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入住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计60例,按照每组30例分为两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其中一组患者并划分为对照组,剩余一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疗效评定结果为显效以及有效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随访调查中观察组内残疾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加速阻塞部位再通、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患者在6 h、24 h、7 d测量的NIHSS评分均出现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3 d、1周、2周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69.23%(χ2=6.584,P=0.010);治疗3 d、1周、2周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2周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4%vs. 15.38%,χ2...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钠与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陆市普爱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奥扎格雷钠比较,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好,其可更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神经递质水平,采用脑灌注CT检查脑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值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 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重建,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观察.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近3年来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做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另外给予肝素静脉封管治疗,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26.12±3.88)分,采取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后评分降低至(12.69±4.38)分;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至3.85%.治疗前后数据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符合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患者,早期进行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口服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60例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口服丁苯酞治疗,对照组60例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通过神经功能受损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通过神经功能受损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1个月、2个月均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口服丁苯酞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使其快速恢复,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与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全部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使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于各治疗时点检测患者侧支循环血流,评价其侧支循环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血流速度;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各时点,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2组患者M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ACA、P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点侧支循环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一溶栓治疗对患者侧支循环与脑血流的影响更好,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改善,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红花组予红花注射液15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替普酶组予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联用组予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出血转化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1 h,红花组和联用组对TEG指标的影响弱于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12、24、36 h,红花组的出血转化率均低于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4、24 h,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低于红花组,疗效优于红花组(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不干扰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与出血转化率,安全性高,但常规剂量溶栓能力欠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55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7例)与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的得分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小时与第7天的平均NIH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小时与第7天的平均mR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第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案和时间对NIHSS得分无交互作用(P=0.189),但对mRS得分有交互作用(P=0.033)。GEE模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小时与第7天的NIHSS得分平均降低3.071(95%置信区间:-5.280~-0.862;P=0.006),mRS得分平均降低1.190(95%置信区间:-1.953~-0.428;P=0.002)。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使用丁苯酞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各50例。阿替普酶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3 h、24 h、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53±3.61)、(7.52±2.50)、(4.53±2.78)分,均低于尿激酶组的(12.04±2.64)、(9.37±3.12)、(6.41±3.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尿激酶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尿激酶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作用.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8例.A组单独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NIHSS评分(10.03±1.54)分明显低于A组的(14.22±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健康状态评分(91.18±2.31)分、社会功能评分(90.56±2.09)分、精神状态评分(93.33±1.67)分、生理功能评分(94.19±1.52)分明显高于A组的(67.39±5.71)、(70.84±5.62)、(71.36±5.16)、(73.58±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治疗组(溶栓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序贯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基线特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清VE...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展开探讨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接收诊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所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中推行临床护理路径,就两个组别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护理后SDS评分(17.3±4.1)分、SAS评分(23.1±2.1)分相较于对照组(36.8±7.9)分、(43.2±5.7)分显著更低(P<0.05);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9.1±3.9)、barthe指数(74.1±18.9)相较于对照组(19.1±6.9)、(53.2±15.9)显著更优(P<0.05)。结论阿替普酶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护理效果满意,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在潍坊市中医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首先1 min内静脉推注总量的10%,然后60 min静脉泵入剩余90%,最大剂量9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次,2次/d,连续治疗14 d,然后改为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连续治疗9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90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期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MMP-9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期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血清MMP-9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辅助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对细胞凋亡因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ACI,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瑞替普酶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联合治疗,均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某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10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与CRP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可靠,且能够调节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照组45例,尤瑞克林组45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尤瑞克林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予尤瑞克林治疗14d。对两组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治疗90d后Bartherl指数(BI评分)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14d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改善[(6.6±4.9)分vs.(3.9±5.7)分],尤瑞克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90d后,两组BI评分均有改善[(73.3±26.8)分vs.(84.7±20.3)分],尤瑞克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可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远期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亚组(n=33)和无出血性转化亚组(n=64),比较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NHISS评分、血糖、溶栓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房颤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7 d静脉溶栓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HISS评分、既往房颤病史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溶栓前血糖较高、NIHSS评分较高、既往房颤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