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并发肾上腺腺瘤;首发症状主要以腰痛、血尿、消瘦、低热为主;CT影像均提示肿瘤密度在肾髓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且在肾髓质期和排泄期呈均匀强化;6例经腹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经腰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均辅以免疫治疗,未行放化疗;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急性肾衰死亡,1例于12个月因肝及淋巴结转移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瘤生存至今。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其它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基本相同,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诊断主要依靠CT影像,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其预后可能与分期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8例均作影像学检查,IVU示患侧肾脏外形增大;CT示患侧肾脏有类圆形,界限清楚,中心有肿瘤坏死引起的代密度灶。8例患者均接受肾癌根治术,其中2例经腹腔途径,6例经11肋间切口。结果:随访4-60个月。除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于颅内转移外,其余均生存。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较罕见的肾细胞肿瘤,其形态学和遗传学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有明显不同;其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典型病理检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冷冻病理在复杂性肾囊肿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复杂性肾囊肿患者52例,其中行术中冷冻者11例,Bosniak分级Ⅱ级1例,ⅡF级4例,Ⅲ级3例和Ⅳ级3例,8例报告为肾囊肿、肾囊肿伴出血或伴纤维组织增生,2例为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嗜酸细胞性肿瘤。结果:术后病理与冷冻病理符合者6例(54.5%),3例冷冻病理为肾囊肿者或多房肾囊肿者术后病理分别为肾透明细胞癌Ⅰ级、肾乳头状瘤和囊性肾瘤;1例冷冻病理为透明细胞癌者术后病理为多房性肾囊肿;1例冷冻为嗜酸细胞性肿瘤者术后病理为嗜酸性乳头状细胞癌,该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于术后27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在处理复杂肾囊肿时应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对于怀疑有恶性可能但无法行肾部分切除时或术中发现血性囊液或囊壁结节时,可行术中冷冻病理决定手术方案。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对于确诊及决定手术方式有一定帮助,但因取材、病理科医生阅片误差、肿瘤性质及冷冻病理技术限制,术中冷冻诊断复杂性肾囊肿仍有一定误诊率可能造成肾脏切除或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4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04例患者中有67例行CT检查,报告显示平扫期多数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肿瘤内若存在坏死灶,则可能出现混杂密度影,部分肿瘤内有钙化,增强期大多呈现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强化时均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均减退;病理结果示chRCC主要包括两种细胞类型,一种为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半透明细胞,另一种为小圆形的嗜酸性细胞。8例患者失访,3例患者因非肾肿瘤性疾病死亡,2例因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生存,预后良好。结论 chRCC临床症状不典型,超声可作为首选体检筛查手段,CT和MRI检查在chRCC诊断上也具有一定优势。手术为早期chRCC首选治疗方案,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术后出现转移或复发。晚期chRCC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肾梭形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8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梭形细胞癌;随访6-17个月,7例死于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随访9月出现肺转移。结论肾梭形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少见的肾细胞癌,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及典型病理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临床罕见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获取2016—2019年SEER数据库中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SEER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91例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58.7%),女性79例(41.3%);组织学分级1~2级136例(71.2%),3~4级19例(10.0%);临床分期T1期174例(91.1%),T2~T3期17例(8.9%)。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合并淋巴结浸润和静脉瘤栓),2例发生静脉瘤栓。接受手术治疗181例(94.8%),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复发导致死亡1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整体患者第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97.4%。结论 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极少发生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尿路罕见肿瘤的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和12月收治的同时同侧肾及肾盂透明细胞癌和原发输尿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各1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2例患者术前未能明确诊断,实施了探查性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术后至今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同时同侧‘肾及肾盂透明细胞癌和原发输尿管鳞状细胞癌均属罕见病例,但有其特点,可通过病史、辅助检查等初步与移行细胞癌等常见肿瘤相鉴别,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理特征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结果:影像学诊断为肾脏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灶性侵犯肾实质,伴潜在恶性。对其实施根治性肾切除术并术后免疫治疗。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极少数潜在恶性或恶变,男女均可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肾癌。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有潜在恶性和恶性的以肾癌治疗指南来进行,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收治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3例肾透明细胞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患者年龄57.3(47~78)岁,皆为男性,占同期肾细胞癌9.4%.就诊时3例无症状,2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双侧腰痛伴腹部包块.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2.6~16.0)cm,未见多中心病灶.TNM分期:T1a N0 M0 3例,T1b N0 M0 1例,T2 No M0 2例 病理分型I型3例,Ⅱ型3例 Fuhrman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与肾透明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好发于男性,影像学检查不具备恶性肿瘤特征,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临床分期皆为I期或Ⅱ期.就诊时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根治性肾切除术是目前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马蹄形肾并发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并结合胚胎发生学进展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蹄形肾并发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经手术和后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马蹄形肾并发肾细胞癌。1例术后3个月死于远处转移,另2例术后至今已分别生存3年和2年,无复发。结论:马蹄形肾并发肾细胞癌较罕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是行肾细胞癌根治加峡部切除术。峡部为实质的马蹄形肾来源于后生肾区域细胞的相互移行,而这种移行有可能更易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肾癌伴多向分化及多种成分临床罕见, 恶性程度高、早期可发生转移, 预后差。我们收治的1例多向分化肾细胞癌患者, CT检查示右肾下极6.5 cm×6.0 cm软组织肿物影, 增强扫描后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 内部伴有液化坏死。胸CT检查示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 同时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切除术+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多向分化肾细胞癌, 局部肉瘤样变, 其中可见透明细胞癌、集合管样癌、髓样癌, 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术后1个月开始行舒尼替尼靶向治疗, 术后6个月出现肝及肺转移, 术后12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最新文献对本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肿瘤同期行右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以及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左肾肿瘤切除术。肉眼见肿瘤包膜完整,剖面灰黄质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由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伴有嗜酸性颗粒胞浆的癌细胞组成的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ytokeratin(-),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CD10(+)。诊断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术后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临床上罕见,成人患者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癌不同病理亚型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47例肾癌病例,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以正常肾皮质信号强度为标准,采用目测法比较总结各病例的MRI特点。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标准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肾透明细胞癌T1WI增强序列强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亚型,且具有明显的"快进快出"的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T1WI增强序列图像无明显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化学位移图像中反相位图像部分区域较同相位图像有所降低,而肾嫌色细胞癌无此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肿瘤均在DWI及ADC图像上呈略高信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增强序列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的重要参数。而通过化学位移成像能较好地鉴别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肾集合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54(42~65)岁。主要症状为腰腹痛、血尿及腹部包块和低热。4例患者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1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术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3例,肾门脂肪转移2例;肿瘤位于肾髓质,侵袭性生长,以腺管或乳头状结构为主,特征性靴钉样细胞衬覆于管腔内面,伴有间质纤维反应,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异型增生。AJCC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和Ⅳ期各2例。术后干扰素免疫治疗2例。随访5~18个月,5例患者平均生存10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仍是改善集合管癌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情况。其中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8-8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倾向良性的肿瘤,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76岁,平均52岁。结果 3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xMo 1例,pT1bNoMo3例。病理分级:G1 3例,G2 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阳性,Vimentin(波型蛋白)阴性,Hale胶体铁阳性。随访4个月至8年,平均4年。4例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帮助,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临床诊治方法,加深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0年我们收治的5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患者4男1女,年龄39~77岁,平均50.8岁。结果术前均诊断为肾癌。2例行“肾癌根治术”。3例行肾部分切或肿瘤剜除术。送检标本均证实为RO。术后恢复顺利,随访中位数15个月(9~48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RO是一种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特征难以与肾细胞癌区分达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肾细胞癌数据库三年临床资料COX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同济医院肾细胞癌数据库三年临床数据的研究,探讨肾细胞癌的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Kap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概率及应用COX模型对肾细胞癌数据库中回访数据齐全的145例性别、年龄、是否偶发、临床分期、病理分类、病理分级、手术方式、有无免疫治疗等因素作为分析因子,计算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45例肾细胞癌患者存活满1年、3年分别为126例、105例,生存概率分别为86.3%、72.4%。COX回归模型提示影响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是否行肾癌根治手术、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建立肾细胞癌术后生存预测方程:h(t,x)-ho(t)exp(O.850Xs+0.997X。+1.497X9—1.974X10)。结论肾细胞癌的预后与是否行肾癌根治手术、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40例CCPR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我院同时期40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和1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患者的预后情况。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1~84岁;38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肿瘤;3例呈多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最大径3.0~95.0 mm,平均(27.6±18.1)mm。病理分级均为Fuhrman 1~2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7、CA-IX阳性。患者术后随访5~1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例骨转移后死亡,2例同侧复发,1例罹患原发食管癌。CCPRCC患者生存预后明显好于CCRCC(P<0.001)和PRCC(P=0.005)患者,而CCRCC与PRCC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结论 CCPRCC恶性程度低,确诊依靠特征性的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特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