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25Gy X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后对其淋巴细胞的灭活能力及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中心2021年1~5月的健康无偿献血者20名,每人捐献单采血小板2袋,分为2组,分别用25Gy的X、γ射线辐照10 min;将上述辐照前后的单采血小板标本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培养后分析比较X射线、γ射线辐照灭活单采血小板内淋巴细胞的能力;检测单采血小板辐照前及辐照后1、3 d的CD41b、CD62p、血常规、pH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5Gy X射线、γ射线辐照后对淋巴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8.034±1.778)%与(97.882±1.915)%。25Gy X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后,与γ射线辐照组相比,1、3 d的Plt、PDW、MPV、P-LCR、PCT、pH、CD41b和CD62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5Gy X射线辐照能有效灭活单采血小板内的淋巴细胞,其灭活效果与γ射线相当,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能达到95%以上,且对单采血小板的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γ-射线辐照对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灭活淋巴细胞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红细胞的保存时间。方法 将ACD-B方全血分为用γ-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对照组,测定两组标本在0、7、14、21d的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游离Hb浓度,用血细胞计数仪作RBC计数、Hct、MCV检测,用K~+、Na~+、Cl~-分析仪检测血浆中的K~+、Na~+、Cl~-浓度的变化。结果 辐照后的血液保存0d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差别;7d时实验组K~+浓度比对照组升高快,其它指标均无变化;14d K~+仍未超过《血站基本标准》对普通全血保存期末K~+的要求,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变化;21d K~+浓度略高于此要求,而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ACD-B方全血γ-射线辐照后可保存2周,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辐照灭活淋巴细胞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观察γ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单采血小板分装于5个血袋中,分别作为未辐照组(对照组)和25、30、35、40Gy不同剂量辐照组,将上述经辐照前后的血小板标本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后,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经瑞氏染色后用显微镜分别计数转化为母细胞的百分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35Gy剂量辐照后的血小板的CD41a、CD62p;选取40例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分别输单采血小板和辐照单采血小板,观察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后临床表现。结果剂量为35Gy时,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为0;35Gyγ射线辐照前后血小板CD41a、CD62p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辐照可以有效减少血液中有活性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时又对血小板的活性没有显著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小板捐献者血液因素对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 检测血小板采集前捐献者的各血液因素状况,跟踪检测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将献血者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血容量(BV)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单采血小板产品计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引入回归方程法.结果 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Plt,没有显著意义的MPV、Hct、RBC、Hb、MCV、BV从回归方程中剔除.回归方程:Y-2.285+0.003775Plt.结论 在排除机器本身因素对采集的影响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捐献者单采前Plt计数是影响少白细胞血小板采集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不同保存期对ACD-全血中红细胞活性(ATP酶)、SOD值、2,3-DPG含量(红细胞携氧能力)及γ射线辐照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20份ACD-全血(保质期21d)200ml分为4组,于采血后当天进行0、15、25、35Gy射线辐照。所有样本于-4℃保存,在辐照后0、7、14、21d分别测定红细胞ATP酶活性、SOD值、2,3-DPG含量,同时测定辐照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在各保存期,各辐照剂量组的红细胞ATP酶活性、SOD值、2,3-DP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新鲜全血,照射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8比值无改变(P>0.05)。结论25、35Gy剂量的γ射线辐照能有效杀灭淋巴细胞而对红细胞的功能无破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不同剂量的137Csγ-射线(0~35 Gry)照射新鲜全血,观察照射前后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20份每份容量为200ml的ACD-B配方保存的新鲜全血(保质期21天)取样后分为4组,分为用15 Gry、25 Gry、30Gry、35Gry不同剂量г-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未照射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射前后及不同照射剂量之间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 淋巴细胞Fas、FasL抗原表达在辐照后均明显升高(P <0.05),且Fas、FasL抗原表达率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r=0.94、0.97) ,Fas/FasL的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且与剂量无关。结论 137Csγ-射线辐照可促使离体全血淋巴细胞凋亡,辐照量增加细胞凋亡率呈线性增加,可应用凋亡相关Fas、FasL表达作为判断离体全血淋巴细胞经137Cs辐照后是否灭活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137Csγ射线辐照 淋巴细胞 Fas/FasL  相似文献   

7.
贮存式自体输血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predeposit autotransfusion,PAT)在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不同心脏外科手术前应用PAT者48名,比较其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变化;同时选取不同心脏外科手术前异体输血(hom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HBT)者48名,比较2组间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取PAT,其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出院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与HBT 2组比较,术前及术后RBC、Hb、Hct、Plt之间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学检测指标显示,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PAT或HBT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不同回输方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是否有明显差异。方法 Trima分离机采集单份血小板(10 U),血浆回输的41名献血者作为观察组;正常回输的41名机采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献血者采集前(15~60)min采集后(10 min)的血常规WBC、RBC、Hb、Hct、Plt、MCV、MCH、MCHC指标变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回输方式对献血者采集前后的WBC、RBC、Hb、Hct、Plt变化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回输方式能减少献血者血细胞的损失,可推荐血站日常应用。  相似文献   

9.
谭畅  崔欣  周远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1-1154
目的 分析高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自首次献血以来血常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以保障高龄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质量。方法 本中心2019~2021年间,年龄达到55~60周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69人,其自首次献血以来共计3 400人次,回顾分析其在55周岁前后血常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趋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血小板参数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同年龄段血常规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女性组55岁后血常规中RBC、WBC、Hb、Hct相比55周岁前有下降(P<0.05);55岁后血小板参数中PDW、MPV、PLCR相比55周岁前有升高(P<0.05);而女性55周岁前后Plt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55岁后血常规中WBC相较55周岁前有所下降(P<0.05),55岁后RBC、Hb、Hct相较55周岁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55岁后血小板相关参数Plt、PDW、MPV、PLCR相比55周岁前有升高(P<0.05)。PDW、MPV和P-LCR变化一致,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高龄单采...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对淋巴细胞CD4、CD8亚群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PL)在体外对淋巴细胞CD4、CD8亚群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表面CD3+CD4+、CD3+CD8+分子和PLCD59的表达;应用灭活的S180(S180)激活体外血液免疫系统,并按4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分组:全血细胞组、无血小板(有RBC)组、无RBC(有PL)组、无RBC无PL组,每组设实验组(S180激活)和对照组(无S180激活)。结果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全血细胞组>无RBC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全血细胞组与无PL(有RBC)组差别不大:实验组、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RBC(有PL)组>无RBC无PL组: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无RBC(有PL)组:实验组>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CD8的表达,各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CD4、CD8在全血细胞组、无PL(有RBC)组、无RBC无PL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无RBC(有PL)组的实验组、对照组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D59表达水平,全血细胞组<无RBC(有PL)组: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结论红细胞存在时,血小板可正调控淋巴细胞CD4。血小板可能具有调节淋巴细胞CD4、CD8相互作用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强 ,对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较小的γ射线辐照剂量。方法 采用Biobeam 80 0 0辐照仪 ,对每份标本用 10、2 5、35、4 5Gy辐照与未辐照 (对照组 )比较。用ConA刺激及3 H TdR参入分析淋巴细胞增殖效果。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观察 ,设 0d辐照组和 2 1d辐照组 ,观察不同辐照剂量对红细胞保存期间pH、红细胞数量、RDW、ATP、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Na+ 、K+ 的影响。结果 淋巴细胞增殖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5Gy组淋巴细胞增殖率 <5 %。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期间数量、RDW、ATP ,各组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溶血率、血浆K+ 、Na+ ,0d辐照组与 2 1d辐照组 ,辐照当天与各自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溶血率除 10Gy、2 5Gy外 ,保存期间辐照组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1)。保存期间血浆K+ ,辐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K+ 随保存期延长漏出增加 ,最高均值 >30mmol/L。结论 建议采用 35Gy辐照 ,并应选择 2 1d保存期内血液辐照 ;推荐辐照后当天输注 ,新鲜血液辐照后保存期不得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ARS康复者采集血浆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SARS康复者的血浆 ,对比观察其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液学的变化。结果 单采前后SARS康复者血压、呼吸、WBC、RBC、Hb、Hct、Plt、Ca2 + 和血清总蛋白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单采后心率较单采前明显增加 (P <0 .0 1) ,但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使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SARS康复者的血浆安全可靠 ,整个采集过程不会对其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Rh(D)阴性孕妇42名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比较贮存式自体输血组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 d RBC、Hb、Hct、Plt数量,并观察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结果 42名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 d血常规主要指标RBC、Hb、Hct、Plt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产(术)后母婴情况良好,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反应,Apgar评分为9~10分;自体血液回输时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也未输异体血。结论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对Rh(D)阴性孕妇的血液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母婴预后良好,认为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11后升高。2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内无明显变化,6h后明显升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4℃)和8h时(2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20℃,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5.
γ射线辐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γ射线辐照灭活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探讨γ射线辐照血液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TA—GVHD)的合适辐照剂量。方法: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7.5、15、30Gy γ射线辐照,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30Gy γ射线辐照可以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增殖,15和7.5Gy辐照抑制作用不充分。结论:为了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0Gy是γ射线辐照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HDF(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 ) +PE(血浆置换 )治疗时对血清电解质的影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 5 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其中并发低钾血症 2 1例 ,低钠血症 2 0例 ,低氯血症 2 7例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日产KM - 880 0血浆交换仪并联用JUN - 5 0 0血液透析滤过仪进行人工肝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K+ 、Na+ 、Cl-、HCO3 -、Ca+ + 的变化情况。结果 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K+ 、Na+ 、Cl-水平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HCO3 -、Ca+ + 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CHDF +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有效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持内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25Gyγ射线照射对22℃保存条件下的手工富集血小板悬液不同保存期CD62p、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将富浆法分离的16袋血小板,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1袋经25Gy137铯γ射线辐照,另1份不辐照,然后按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保存72小时。经辐照的血小板作为观察组,未辐照的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和72小时后P选择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表明: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保存24小时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2小时与保存24小时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保存24、72小时后,两组血小板CD62p表达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血小板在保存72小时后MPV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γ射线照射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但手工血小板液态储存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3-2015年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50名进行研究,其中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比较2组采集前后供者的Hct、Plt;产品中Plt、RBC、Hct、以及MNC细胞数、CD34+细胞数、细胞浓度。结果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供者的血小板损失率分别为17.67%和48.83%,提示用Amicus采集对供者的血小板损失较少(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分别为(649±527)vs(4064±1 312)和(0.67±0.26)vs(0.95±0.52),提示Amicus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较低(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CD34+细胞数分别为(3.53±1.97)和(4.67±2.28),提示2种机型采集效果相当(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分别为(2.63±0.80)vs(3.82±0.79)和(3.23±1.19)vs(3.85±0.81),提示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高于Amicus(P0.05)。结论 2种机型都能为临床采集有效的CD34+细胞,但与COM.TEC相比,Amicus在采集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血小板的丢失,特别适用于Plt低的供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RhD(-)择期手术患者在围术期联合应用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效果。方法观察6名RhD(-)患者围术期采血前、采血后10 min、术中、回输后10 min 4个时点血电解质(K+、Na+、Cl-)、Hb、Hct、Plt、PT、APTT的变化。记录患者采血、失血、输血情况。结果 K+、Na+、Hb、Hct、Plt、PT、APTT各数据采血后10 min、术中与采血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回输后10 min有所回升与采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均无输注异体血。结论择期手术RhD(-)患者在围术期可联合应用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节约用血和有利于血液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DVIA12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1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24 h内无明显变化;MPV 8 h内无明显变化,8 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内无明显变化,6 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分类散点图在12 h时(4℃和10℃)、8 h时(20℃)和4 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10℃,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 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 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