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砷抑制黄铜脱锌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浸泡法、电化学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砷对 H62和 H68黄铜脱锌的抑制作用。合金元素砷对两种黄铜有抑制作用.脱锌深厦 D 与含砷量 C 有如下经验关系:D=D/(I BC~n)。电镀砷抑制效果不如合金砷,溶液中砷离子对脱锌无影响。XPS 确定含砷黄铜腐蚀产物膜组成为 CuCl。合金砷的作用可能是改变阴伋反应过电位,有利于黄铜表面生成 CuCl 保护膜。  相似文献   

2.
黄铜脱锌腐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勇  朱应禄 《腐蚀与防护》2006,27(5):222-225,262
综述了黄铜脱锌腐蚀的优先溶解和溶解-再沉积机制、双空位机制和渗流模型,介绍了抑制黄铜脱锌腐蚀的方法以及微量砷、硼元素对抑制黄铜脱锌腐蚀的作用。重点叙述了微量稀土元素在抑制黄铜脱锌腐蚀中的作用机理和其具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硼抑制铝黄铜脱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CP,XRD,EMPA,PAT等方法研究了加硼对铝黄铜锐锌行为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在铝黄铜中引入微量硼,能提高合金抵抗这类选择性腐蚀的能力,硼能填充铝黄铜中的双空位,减缓锌的溶解速率,硼与砷的协同作用,可以几乎完全抑制脱锌腐蚀。文中指出了铝黄铜中硼的最佳含量。  相似文献   

4.
实海暴露黄铜脱锌腐蚀行为及抑制脱锌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金相-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讨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黄铅实海暴露脱锌腐蚀特征及抑制机理。通过对长期实海暴露试样的腐蚀产物和合金基体进行成分分析及形貌观察,研究表明加As的H68A黄铜晶界优先发生脱锌腐蚀,而加Sn后,由于-了晶界, 大大提高了单相α黄铜(HSn70-1A)的耐蚀性能.而对双相HSn70-1A黄铜,添加Sn,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脱锌,但并不足以阻止腐蚀沿β相之间的α相晶界的连通.  相似文献   

5.
黄铜基体上化学镀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黄铜基体上化学镀镍提高零件表面硬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使用恰当活泼金属与黄铜接触诱发化学镀镍反应,可以在NiSO4-H2PO2^-体系中实现黄铜表面的化学镀镍过程。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黄铜表面化学镀镍的镀液配方,探讨了pH值、温度等参数对镀速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对镀层硬度的影响。镀后通过300-500℃热处理使零件的表面硬度达到900-950HV,镀层表面变为柔和光亮的棕黄色。  相似文献   

6.
用测试~(64)Cu和~(65)Zn同位素γ射线的放射性示踪技术研究了在慢应变速率动态拉伸条件下70/30黄铜在室温1M NaNO_2溶液中,-0.1V(SCE)下的应力腐蚀开裂(SCC)和脱锌行为。结果说明,包含铜在内的局部阳极溶解是该体系SCC的根本原因,而大量的脱锌则加剧了开裂敏感性。在应力达到最高拉伸应力(σ_(UTS))之前的裂纹稳态扩展阶段,脱锌系数最大,此阶段之后由于铜的溶解比例增大,脱锌系数相对较低。在稳态扩展阶段,裂纹尖端导致最大脱锌系数的应变速率估计约为初始应变速率的4倍左右。按择优溶解的体扩散模型算得SCC过程中锌的扩散系数可达10~(-11)cm~2/s数量级以上。文中还讨论了黄铜在亚硝酸盐溶液中SCC过程的脱锌机理。  相似文献   

7.
黄铜脱锌体扩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化学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砷对H_(62)与H_(68)黄铜脱锌效应研究。脱锌深度(D)与含砷量(C)服从下列关系式:D=D_0/ (1_B·C~n)。用正电子湮没技术测得了τ_2值且与双空位(τ_(2))值相符。脱锌后τ_2的相对强度变化量△I_2与平均寿命变化量△τ_m包含着脱锌深度D的信息。这就为锌在优先溶解过程中双空位体扩散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氢促进黄铜应力腐蚀及升高脱锌层应力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铜在氨水中腐蚀或应力腐蚀时表面形成脱锌层,它会产生一个会加拉应力,用挠度法和和流和差值法测量了不同氢浓度试样的脱锌层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也研究了不同氢浓度试样在氨水中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慢应变速率拉伸表明,黄铜不显示氢脆,但在氨水中显示极高的应力腐蚀敏感性(ISCC),它随试样中氢浓度(C0)升高而升高,脱锌层拉应力σp也随试样中氢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实验表明,应力腐蚀敏感性随氢浓度的变化和脱锌层拉应力随氢浓度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孙中子  孙瑞峰 《表面技术》1992,21(5):212-215
研究了黄铜化学镀镍磷合金的工艺。对镀层的成分、结构、结合力和耐腐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表明:采用酸性镀液施镀,可得到结合力强,磷含量大于12%,非晶态结构的Ni-P合金镀层;并具有优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0.
无铅高锌硅黄铜脱锌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硅黄铜脱锌腐蚀层厚度,观察脱锌层形貌以及能谱分析,发现一定量的RE、B、Zr均能提高硅黄铜的耐脱锌腐蚀能力,添加0.004%B硅黄铜的抗脱锌腐蚀能力最好;B促进了SiO2氧化膜以及分布在晶界处的Cu3P化合物的生成,从而提高了耐脱锌腐蚀能力;β+γ两相黄铜脱锌腐蚀优先从β相和γ相相界开始,继而腐蚀β相,再到γ相,故γ相耐脱锌效果较β相好.  相似文献   

11.
新型黄铜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含铬黄铜和铝青铜ZCuAl10Fe3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合金在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因数,磨损量和承载比压。结果表明,含铬黄铜是一种在重载低速条件下使用的优良滑动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12.
黄铜化学着色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在黄铜基材上室温下获得铁锈色、棕色、枪黑色、仿古绿色膜层,研究了黄铜酸性化学着色工艺.主要讨论前处理、溶液组分、pH值和着色时间等因素对着色膜层质量的影响,并提出工艺维护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溶液组分是影响化学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使用时要注意控制其含量;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高色膜质量;总之,只有掌握合理的着色工艺参数,才可以得到满意的着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复杂黄铜等效变换的多元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第三种当量系数I。它是确保合金转化为二元形式所必不可少的导向给定值,是一个定位常数。找出了K+J=0的误解的产生原因,论证了K+J=1所在达的过程的实质。指出用二元相图理解等效变换这一三元变化过程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4.
沈健 《表面技术》2004,33(2):48-49
黄铜表面的图案、文字用电化学蚀刻效果好、生产率高、成本低。文中介绍了黄铜电化学蚀刻的原理、电解液配方和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以硅黄铜60Cu-Zn-S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200、400、600、800 ℃热处理后的耐磨性能,并对合金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60Cu-Zn-Si合金磨损量先降低后增加.经400 ℃固溶处理后的试样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好.显微组织分析表明,400 ℃处理后60Cu-Zn-Si合金的显微组织均匀,晶粒细小,并有均匀细小的弥散强化质点分布在基体组织中.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浓度的六次甲基四胺在10%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六次甲基四胺在10%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腐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六次甲基四胺吸附于黄铜表面,其吸附规律服从Langmuir等温式,由此获得了相关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环保Bi黄铜中各元素含量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对合理选择其化学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表明,随着Cu含量的提高其切削性能逐渐下降;随着Bi含量的提高其切削性能逐渐提高;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其切削性能先减少后增加,且稀土含量在0.03%和0.09%时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8.
硒铋黄铜中铋的铸造凝固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铋对硒铋黄铜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对组织分析以及拉伸断口观察表明,铋含量对硒铋黄铜铸造性能有明显影响,铋以单质形式分布在α相与β相的相界上;铋的质量分数在1·0%以下时,铋以颗粒状凝固在相界上;当铋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时,铋以块状凝固于相界上;当铋的质量分数超过2·5%时,出现连续膜。通过热力学分析,探讨了铋的凝固析出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交流阻抗法在凝汽器黄铜管腐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交流阻抗法研究凝汽器黄铜管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腐蚀问题.采用热电厂实际使用的黄铜管制作管状传感器,利用交流阻抗法在同种材料三电极体系电解池中测量传感器的电化学阻抗谱,并与经典三电极体系电解池下的数值作比较.结果表明,实验室数据与现场测试数据基本吻合,交流阻抗法可以提供凝汽器黄铜管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年腐蚀速率和极化电阻,帮助现场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凝汽器黄铜管的腐蚀状况.交流阻抗法可以有效地评定黄铜管的耐腐蚀性能,为现场腐蚀监测,进而指导生产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电火花线切割加工黄铜工件过程中工作液电导率对加工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铜多次切割后总的平均速度是204.388 mm~2/min;粗切的平均速度为143.34 mm~2/min,电导率与加工速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02 2,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但速度变化率只有5.7%;精修的平均速度为289.32mm~2/min,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433 8,具有低线性正相关,建立了傅立叶非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为0.932 9;精磨的平均速度为259.18 mm~2/min,其线性相关系数为-7.122,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速度变化率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