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胆系异常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0-01~2018-01于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胆系异常的病例56例,对其预后进行评估,超声提示结局良好者随访至产后1~6个月。结果 31例胎儿型胆囊结石;18例胆总管囊肿;3例孤立性胆囊不显示,其中1例羊水穿刺提示为胆囊囊性纤维化;1例先天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胆囊不显示;1例胆囊长大;1例内脏反位(右位心),产后持续性黄疸,发现胆道闭锁;1例腹腔巨大囊性占位,产后提示为胆总管囊肿。结论胆系筛查目前尚未纳入超声产前筛查范畴,超声及早诊断胆系异常可评估预后,指导临床,降低引产率,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正>结石性小肠梗阻是机械性肠梗阻的少见病因,约占1%~4%[1],其中结石多来源于胃石和胆系结石[2]。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持续或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壁与胃肠粘连,最终形成胆囊内瘘,胆结石可通过瘘道或经Oddis括约肌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3-4]。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结石进入消化道的最常见途径[5-8],而胆囊-胃瘘、胆囊-空肠瘘、胆囊-结肠瘘及肝内胆管-十二指肠瘘、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3.
胰管反流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GP)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死亡率达10 %~ 15 % [1] 。其发作可能与胰管反流有关。为此 ,我们研究AGP与胰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以证实胰管反流是诱发AGP的可能因素。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间 16 3例胆囊结石病患者 ,曾行胆道手术 (包括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引流 )。其中男 48例 ,女 115例 ,年龄为 2 5~ 74岁 (平均 5 6岁 )。二、方法有AGP(B超或CT证实 )病史者 14例 ,无AGP病史的149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中经胆囊管或T管作胆总管造影。造影剂为 30 %胆影葡胺 ,当胆总管注入 10m…  相似文献   

4.
过去几年发现常规术中胆管造影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作者决定行选择性术中胆管造影以观察其效果。选择性术中胆管造影的指征是:1.超声波或X线摄片提示胆总管结石;2.阻塞住黄疸;3.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2cm;4.过去有胆管炎;5.手术前胰腺炎。材料与方法:在1977~1984年间505例胆囊手术患者中,有343例行胆囊切除但术中未做胆管造影。110例在行胆囊切除术时,根据上述指征行胆管造影。52例年老和危重患者,因嵌顿结石、胆道内泥沙和胆管明显扩张而行胆囊切除和胆肠旁路手术,未行胆管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胆舒胶囊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均经MRCP检查排除胆总管结石及管肿瘤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90例,分为观察组(148例)与对照组(142例),所选患者均予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周服用胆舒胶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3天开始服用胆舒胶囊2周;2组服用方法均为3次/d,每次2粒,饭后服用。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2周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3.5%,对照组为26.7%,观察组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给予胆舒胶囊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作者等在1962~1979年间因胆管和胰腺疾病而施行手术治疗的约1600病例中,153例应用了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或括约肌成形术。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手术适应症:(1)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共91例。应用于①未能切除的胆管和胰腺癌所引起的胆道梗阻:②胆管狭窄;③胆瘘;④复发性胆管结石;⑤Oddi氐括约肌狭窄;⑥胆总管囊肿。(2)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共25例使用Roux-en-Y法,皆因良性或恶性疾病引起的胆道梗阻。(3)括约肌成形术共37例,应用于:  相似文献   

7.
<正>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2]。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3]。本文报道1例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且较粗大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先天性囊肿并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文献报道多见[1],而单纯性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少有报道.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1年2月至2007年1月共1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 ,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后残石率高达47.8% ,再手术率高达 2 3% [1] 。在治疗上困难较大。1 988年 1 0月~ 2 0 0 0年 1 0月 ,我院采用肝切除及纤维胆道镜 (下称纤胆镜 )技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1 95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5例 ,女 1 1 0例 ;年龄 2 1~83岁 ,平均 47.8岁。 1 9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 ,合并胆囊结石 9例 ,胆总管结石 80例 ,胆囊、胆总管结石 1 5例 ,胆管腺癌 8例 ,肝硬化 2 3例。 1 95例术前均作 B超检查 ,CT检查 46例 ;术中胆道造影 33例 ,纤胆镜检查、取石 1 95例 ;术后有 T型…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间断性发热5个月"入院。既往:患者6个月大时因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于当地医院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查体:右上腹部压痛,肝区叩击痛。肝功能:ALP 164 U/L,GGT 160 U/L,白蛋白30.6 g/L;CA 199247.70 U/ml。肝胆胰脾多排CT平扫影像诊断:(1)肝左叶外侧段萎缩;(2)肝内胆管多发结石;(3)肝左叶低密度影,建议CT增强检查;(4)肝内胆管略扩张积气;肝门区胆管改变及胆囊区条样气体影(图1)。患者持续高热达39.5℃,结合临床资料拟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患者CA199高表达,不除外胆管癌可能。急诊联系超声介入科给予肝内胆管穿刺,引流出脓性胆汁约120 ml,同时行血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胆汁培养:草绿色链球菌,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抗炎好转后行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肝胆外科住院的胆管狭窄患者110例,按随机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术中取尽胆管结石,酌情切除肝叶、肝段,修正胆管狭窄后行胆肠Roux-en-Y吻合;观察组取尽结石同上,探查胆道,行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或改行胆肠内引流,置入T形管引流。结果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胆管狭窄再发率、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溃疡、反流性胆管炎、胆道感染、胆总管下端盲袢综合征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管狭窄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胆囊瓣进行修复,能降低结石复发率、胆管再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达到畅通引流的目的,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兵  王东  杨冬林 《山东医药》2010,50(20):94-95
目的总结胆囊管结石的诊断及腹腔镜手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3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胆囊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术后住院30 d,其余患者术后住院3-6 d,未发生胆管损伤、出血、严重胆漏、胆总管结石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术中仔细探查胆囊管可防止胆囊管结石的遗漏,谨慎解剖Calot三角可防止胆管损伤、出血、胆漏,慎重处理胆囊管结石可避免胆囊管结石掉入胆总管。  相似文献   

13.
有证据认为结石移动暂时阻塞胆总管末端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作,进一步发现后者多见于不规则性结石以及胆囊管口径较大的病例,这是由于结石较易移动的缘故。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壶腹部者超过90%,但真正形成共同开口者仅约10%,在这部分患者造影时可见造影剂从胆管返流入胰管。有些报道指出在有急性胰腺炎发作的患者,上述返流现象更为多见。为此,作者拟通过胆道X线造影研究胆石的移动和胆汁返流与急性胰腺炎发作的关系,试图寻找一些依据来识别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1岁,因“持续性上腹痛12 h”收入我院外科。既往卵巢囊肿切除术史7年。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2℃,血压128/87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腹软,上腹压痛,拒按,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墨菲征(-),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3次/min。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7.5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0.9%、血红蛋白 126 g/L、谷丙转氨酶 59.2 U/L、谷草转氨酶 40.7 U/L、血淀粉酶1 051.0 U/L、总胆红素22.00 μmol/L、直接胆红素 4.32 μmol/L、间接胆红素17.7 μmol/L。CT腹部平扫: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略扩张。MRCP(图1A):考虑胆总管下段、胆囊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炎可能;胆囊管低位、远端与胰管汇合于十二指肠壶腹部,考虑变异可能,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依据患者持续性腹痛、淀粉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影像学提示胆总管结石的特点初步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给予禁食禁水、补液、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腹痛症状明显好转,动态观察淀粉酶逐渐下降。入院后第6天行诊断加治疗性ERCP(图1B~1D):乳头呈绒毛状,导丝引导下弓刀插管成功,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大致正常,未见充盈缺损影,胆囊管汇合于中段,胆囊有显影;再次胰管造影显示胰管扩张不显著,自该开口再次插管显示另一“胆总管”,该胆总管中段可见多发充盈缺损影,最大约0.3 cm×0.5 cm,顶端与一条额外“肝管”连接向上延伸至右肝,应用球囊封堵结石胆总管近肝门处,继续注入造影剂,胆囊连接胆总管内造影剂逐渐增多,证明双胆总管间存在交通;行乳头中切开,应用取石网篮、取石球囊反复拖取结石,复查胆管造影未见充盈缺损影,于该胆总管导丝引导下放置鼻胆管改制内引流支架一枚,前端置于右肝内,于胰管放置一枚SPSOF-5-5内引流支架,于胆囊连接胆总管放置一条鼻胆管。  相似文献   

15.
自1989年6月始,我院应用ESWL和辅助性溶(排)石治疗胆系结石100例,取得满意效果。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为22~68岁,平均46岁。均经B超证实。结石位于胆囊者60例,胆囊及胆总管5例,胆总管20例,肝管8例,肝内胆管7例。结石直径为0.8~4.5cm、长径>1.0cm(14例≥3.0  相似文献   

16.
<正>胆囊术后结扎夹移位(post-cholecystectomy clip migration, PCCM)是腹腔镜胆囊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可以导致医源性胆总管结石,多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进行处理[1-2]。ERCP术后并发症有胰腺炎、出血、穿孔和胆道感染等,除此外胆道出血和胆管支架移位也是ERCP相关并发症[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入院3 d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RP、ALP、GGT、DBil、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氧分压、尿胆原。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组;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筛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纯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组比较,性别、CRP、ALP、GGT、DBil、胆总管直径、氧分压、尿胆原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R)=4.24,P0.001]、CRP≥3 mg/dl(OR=2.39,P=0.030)、GGT≥224 U/L(OR=4.33,P0.001)、ALP≥198 U/L(OR=2.76,P=0.010)、DBil73μmol/L(OR=2.57,P=0.020)、胆总管直径≥13 mm(OR=8.21,P0.001)、氧分压80 mm Hg(OR=31.23,P0.001)、尿胆原≥2+(OR=2.28,P0.001)是胆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的危险预警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可早期发现危险因素,以便更好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胆石症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肝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之一[1]。20世纪80年代统计的尸检资料显示,我国胆石症的发病率约为7%,在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可达23%[1]。胆石症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为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2],尤其以胆总管结石常见。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或并发胆管炎、胆系梗阻或胆源性胰腺炎,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 2 0 0 2年 ,我们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 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1例 ;年龄 35~ 6 2岁。择期手术 1例 ,急诊手术 2例。其损伤均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中。其中胆总管横断 2例 ,胆总管损伤 1例。术中发现并处理 2例 ,术后 7天发现处理 1例。放管引流治愈 1例 ;2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 ,发生胆道狭窄 ,再次行胆肠吻合治愈。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因术者操作不熟练、缺乏经验所致。术者应熟悉胆囊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及常见变异。损伤大部分有解剖及病理基础 ,如 Colot三角、Moosman区存在胆管或血管…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或微创的胆胰疾病诊治方法〔1〕。ERCP结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及鼻胆管引流术 (ENBD)特别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胆胰疾病患者 ,而目前有关老年患者方面的报道尚不多见。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2 0 0 0年 8月对 82例胰胆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行ERCP ,并作EST、ENBD等治疗 ,其中男 49例 ,女 3 3例 ,年龄 60~ 85岁 ,平均 72岁。病程最短 1w ,最长 10余年。82例中有胆总管结石 3 3例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 13例 ,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 2 4例 ,胆总管扩张 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