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天然多酚化合物是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本文采用溶菌酶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研究了多酚化合物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的作用。结果表明,EGC能够抑制溶菌酶的淀粉样纤维化,并能够破坏成熟的纤维结构,使纤维的淀粉样特性降低。巯基化合物二巯基苏糖醇(DTT)能够部分抑制EGC破坏纤维的作用,表明EGC可能通过与巯基结合而对多肽链进行共价修饰,从而改变了淀粉样纤维的自组装结构。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多酚化合物形成醌类中间体并对多肽链的自由巯基进行修饰,是其抑制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溶液中金属盐对溶菌酶高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及其淀粉样纤维化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荧光光谱法研究溶液中的金属盐对鸡卵清溶菌酶内源荧光和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盐能够增加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减小淬灭剂对内源荧光的作用,对溶菌酶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热胁迫的情况下,金属盐可促进溶菌酶分子的聚集而纤维化.金属盐的这种双重作用分别与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超过20种人类疾病与蛋白质或者多肽淀粉样纤维化密切相关,探究影响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及其淀粉样纤维化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牛胰岛素作为模型蛋白质,研究了Na2SO4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2SO4对胰岛素淀粉样纤维化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低浓度条件下可促进纤维化,较高浓度可明显抑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更高的浓度则使胰岛素形成非纤维状聚集体.ANS荧光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浓度的Na2SO4均可减小胰岛素聚集体的表面疏水性,并导致聚集体对细胞膜的损害作用降低.Na2SO4的上述作用可能与其改变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及溶剂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三氯杀螨醇、氟氯氰菊酯、三唑酮和西维因四种农药对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四种农药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形貌特征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三氯杀螨醇和氟氯氰菊酯缩短了淀粉样纤维生长的指数生长期,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过程有促进作用,而三唑酮和西维因对纤维化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测三氯杀螨醇和氟氯氰菊酯与溶菌酶结合后,使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而促进了淀粉样纤维的形成。本文不仅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农药与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的关系,还有望为预防淀粉样变性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拉曼光谱研究了Ni(Ⅱ)离子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对鸡蛋清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动力学的影响.利用蛋白质三级和二级结构的拉曼光谱指针,检测分析了Ni(Ⅱ)离子对蛋白质三级结构展开和二级结构转化影响的浓度效应.结果证实了金属离子在动力学的加速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酰胺Ⅰ谱带的光谱分析并结合ThT荧光分析都表明,Ni(Ⅱ)离子对于形成有组织β-片层结构的淀粉样纤维有抑制作用,而在组装成其他无序结构的聚集体时,则会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为金属介导的蛋白质纤维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采用牛胰岛素作为模型多肽分子, 对几种结构相近的简单多酚的抗多肽淀粉样纤维化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对胰岛素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并通过形成醌中间体对多肽链进行修饰, 与对苯醌作用类似; 而苯酚和间二苯酚在相同条件下, 既不能修饰多肽也无抑制纤维化作用. 在无氧条件下,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对胰岛素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说明酚化合物经氧化形成的醌中间体是其抗胰岛素纤维化的主要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人血清白蛋白为模型,研究了原儿茶酸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制。采用硫黄素T测定蛋白纤维化过程,结果表明原儿茶酸对蛋白质纤维化的抑制呈现浓度依赖性,当原儿茶酸浓度为250μmol·L~(-1)和500μmol·L~(-1)时,其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2.5%和59.5%。透射电镜直观地显示出原儿茶酸对蛋白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8-苯氨基-1-萘磺酸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原儿茶酸能够显著地减少纤维化蛋白表面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暴露,稳定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氢键和疏水作用力驱动原儿茶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与赖氨酸残基特异性结合以维持蛋白质构象的稳定,从而达到抑制蛋白纤维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滕跃  刘美  邹路易  黄鸣 《分析测试学报》2014,33(12):1431-1435
在生理条件下利用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2-巯基苯并咪唑对溶菌酶的毒性作用机理,分析了二者的结合特性,探讨了溶菌酶空间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模拟了二者的具体结合位置,结果表明2-巯基苯并咪唑可以通过静态猝灭的方式显著地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以及热力学常数,显示2-巯基苯并咪唑与溶菌酶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相结合。分子模拟结果显示2-巯基苯并咪唑结合在溶菌酶的活性位点处,并最终导致溶菌酶空间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该研究为从分子水平上考察2-巯基苯并咪唑的毒性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丽君  雷鸣 《化学进展》2014,26(1):193-202
甲状腺结合前清蛋白TTR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它是约30种与淀粉样疾病相关的非同源蛋白中的一种。与TTR相关的淀粉样疾病主要有:家族淀粉化心肌疾病,家族淀粉化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系统性淀粉样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淀粉化疾病等。这些疾病是由TTR四聚体解聚过程中错误折叠形成cross-β-sheet结构形态的淀粉样纤维所导致。本文介绍了TTR的生理功能及结构特征,并综述了到目前为止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对接和定量构效关系等方法在研究TTR淀粉样机理及TTR和小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计算化学研究成果,为基于TTR结构的TTR淀粉样抑制剂药物分子的设计和筛选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4—二巯基苏糖醇的极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二巯基苏糖醇(简称DTT)是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测定和生理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尽管DTT在生物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但它的分析测定方法报道的却不多,其中电分析方法更为少见。本文研究了它的极谱性质,发现以氯乙酸为介质,在单扫描示波极谱图上DTT产生灵敏的吸附波,此波可用于痕量DTT的测定。 1 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11.
1,4—二巯基苏糖醇(简称DTT)是一种生化物质,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测定和生理作用的研究等方面[1,2]在生物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曾百肇等人研究了DTT在氯乙酸介质中极谱波的性质[3],本文用单扫描示波极谱法研究了DTT与磷钼黄的还原产物在滴汞电极上产生的极谱波,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测定DTT的极谱分析法,该法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再现性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JP—2型示波极谱仪(成都仪器厂);PAR—174极谱分析仪;PAR—303静汞电极(美国PAR公司);pHS—2型酸度计。1,4—二巯基苏糖醇(GR进口…  相似文献   

12.
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许多疾病与蛋白质或多肽的淀粉样聚集(纤维化)有关. 由于这类疾病的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研究各种因素如小热休克蛋白对蛋白质或多肽淀粉样聚集的影响对开发防治相关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及其突变体很容易形成淀粉样纤维, 并与多种疾病相关. Mj HSP16.5是一种来源于嗜热古细菌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小热休克蛋白, 它在酸性条件下具有非常高的分子伴侣活性. 本文研究了Mj HSP16.5对WTTR肽(在N端添加了色氨酸的TTR 105-115片段, 序列为WYTIAALLSPYS)纤维化的影响, 发现Mj HSP16.5能够显著地抑制WTTR肽纤维的生长, 且在Mj HSP16.5存在下, WTTR肽形成的纤维比正常条件下形成的要显著细小. 尤其是Mj HSP16.5还可以使已经成熟的WTTR肽纤维解离. 结果表明, Mj HSP16.5抑制多肽纤维的机理可能在于其能够与多肽纤维及纤维种子结合.  相似文献   

13.
用CD谱研究了厌氧条件下还原型胰岛素A,B链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S-磺酸型胰岛素A,B链间及在过量DTT存在下的还原型胰岛素A,B链间基本无相互作用,分离链及混合链均表现为接近无序结构。而按巯基与磺酸基比为1.2和0.6加入DTT时,胰岛素入B链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导致α螺旋含量增加。在按巯基与磺酸基比为0.6加入DTT时,近紫外CD谱表明存在着二硫键的极快形成过程,而按巯基与磺酸基比为1.2加入DTT时,巯基基本不氧化,表明有序二级结构的增加与巯基氧化无直接关系,而仅为二条肽链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对按不同巯基与磺酸基比加入DTT时,DTT与S-磺酸型胰岛素链上的巯基交换存在二种方式,以及小环关闭的胰岛素A链对胰岛素链间的相互作用并无促进作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晓勤  陈川  方彩云  陆豪杰 《分析化学》2016,(11):1771-1779
半胱氨酸的巯基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作为亲核、氧化还原催化反应、金属结合及变构调节位点等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容易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调控亦或损伤蛋白功能,与人类许多重要疾病关系密切,因此,定性与定量分析蛋白质半胱氨酸上的翻译后修饰组对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蛋白质半胱氨酸上常见的翻译后修饰组的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进展。  相似文献   

15.
在生理条件下, 使用凝胶过滤色谱、荧光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溶菌酶与聚乙烯醇(PV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PVA与溶菌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在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溶菌酶酪氨酸的发射荧光部分被猝灭, 但是, 相互作用并没有改变酪氨酸的微环境;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 溶菌酶与PVA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破坏溶菌酶的高级结构; 进一步使用红外光谱法结合可增强分辨率的傅里叶去卷积技术和高斯曲线拟合技术共同用于对溶菌酶与PVA复合物冻干粉中溶菌酶酰胺I带的定量分析, 发现冻干粉溶菌酶分子中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相关的β-折叠组分含量减少了, 但是, 用于衡量冻干状态蛋白质结构完整性的α-螺旋组分含量没有降低. 活性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 PVA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没有破坏溶菌酶的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不同抑制剂对淀粉样蛋白聚集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主要介绍了金属配合物作为淀粉样蛋白抑制剂的研究,并概述了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体系的热力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DTT还原,DTNB氧化以及NEM修饰对小鼠肝膜巯基含量和与胰岛素受体特异结合的影响。DTT还原导致膜巯基含量和与胰岛素特异结合平行增加,Scatchard分析表明胰岛素结合位点的数目仅有微小变化,但结合常数增高到原来的二倍。用含有DTT的缓冲液洗涤已饱和结合了胰岛素的膜比用不含DTT的缓冲液,导致结合在膜上的胰岛素解离下来的量明显升高,说明有一部分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是通过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形成共价的二硫键。加入DTT使这种“二硫键联接”的胰岛素也从受体上解离下来。DTNB或NEM对膜与胰岛素的特异结合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已被DTT还原的膜似有逆转DTT还原的效应,推测,鼠肝膜胰岛素受体上可与胰岛素发生共价结合的巯基中,有一部分是不能与DTNB发生反应的,DTT处理膜使胰岛素受体产生更多的巯基而使胰岛素特异性结合,特别是使通过共价二硫键的结合增加。  相似文献   

18.
徐夏帆  王帆  文晓秋  贺依  谭金梅  马林 《化学通报》2021,84(10):1074-1079,1101
聚乙烯亚胺是典型的聚阳离子基因载体材料,但是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以小分子多胺为基础制备易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是降低聚乙烯亚胺类基因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和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重要方法。为深入了解聚乙烯亚胺类基因载体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综合应用吸收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典型小分子多胺化合物亚精胺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酶的构象、催化活性和催化动力学的影响和机理。亚精胺是两亲性分子,其氨基基团易于质子化而具有较强的静电结合和氢键形成能力,亚甲基基团则具有一定的疏水性。亚精胺较小的分子尺寸和两亲性使其可以穿透进入溶菌酶的疏水核心,与溶菌酶肽链的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溶菌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向β-折叠和β-转角转变,并导致溶菌酶表面疏水性略微增强。亚精胺与溶菌酶的结合降低了溶菌酶对底物溶壁微球菌的亲和力和最大反应速率,低浓度的亚精胺对溶菌酶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半胱氨酸残基侧链巯基的氧化还原状态与细胞局部氧化还原水平密切相关,这些巯基被氧化或还原时,可极大地影响其结构,进而改变和调节其生物学功能,并对生物过程和细胞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选择性标记蛋白质半胱氨酸自由巯基的策略,即在常规的蛋白质组样本处理步骤(二硫苏糖醇还原二硫键、碘乙酰胺烷基化封闭)之前,使用具有巯基反应活性的N-乙基马来酰亚胺对蛋白质上的自由巯基预先进行封闭修饰,使蛋白质原有的自由巯基与经二硫苏糖醇还原而生成的自由巯基分别被具有不同分子量的巯基活性试剂封闭修饰,达到对蛋白质自由巯基特异性识别和表征的目的。利用以上策略,本研究对大肠癌组织中的线粒体蛋白自由巯基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549种线粒体蛋白,包括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过氧化物还原酶-1、线粒体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2、线粒体内膜蛋白、线粒体乙酰CoA酰基转移酶、苹果酸脱氢酶、钙联蛋白、线粒体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辅酶Q]铁硫亚基等;通过分析组学数据,共鉴定出348条含有自由巯基的肽段,归属于253种蛋白质。本研究对大肠癌组织中的线粒体蛋白和其中含有自由巯基肽段的组学研究结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