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4月108例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和/或螺旋CT心脏成像检查排除心房内血栓;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脑缺血或脑栓塞病史者或年龄>65岁的房颤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1个月,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结果 108例患者共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治疗116次(8例进行了第二次肺静脉电隔离术),隔离肺静脉348根。108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结论房颤患者在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手术前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和/或螺旋CT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并在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手术相关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黄艳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83-3884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长期应用法华林治疗,患者出现皮下出血者4例,黑便症状者6例,牙龈出血者2例,经过对症处理,康复效果显著。结论华法林抗凝作用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不良反应少,效果良好,临床治疗房颤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12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包括伴单纯房颤68例,房颤伴左房血栓36例,近期内有脑或其它部位栓塞病史者8例人溶栓结法令口服2周、4周、6周、期间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然后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手术成功率98%,术中及术后11例发生脑或其它部位栓塞,轻度出血合并症为2.8%。结果显示,华法令在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心血栓近期内有栓塞史病人的抗凝治疗中疗效确切,出血合并症少,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61例适宜于二尖瓣球囊扩张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及1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进行华法令(3mg/d)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所有房颤及左心房血栓均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和随访。随访期间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凝血酶原时间n结果对61例合并房颤而未发现左房血栓者华法令抗凝3个月后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无一例栓塞事件发生。合并左心房血栓者行华法令抗凝6个月opg%血栓消失。结论对合并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常规华法令抗凝3个月后再行二尖瓣球囊扩张可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对合并在房血栓患者抗凝时间以血栓消失为标准,华法令(3mg/d)抗凝安全可靠,以6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3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类型: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持续性/长时间持续性心房颤动4例。结果本组共行40次消融术,30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能量25 W。30例房颤患者消融术全部成功。仅环形隔离右上下肺静脉者1例,同时环形隔离左、右上下肺静脉者12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心肌穿孔、血气胸、心脏停搏和食管穿孔等并发症。3例房颤患者术中发生迷走反射,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其中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中转为窦性心律16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停用胺碘酮或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微创、时间短、手术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防止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 方法 将房颤患者238例根据当时治疗情况分为两治疗组.观察两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华法林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率低,阿司匹林发生血栓栓塞率高. 结论 验证了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方法]非瓣膜性房颤接受华法林治疗25例,对照组非瓣膜性房颤接受阿斯匹林治疗30例,服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临床是否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血栓栓塞事件或全身任一部位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对比中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高于阿斯匹林治疗组,两者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华法林,如果密切监测,长期抗凝治疗也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王勤  倪训业 《河北医学》2011,(10):1306-1308
目的:评价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预防脑血栓和周围血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本研究抗凝标准的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176例,其中风湿性房颠86例,非风湿性房颤90例.按照国际标准化比率给华法林口服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的年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风湿性房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影响左房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收集205例风湿-陛心脏病患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对照组,分析左房血栓形成与年龄、左房大小、房颤、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左房较大,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增高,二尖瓣狭窄程度重,返流量明显小,均有统计学显性差异。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检出大部分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的形成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及返流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肺静脉异常、左心房血栓及冠状动脉的情况。结果房颤组有23例肺静脉变异(38.3%),对照组有17例发生变异(34.0%)。房颤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病变部位方面肺静脉的变异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的左、右上肺静脉口长径、短径,左、右下肺静脉口长径、短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排CT对左心房血栓的诊断率与超声心动图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心房纤颤患者发现有42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管腔呈轻-重度狭窄。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较好地诊断房颤患者肺静脉异常的情况,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MSCT)在左房血栓检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37例心房颤动患者,2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及经食管超声检查,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对16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MSCT检测出7例左房血栓,其中4例TEE确认为左房血栓,另外3例TEE确认为假阳性。MSCT诊断左房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4%、70.0%、100.0%。结论 MSCT对检测左房血栓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左心房血栓筛选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术中麻醉管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内膈下型,6例肝下型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该类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分别为(473.6±98.6)min、(5028.6±849.8)mL,平均自体输血(1201.3±375.4)mL。术中下腔静脉完全阻断(14.8±9.8)min,与阻断前即刻比较,阻断后5min中心静脉压、收缩压分别下降58.4%±12.3%、33.6%±5.6%,心率升高24.8%±13.7%;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开放后即刻动脉血PH、BE值分别为7.13±0.05和-6.5±0.3。术中特殊事件:下腔静脉阻断后期,1例患者发生室颤。下腔静脉开放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明显下移,另1例患者SPO2从100%骤降为0,后经尸检证实为肺动脉栓塞(癌栓)。结论术前明确肿瘤及癌栓大小,充分了解术式,术中采用自体输血,保护心、肾功能,预防和及时发现重要器官的栓塞尤其是肺栓塞,是麻醉医师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莫党生  何德沛  轩若亮 《重庆医学》2007,36(7):593-594,596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的易患因素和诊断、治疗中的若干问题.方法回顾总结1995年3月~2005年10月期间23例PE诊治过程与原发和伴发病症相关情况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23例PE患者中伴有下肢静脉血栓和心房纤颤的发生率分别是30.4%和21.7%.螺旋CT诊断有8例被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证实;13例PE静脉溶栓治疗,存活9例,死亡4例;手术治疗8例死亡3例.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和心房纤颤为PE的高易患因素;螺旋CT对PE有较高诊断价值;外科治疗PE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纤溶酶对其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26例,常规药物联合纤溶酶治疗组(B组)24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纤雏蛋白原含量,并以23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纤溶酶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B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其血栓形成有一定影响,纤溶酶能有效降低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p(a) ]在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对 6 2例慢性房颤患者实施经食道超声检查 (TEE)或二尖瓣置换术探查左心房血栓 ,同时检测血Lp(a)、D 二聚体 (D Dimer)和纤溶酶原活性 (PIg)等凝血指标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1)高Lp(a)水平患者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 5 6 %明显高于低Lp(a)水平者血栓检出率 13 % (P =0 .0 0 13)。 (2 ) 45例慢性房颤患者经TEE检查发现左心房自发显影 (SEC)≥ 2级者 2 8例。其中 ,高Lp(a)水平者 5例 ,血栓发生率占 10 0 % ;低Lp(a)水平者 2 3例 ,发生血栓者 4例 ,血栓发生率占 17% (P =0 .0 0 135 )。 (3)血栓组D Dimer、Lp(a)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高Lp(a)水平组D Dimer水平明显高于低Lp(a)水平组。结论 :高Lp(a)水平与左心房血栓形成高度相关 ,是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对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拟行射频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总结分析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检出情况。结果 26例房颤患者TTE发现左房自发性显影2例,占7.7%(2/26),未检出左心耳血栓;TEE发现左心耳自发性显影10例,占38.5%(10/26),左心耳血栓6例,占23.1%(6/26)。超声图像显示:左心耳扩大;左心耳出现异常团块回声,在心耳壁的附着面较宽大,彩色多普勒二尖瓣上少量、中量或大量反流;左房或左心耳可探及漩涡状或云雾状征象为SEC。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明显提高了左房自发性显影和左心耳血栓的检出率,减少了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栓子(MES)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MES监测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8例MES监测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差异。结果微栓子阳性与心房颤动、高血脂、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显著相关(P0.05);改良TOAST分型显示,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比例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脑梗死患者。结论房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异常的血流及血液成分是微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易发生或易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施行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同期行退行性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岁。退行性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42例,冠心病合并退行性瓣膜病2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58例,其中双瓣膜置换5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1例,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合并单瓣膜成形术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5例,双支16例,多支32例。结果:本组早期病死3例(4.8%),共出现并发症8例(12.7%);患者中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2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1例,脑栓塞2例均治愈。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退行性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施行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