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Aβ25-35诱导海马细胞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取新生3d内大鼠海马细胞行体外培养7d,分别在加入Aβ25-35前后加入NGF和等体积培养液,采用MTT和β-tublin、ChAT免疫组化检测。结果β-tublin免疫组化证实所培养的为特异性结构完整的海马神经元。MTT及免疫组化显示Aβ25-35导致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及ChAT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NGF能有效地阻止和轻度地修复Aβ25-35诱导的海马细胞损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拟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改变及其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给予10%水合氯醛(4ml)腹腔注射麻醉,假手术组大鼠每侧海马注射5μl生理盐水;造模大鼠(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侧海马注射5μl的Aβ25-35制备拟AD大鼠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治疗处理;HBO治疗组大鼠造模2周后,常规HBO治疗,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2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改变,TUNE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改变,同时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mRNA、蛋白表达的改变。 结果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和第6天HBO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显著缩短[(33.4±4.5)s比(48.1±2.7)s,(20.8±1.7)s比(40.5±1.9)s,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HBO治疗组大鼠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及穿过原平台的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35.8±5.6)%比(21.1±3.8)%,(4.8±1.1)次比(3.1±1.2)次,P<0.05]。TUNEL染色中,模型组海马神经元中胞核呈现棕色凋亡形态的较多,而HBO治疗组则见少数凋亡的海马神经元。海马组织凋亡基因检测中,HBO治疗组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则相应地降低。 结论HBO可能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而改善AD大鼠模型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Aβ25-35诱导海马细胞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 取新生3d内大鼠海马细胞行体外培养7d,分别在加入Aβ25-35前后加入NGF和等体积培养液,采用MTT和β-tublin、ChAT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β-tublin免疫组化证实所培养的为特异性结构完整的海马神经元。MTT及免疫组化显示Aβ25-35导致细胞活力显降低及ChAT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NGF能有效地阻止和轻度地修复Aβ25-35诱导的海马细胞损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I)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胆管癌及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TGF-β1和TNFR-I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胆管癌细胞胞浆,偶见胞膜、胞核着色,胆管癌39例(78%)有表达(+~++++);癌旁正常胆管组织13例(26%)有表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TNFR-I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及胞膜,胆管癌38例(76%)有表达(+~++++);癌旁正常胆管组织14例(28%)有表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检测组织中TGF-β1和TNFR-I对于诊断胆管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淀粉样β蛋白杏仁核注射诱导的痴呆模型大鼠脑内淀粉样肽前体mRNA表达,淀粉样β蛋白沉积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作用,并与多萘哌齐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4-0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5组,每组8只。①给药:各组动物于造模前1周开始给药,调心方组给予调心方(党参、茯苓、远志、桂枝、菖蒲等组成,7.45g/mL)24.8g/kg,多萘哌齐组应用多萘哌齐组5mg/kg;其余各组用1mL双蒸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3周。②造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大鼠通过单侧杏仁核注射淀粉样β蛋白25~35(5.0nmol)造成痴呆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切开皮肤后立即缝合。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给药完毕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淀粉样肽前体KPI和MPImRNA的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淀粉样β蛋白1~40的阳性表达:模型组可见皮质、海马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其吸光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多萘哌齐组虽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皮质内胶质阳性细胞广泛增多,吸光度值亦高(P<0.01);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多萘哌齐组作用不明显。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调心方组KPI(1269bp),MPI(297bp)条带表达均明显减弱,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淀粉样肽前体751/770mRNA的表达。结论:淀粉样β蛋白沉积能激活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进一步促使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和淀粉样β蛋白的沉积,启动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诱导老年斑的形成。而调心方可显著减少模型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减轻淀粉样β蛋白的大量沉积,其效果优于多萘哌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淀粉样β蛋白杏仁核注射诱导的痴呆模型大鼠脑内淀粉样肽前体mRNA表达,淀粉样β蛋白沉积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作用,并与多萘哌齐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4—0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5组,每组8只。①给药:各组动物于造模前1周开始给药,调心方组给予调心方(党参、茯苓、远志、桂枝、菖蒲等组成,7.45g/mL)24.8g/kg,多萘哌齐组应用多萘哌齐组5mg/kg;其余各组用1mL双蒸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3周。②造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大鼠通过单侧杏仁核注射淀粉样β蛋白25~35(5.0nmol)造成痴呆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切开皮肤后立即缝合。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给药完毕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淀粉样肽前体KPI和MPI mRNA的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淀粉样β蛋白1~40的阳性表达:模型组可见皮质、海马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其吸光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多萘哌齐组虽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皮质内胶质阳性细胞广泛增多,吸光度值亦高(P〈0.01);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多萘哌齐组作用不明显。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调心方组KPI(1269bp),MPI(297bp)条带表达均明显减弱,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淀粉样肽前体751/770mRNA的表达。结论:淀粉样β蛋白沉积能激活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进一步促使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和淀粉样β蛋白的沉积,启动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诱导老年斑的形成。而调心方可显著减少模型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减轻淀粉样β蛋白的大量沉积,其效果优于多萘哌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入神经毒性较强的淀粉样B蛋白25~35多肽片断诱导神经元表达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妊娠18d昆明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分离胚脑皮质,制成单细胞悬液,在有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神经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后,第4天实验组加入4μL淀粉样B蛋白25~35(2g/L)继续培养,对照组加入4μL生理盐水,在第7天行免疫荧光检测,并分析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加入淀粉样B蛋白25~35继续培养3d后,神经元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内分别出现蓝色颗粒(FITC荧光紊标记二抗)和红色颗粒(Cy3荧光紊标记二抗),即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细胞周期相关蛋白B1在神经元内呈阳性表达。对照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在神经元内呈阴性表达。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淀粉样B蛋白25~35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在神经元内异常表达,提示淀粉样B蛋白的毒性机制中有细胞周期机制或部分机制的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入神经毒性较强的淀粉样β蛋白25~35多肽片断诱导神经元表达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妊娠18d昆明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分离胚脑皮质,制成单细胞悬液,在有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神经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后,第4天实验组加入4μL淀粉样β蛋白25~35(2g/L)继续培养,对照组加入4μL生理盐水,在第7天行免疫荧光检测,并分析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加入淀粉样β蛋白25~35继续培养3d后,神经元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内分别出现蓝色颗粒(FITC荧光素标记二抗)和红色颗粒(Cy3荧光素标记二抗),即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细胞周期相关蛋白B1在神经元内呈阳性表达。对照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在神经元内呈阴性表达。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淀粉样β蛋白25~35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A和B1在神经元内异常表达,提示淀粉样β蛋白的毒性机制中有细胞周期机制或部分机制的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老年性痴呆(Alzheimerdsease,AD)患者治疗前后β-淀粉样蛋白(β-A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而比较不同药物疗效。方法用放免法测定45例按用药不同分组的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β-AP和TNF-α含量。结果AD组血清β-AP和TNF-α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疗后两者含量均低于治疗前;脑活素对AD疗效高于脑复康。结论测定β-AP和TNF-α含量变化,对AD患者病情预测和疗效评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泸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普通级两三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和戒断3h组(后两组合称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动物戒断反应。具体方法为每天两次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首日10mg/kg,隔日每次增加10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mg/kg。吗啡依赖组末次注射后6h麻醉下灌注固定。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吗啡6h后,以盐酸纳洛酮5mg/kg皮下注射激发戒断症状,1h和3h后,同吗啡依赖组处理实验动物。对照组大鼠按照同期平行对照的原则,以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在正常及实验状态下的活动状况。同时取大鼠海马CA1区分别作苏木精一伊红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测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吸光度。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未出现大鼠异常死亡,吗啡注射的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改变: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结构松散、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等改变。②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轻度阳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各组阳性细胞主要是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各组阳性细胞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17.50&;#177;2.88),P〈0.01];[(38.83&;#177;4.62),(17.50&;#177;2.88),P〈0.01];[(58.17&;#177;6.62),(17.50&;#177;2.88),P〈0.01]。而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38.83&;#177;4.62),P〉0.05]。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增加,各组阳性细胞吸光度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108&;#177;0.0010),P〈0.01];[(0.3999&;#177;0.0120),(0.3108&;#177;0.0010),P〈0.01];[(0.3855&;#177;0.0066),(0.3108&;#177;0.0010),P〈0.01],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855&;#177;0.0066),P〉0.05]。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与戒断3h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0.3999&;#177;0.0120),(0.3855&;#177;0.0066),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中的脑损伤初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老年斑的核心成分,其毒性片段淀粉样β蛋白25-35近年广泛用于实验研究中.已往研究表明自制中药复智散可促进培养神经细胞存活,可能具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用.目的研究复智散对抗淀粉样β蛋白25-35对培养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发挥这一作用的可能途径.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大学医院的脑老化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完成.人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淀粉样β蛋白25-35片段.中药复智散文火煎制,留取上清冷冻抽干配成浓度为0.5 g/mL的贮存液备用.抗体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2基因产物中的Bcl-2、细胞色素C由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研究实验室制备.方法用不同剂量的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或与复智散共同孵育SH-SY5Y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测定在不同孵育条件下培养神经细胞的噻唑蓝代谢率.利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复智散单独孵育、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孵育及两者共同孵育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相比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的噻唑蓝代谢率.与神经细胞存活及死亡相关蛋白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Bcl-2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结果复智散单独孵育可使SH-SY5Y细胞存活率增加11.4%,与淀粉样β蛋白25-35共同孵育时培养神经细胞存活率较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孵育明显提高.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组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和Bcl-2表达减少,复智散组这两种蛋白质表达增加.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组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复智散孵育下该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复智散有促进培养神经细胞存活作用,在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条件下该种保护作用依旧存在.复智散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存活/死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发挥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性肽段Aβ25~35是否可以直接改变神经元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亚型的表达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2003在瑞典皇家医学院老年病研究所中心进行.采用配体结合实验以及Western Blot,RPA法,观察在Aβ25~35侵害早期,PC12细胞损伤机制.结果用nmol浓度Aβ25~35能明显降低PC12细胞nAchRs结合位点数量,引起α7等亚单位蛋白和mRNA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Aβ25~35(0.1~100 nmol/L)作用后,[3H]epibatidine结合力平均显著下降37.4%,Aβ25~35(10~100 nmol/L)共同孵育,[125I]α-BTX结合力平均降低为28.2%.α7亚单位随Aβ25~35(1~100 mol/L)呈剂量依赖性递减分别为23.4%,α3亚单位随Aβ25~35(0.1~1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递减分别为42.8%.α7亚单位mRNA水平随Aβ25~35(1~100 nmol/L)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分别为33.8%.对照组反转肽段Aβ35~25对PC12细胞nAchRs结合位点,α3,α7,β2亚单位的蛋白和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nmol浓度Aβ25~35与nAchRs的特异结合力较弱,但明显抑制细胞活性.结论在AD病程早期,Aβ可直接引起nAchRs退行性改变;细胞内在信号传导系统的失衡可能是引起nAchRs生物合成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穹隆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酪氨酸激酶A与淀粉样β蛋白前体β位点裂解酶共存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为穹隆-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穹隆海马伞切断参照Klein等的方法,动物麻醉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后,参照Paxinos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于前囟后2.2-2.5mm,中线外1.0mm处凿开颅骨,切开硬脑膜,自制双刃刀完全切断海马伞外侧缘。双侧卵巢切除参照Singh等的方法,麻醉动物后,打开腹腔,在肾脏下方的脂肪内取出卵巢,结扎并切除。对照组除不切断穹隆-海马伞和不切除卵巢外,其余步骤同穹隆-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组。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酪氨酸激酶A、淀粉样β蛋白前体β位点裂解酶阳性细胞表达及其共存表达的变化。 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穹隆-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组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酪氨酸激酶A绿色荧光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皮质区(11.85&;#177;8.11),(22.14&;#177;8.68),P〈0.05];[海马CA1区(11.28&;#177;3.04),(17.28&;#177;5.85),P〈0.05]。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β位点裂解酶红色荧光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皮质区(21.14&;#177;6.20),(5.57&;#177;3.10),P〈0.01];[海马CA1区(12.43&;#177;6.24),(3.42&;#177;2.76),P〈0.01]。海马CA1区呈现黄色荧光的舣标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5.71&;#177;3.64),(0.57&;#177;1.51),P〈0.01],大脑皮质区呈现黄色荧光的双标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71&;#177;3.14),(2.85&;#177;3.07)。P〉0.05]。 结论:穹隆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出现淀粉样β蛋白前体β位点裂解酶表达增多、酪氨酸激酶A表达减少,海码CA1区共存细胞表达增多现象,说明神经生长因子系统与淀粉样β蛋白前体系统可能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于2002/2004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研究所采用老年性痴呆症海马6例,男3例,女3例,年龄60~81岁,死亡耽搁时间小于8h。根据NINCDS-ADRDA标准,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原因的痴呆病,诊断为“很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症”。神经病理学诊断按照CERAD标准,海马和颞叶皮质都显示广泛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Braak分级Ⅵ级。老年性痴呆症转基因小鼠11只,11月龄,雄性和雌性分别为5只和6只。采用连续切片法结合改良Bielshowsky银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了6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和11只转基因小鼠的海马部位老年斑。结果显示:①两种染色方法均可清楚的显示各类老年斑。经典斑斑块呈圆形,边界较清晰,核心周围为一透明晕,外环含有淀粉样蛋白及粗细不等的嗜银纤维。弥散斑边界比经典斑模糊,整个斑块由淀粉样蛋白及纤细的网状嗜银结构组成。②经典斑不同切面呈不同形态,而弥散斑形态比较一致。③老年性痴呆症转基因小鼠,未发现经典斑而仅有少量弥散斑,但海马和颞叶皮质突触已明显丢失。免疫荧光染色法特异性最好,背景最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次之;银染法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稍差,染色背景最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泸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普通级两三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 h组和戒断3 h组(后两组合称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动物戒断反应.具体方法为每天两次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首日10 mg/kg,隔日每次增加10 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 mg/kg.吗啡依赖组末次注射后6 h麻醉下灌注固定.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吗啡6 h后,以盐酸纳洛酮5 mg/kg皮下注射激发戒断症状,1 h.和3 h后,同吗啡依赖组处理实验动物.对照组大鼠按照同期平行对照的原则,以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在正常及实验状态下的活动状况.同时取大鼠海马CA1区分别作苏木精-伊红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测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吸光度.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未出现大鼠异常死亡,吗啡注射的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改变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结构松散、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等改变.②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轻度阳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各组阳性细胞主要是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各组阳性细胞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3±3.54),(17.50±2.88),P<0.01];[(38.83±4.62),(17.50±2.88),P<0.01];[(58.17±6.62),(17.50±2.88),P<0.01].而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3±3.54),(38.83±4.62),P>0.05].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增加,各组阳性细胞吸光度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0.378 0±0.009 4),(0.310 8±0.001 0),P<0.01];[(0.399 9±0.012 0),(0.310 8±0.001 0),P<0.01];[(0.385 5±0.006 6),(0.3108±0.001 0),P<0.01],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8 0±0.009 4),(0.385 5±0.006 6),P>0.05].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 h组与戒断3 h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0.399 9±0.012 0),(0.385 5±0.006 6),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中的脑损伤初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老年斑的核心成分,其毒性片段淀粉样β蛋白25—35近年广泛用于实验研究中。已往研究表明自制中药复智散可促进培养神经细胞存活,可能具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用。目的:研究复智散对抗淀粉样β蛋白25-35对培养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发挥这一作用的可能途径。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大学医院的脑老化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完成。人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淀粉样β蛋白25—35片段。中药复智散文火煎制,留取上清冷冻抽干配成浓度为0.5g/mL的贮存液备用。抗体: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β淋巴细胞白血病-2基因产物中的Bcl—2、细胞色素C由宣武医院北京脑老化研究实验室制备。方法:用不同剂量的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或与复智散共同孵育SH—SY5Y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测定在不同孵育条件下培养神经细胞的噻唑蓝代谢率。利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复智散单独孵育、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孵育及两者共同孵育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相比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的噻唑蓝代谢率。与神经细胞存活及死亡相关蛋白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Bcl-2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结果:复智散单独孵育可使SH—SY5Y细胞存活率增加11.4%,与淀粉样β蛋白25—35共同孵育时培养神经细胞存活率较淀粉样β蛋白25—35单独孵育明显提高。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组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和Bcl-2表达减少,复智散组这两种蛋白质表达增加。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组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复智散孵育下该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复智散有促进培养神经细胞存活作用,在淀粉样β蛋白25-35损伤条件下该种保护作用依旧存在。复智散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存活/死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发挥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β2 5 35对痴呆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及中药“脑复聪”的干预作用。方法脑室内注射Aβ2 5 35造成痴呆模型小鼠。用Morris水迷宫测空间学习记忆功能 ;同位素配基测受体结合活性 ;BrdU标记的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发生。结果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降低 (P <0 0 5 ) ;海马NMDA受体结合活性显著升高而胆碱能M受体结合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0 1) ;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减少 (P <0 0 5 )。经“脑复聪”治疗后上述变化均得到改善 (P <0 0 5 ,P <0 0 0 1,P <0 0 5 )。结论Aβ2 5 35的神经毒机理包括对神经发生的抑制作用 ;提高神经发生率可能是中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组与神经元的存活凋亡有关的蛋白激酶,睡眠剥夺可以引起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大鼠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设计:完全随机分组的前瞻性研究。单位:郑州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神经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0-06/2002-10在郑州大学完成。选取成年健康SD大鼠24只。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每组8只。睡眠剥夺组从早晨8点始,连续剥夺睡眠72h。正常对照组则置饲养笼中饲养,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另取24只大鼠分组同上用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检测。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睡眠剥夺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②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表达的变化。结果: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大鼠CA1和CA3区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CA2区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CA4区偶见凋亡细胞。正常对照组和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海马组织切片中未见明显阳性细胞。②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性的变化: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低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1764.00±941.56,6139.67±2863.62,566.700±2763.41,t=3.2111,0.9863,P<0.05)。③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阳性表达:快眼动睡眠剥夺组明显高于快眼动睡眠剥夺对照组和对照组(87.5%,25%,75%,t=3.4121,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泸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普通级两三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和戒断3h组(后两组合称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动物戒断反应。具体方法为每天两次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首日10mg/kg,隔日每次增加10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mg/kg。吗啡依赖组末次注射后6h麻醉下灌注固定。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吗啡6h后,以盐酸纳洛酮5mg/kg皮下注射激发戒断症状,1h和3h后,同吗啡依赖组处理实验动物。对照组大鼠按照同期平行对照的原则,以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在正常及实验状态下的活动状况。同时取大鼠海马CA1区分别作苏木精-伊红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测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吸光度。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未出现大鼠异常死亡,吗啡注射的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改变: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结构松散、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等改变。②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轻度阳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各组阳性细胞主要是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各组阳性细胞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3±3.54),(17.50±2.88),P<0.01];[(38.83±4.62),(17.50±2.88),P<0.01];[(58.17±6.62),(17.50±2.88),P<0.01]。而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3±3.54),(38.83±4.62),P>0.05]。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增加,各组阳性细胞吸光度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0.3780±0.0094),(0.3108±0.0010),P<0.01];[(0.3999±0.0120),(0.3108±0.0010),P<0.01];[(0.3855±0.0066),(0.3108±0.0010),P<0.01],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80±0.0094),(0.3855±0.0066),P>0.05]。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与戒断3h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0.3999±0.0120),(0.3855±0.0066),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中的脑损伤初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