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0~2010年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综述 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输入北京区县,以每十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人口增长率较快的地区在这三十年来从中心向外逐渐扩散,且增长率也逐渐增大;而三十年来二环以内人口密度持续降低.如果把研究的时间划分缩小到十年这个尺度来看,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4,28(3):13-29
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而言,19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愈演愈烈,出现许多新的形式,都市区居住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郊区化发展幅度不断加大;商业郊区化趋势初见端倪;近年来私家车的发展及其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学者们最初的预料;第二住宅引起一定程度的季节性郊区化发展;郊区化进程中城市贫富分化明显,并在空间上有所体现。针对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提出若干调控的建议和对策。最后,尝试构建1990年代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这是一项涉及中国城市的基础研究。 城市人口规模是国内外城市研究使用最多的统计指标。迄今为止,国内的统计出版物和所有的城市研究仍以城市市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和市区户籍总人口作为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都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实际规模。本文分析五普资料,建议以“市人口”来定义城市人口规模;评价了它的利弊;首次整理提供了2000年全国前100位城市的人口规模。试图通过这些基础工作重构我国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这是一项涉及中国城市的基础研究。本文整理提供2000年五普口径666个城市的“市人口”数据,并以新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了一些城市规模分布的初步分析,试图通过这些基础工作重构我国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5.
外来人口对北京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外来人口的规模、分布、就业、文化素质等方面对城市总体人口特征的影响出发,提出对外来人口合理引导和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的全球化发展为背景,等距选取1992、1995、1998三个断面年,采用栅格模型(Grids System),对1990年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全部及第二、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北京市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两大动态特征:集聚-扩散-集聚的交互过程和向中心和向外围的双向同步推进.北京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在1990年代表现出全球化以及由工业化向非工业化转变的同步进程,在空间上外资工业项目促进了在城市边缘区城市空间的定向突破,同时第三产业外资项目加速了其中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317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的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从历史进程演化视角分析了我国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的时空格局,以及市级人口的空间分布范围、市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形态、市级人口空间分布方向和市级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重心迁移轨迹,并通过全局自相关、空间热点和时空规律分析,基于现实时空格局研究我国市级人口的时空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引导策略,以期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完善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治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高向东  江取珍 《城市规划》2002,26(1):66-69,89
对上海中心城区市民大搬迁的数量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市民大搬迁的原因和利弊得失 ,提出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志强  李华 《城市规划》2005,29(9):14-21,63
以北京的全球化发展为背景,采用栅格模型(GridsSystem)对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在北京市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推导了外商投资量与空间区位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类型外商投资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揭示了产业类型因素对投资空间选址的影响,由此提出了第二产业领域基于生产条件、第三产业领域基于服务对象进行空间引资政策设计的“分业导向”概念。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反映了基于扩展模型的“大都市全球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健 《城市规划》2002,26(5):57-62
对 198 0年代以来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 :一方面 ,市区暂住人口数量较高的街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向四周外延扩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 ,市区暂住人口的分布又经历了一个在城市内部圈层之间 (尤其是中心区与中心区以外的市区 )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杭州市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过程中 ,有必要参考市区暂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模式 ,增强城市内部各种基础设施规划的合理性。另外 ,暂住人口比重的空间差异及违法犯罪的空间差异特征 ,对城市社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城市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与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闵希莹  杨保军 《城市规划》2003,27(9):17-21,26
在理清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概念的基础上 ,回顾了北京空间布局的历史 ,检验了城市发展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偏差 ,分析了绿化隔离带与城市布局的紧密关系 ,借鉴国外城市经验 ,提出北京未来布局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颖  陈锐  杨鑫 《城市规划》2015,(11):16-22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人居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载体。城镇化是人居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国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城乡人居建设面临复杂的资源环境局面。针对人居建设综合协同的特点,人居科学提出融贯综合的技术路线,发展了组织科学共同体、形成整体合力的人居研究科学方法,以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统筹解决有限资源和人居建设之间的矛盾。北京2049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北京城市发展前景的多学科研究。北京2049运用了人居科学方法,探讨了2049年北京区域空间秩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