、头孢唑林钠含量,评估其稳定性。结果: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点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在不同溶媒中外观无明显改变,均为澄清溶液;在5℃、25℃条件下,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与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时,随时间延长pH值略微升高,且在5℃时各时间点pH值略微高于25℃时各时间点pH值;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时,溶液呈弱碱性,pH值偏高;不同温度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在不同溶媒中随时间延长头孢唑林钠含量均降低,在5℃放置时,与不同溶媒配伍后各时间点头孢唑林钠含量均>98.5%;在25℃放置时,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头孢唑林钠含量降低较为明显,与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各时间点头孢唑林钠含量均>97.5%。结论: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与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后外观无明显变化,pH变化较小,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52种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有关的文献资料,对配伍后pH、外观、不溶性微粒、含量有无显著性变化加以归纳整理: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氨苄青霉素、氨茶碱等注射液因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不可配伍使用。结论除少数注射液不可配伍外,左氧氟沙星与大多数常用注射液按临床常用量或实验用量,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配伍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维生素C(VC)与西咪替丁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VC与西眯替了按临床用量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考察不同时间的外观、pH值、吸收曲线、含量。结果:在25℃6h内其外观、pH值、吸收曲线、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VC与西咪替丁可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1]测定注射用头孢吡肟和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室温条件下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可以在生理盐水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当滴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更换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时,输液管内立刻出现浑浊及絮状物;重新更换输液器继续输入,当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滴完更换盐酸罂栗碱注射液时输液管内也出现以上反应。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将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连续使用,可在其间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后再继续输液,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ATP酶活性变化和自由基损伤方面探讨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而成的川芎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损伤防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尼莫通组、川芎嗪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麦组)、川芎参麦组(川参组),观察各组大鼠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后肺组织病理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老龄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川芎嗪组、参麦组及川参组肺损伤均显著改善,老龄模型组肺组织Ca^2 -ATP酶活性低于老龄对照组,川芎嗪组高于老龄模型组,川芎嗪组、川参组及参科组肺组织MDA/SOD比值均低于老龄模型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老龄大鼠肺损伤,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改善肺损伤可能与其拮抗自由基有关,其中以参麦注射液作用较佳,川芎嗪提高组织Ca^2 -ATP酶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临床应用,将华蟾素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配伍,观察配伍后的外观、pH值及含量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光谱扫描和测定。发现在室温26℃,6h内各混合液均澄明。无颜色改变,pH值无明显变化,吸收光谱和含量基本无变化。本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温度与放置时间对8种常用中药注射液微粒数的影响,为护理人员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粒分析仪测定8种中药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后,在三种不同温度环境和五个不同放置时间下测定不同粒径的微粒数并观察其变化。结果通过对实验所记录数据的重复测量分析统计显示:除了血栓通注射液与5%葡萄糖混合液,其余7种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溶液中≥10μm和≥25μm微粒数均不符合药典的规定,且小于10μm的微粒占到90%以上。8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血栓通、苦碟子在常温下不同粒径的微粒数目较少,其中血栓通在t=120 min、苦碟子在t=180 min时与即刻相比较溶液中≥2μm微粒数目较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在高温下微粒数目较少,其中刺五加、艾迪、康艾、参麦注射液在t=180 min、银杏达莫在t=30 min时与即刻相比较,溶液中≥2μm微粒数目较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菇多糖在t=120 min微粒较少,但与即刻相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建议不同药物在各自相对较佳的温度、放置时间下进行配置与静脉给药,或者使用更好的终端过滤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参麦注射液对重症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参麦注射液对重症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史成章梁红萍宋分科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市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成章);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梁红萍);商丘地区人民医院(宋分科)近年来,我们采用参麦注射液(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