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西门塔尔牛公牛和母牛肉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类研究》2015,(8):1-4
性别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性别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质的影响,对健康无病、发育正常的18月龄中国西门塔尔牛公牛和母牛的背最长肌的肉品质进行测定,肉品质指标包括脂肪、蛋白质、水分、氨基酸、pH值、剪切力、蒸煮损失、压力失水率和肉色(L*、a*和b*)。结果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性别对蛋白质、氨基酸、pH值、持水力、L*和a*无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水分、剪切和b*值有显著影响(P<0.05)。中国西门塔尔牛母牛具有较高的脂肪和b*值,较低的剪切力值和水分含量。总体上,中国西门塔尔牛母牛的牛肉适口性更好,嫩度更高,母牛的肉质要优于公牛。  相似文献   

2.
《肉类研究》2015,(6):1-4
以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进行宰后处理,生产出3种不同形态牛肉:热鲜肉、冷鲜肉、解冻肉,分别测定3种牛肉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相应的指标。结果表明:3种不同形态牛肉色泽都呈正常的深红色,差异不显著;p H值正常;热鲜肉剪切力值极显著低于冷鲜肉(P<0.01),解冻肉剪切力值显著低于冷鲜肉(P<0.05),冷鲜肉熟肉率达到73.91%显著高于解冻肉(P<0.05);牛肉经过冻结解冻后加工性能下降,解冻肉失水率极显著低于冷鲜肉和热鲜肉(P<0.01)。营养品质:同一批牛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解冻肉显著低于热鲜肉和冷鲜肉(P<0.05),脂肪含量解冻肉极显著低于热鲜肉和冷鲜肉(P<0.01)。不同牛肉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冷鲜牛肉加工性能良好且蛋白、脂肪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3.
静态腌制过程中牛干巴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原料,采用静态腌制法,研究不同腌制时间牛干巴内外部的水分、盐度、色泽、蛋白质含量变化特征,以及脂肪和蛋白氧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牛干巴内部和外部的水分含量逐步下降,而盐度先增加后下降;内部和外部的L*变化不显著(P>0.05),但a*、b*在静态腌制的前3d降低,至第20天时升至最高值后缓慢下降,内部和外部差异显著(P<0.05);随着水分的蒸发,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且内部和外部无显著差异(P>0.05);静态腌制过程中,牛干巴发生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且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脂肪氧化程度先增后降,蛋白质氧化水平升至0.55nmol/mg后逐步下降.总之,牛干巴静态腌制过程中,肌肉成分发生均衡变化,30d的腌制有利于控制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年龄对云南本地牛肉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9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云南本地阉牛共9头(每年龄各3头),对其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年龄云南本地牛的剪切力值、色差a*值和b*值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失水率、p H和色差L*值差异不显著(p0.05),9月龄和30月龄牛的剪切力值显著高于18月龄牛(p0.05)。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a*值和b*值显著地高于9月龄牛(p0.05),而L*值没有表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性,蒸煮损失和失水率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三个月龄牛的水分、脂肪和灰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9月龄云南本地牛的水分含量最高为75.84%,分别比18月龄和30月龄牛水分含量高4.37%和7.64%,18月龄和30月龄牛的脂肪含量分别比9月龄牛高4.11%和7.50%,9月龄和18月龄本地牛灰分含量相同,均显著的低于30月龄牛0.12%(p0.05)。年龄对云南本地牛的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牛肉嫩度、色泽、水分和脂肪含量影响最为显著。此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本地牛的肉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育肥新疆褐牛不同部位分割肉块品质的差异,实验选取了11头育肥新疆褐牛,对其肩肉、辣椒条等10个部位肉进行了营养指标和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部位分割肉块间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蒸煮损失、剪切力、p H和肉色L*、b*值均存在差异;肩肉和臀肉的脂肪含量仅次于高档部位肉,但与高档部位肉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大黄瓜条和小黄瓜条外,其余部位肉剪切力均低于4.39kg。可见,育肥新疆褐牛的肉质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且总体较嫩,为今后各部位的加工利用和品质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南方本地黄牛与三元杂交BMY牛的肉质特性和营养特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肉质特性方面,本地黄牛与BMY牛在嫩度和色泽方面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而在p H、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说明本地黄牛的肉质与BMY牛不相上下。在营养特性方面,本地黄牛的脂肪含量为7.67%,而BMY牛的含量仅为3.35%,两牛种在脂肪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然而,在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方面,两牛种的差距并不明显。在氨基酸方面,本地黄牛无论是氨基酸总含量还是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BMY牛的高,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在营养方面本地黄牛肉要比BMY牛的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沃金黑牛母牛与阉公牛牛肉品质, 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18头健康、无病、发育正常的30个月龄沃金黑牛(母牛9头, 阉公牛9头)为研究对象, 测定其背最长肌的水分、粗蛋白、肌内脂肪、氨基酸、脂肪酸、质构特性, 并基于主成分分析考察影响沃金黑牛肉肉质的因素。结果 母牛和阉公牛牛肉的水分、粗蛋白、肌内脂肪以及各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牛肉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 TAA)为39.74%, 阉公牛EAA/TAA为39.83%, 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O/WHO)的理想模式。母牛和阉公牛牛肉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接近1, 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与标准蛋白的组成还有一定差距。母牛牛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含量极显著低于阉公牛(P<0.01),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显著高于阉公牛(P<0.05)。母牛牛肉MU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极显著低于阉公牛(P<0.05), PUFA:SFA显著高于阉公牛(P<0.05)。母牛和阉公牛各质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咀嚼度、黏性、硬度、黏合力为影响肉质的主要因素, 且质构指标优先性强于营养指标。结论 阉公牛脂肪酸含量与母牛差异显著, 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氨基酸含量与组成、质构指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质构指标比营养指标更能影响沃金黑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水浴加热对牛半腱肌冷藏条件下形成彩虹色斑的影响。以新鲜牛半腱肌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水浴(97℃)加热处理,使中心温度分别为70、80、90℃,在4℃条件下冷藏0~5 d,研究彩虹色斑强度、非血红素铁含量、蛋白质与脂质氧化、色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水浴加热对牛半腱肌冷藏形成彩虹色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浴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冷藏时间的延长,牛半腱肌彩虹色斑强度不断增强,其中亮度值(L*)和黄度值(b*)总体略有升高,而红度值(a*)略有降低,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冷藏期间,牛半腱肌的非血红素铁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5),游离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牛半腱肌彩虹色斑强度与非血红素铁含量、羰基含量、TBARs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游离巯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能是由于较高的非血红素铁含量促进TBARs值在冷藏0~1 d时迅速上升,同时促进蛋白质氧化进程,蛋白质与脂肪氧化过程同时发生,相互促进,从而共同影响彩虹色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肉类研究》2017,(4):6-9
为针对不同月龄及不同部位牛肉开展营养品质评价分析研究,选取荷斯坦公犊牛与成年公牛(24月龄)不同部位牛肉进行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铁、锌、灰分、水分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犊牛牛肉能量、脂肪、铁、锌含量(分别为(382.0±16.6)、(1.3±0.4)、(0.8±0.1)、(25.0±4.6)mg/100 g)均显著低于成年牛肉(分别为(880.0±463.0)、(14.5±14.1)、(1.7±0.7)、(47.0±14.8)mg/100 g),P值均小于0.01,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成牛牛肉含量较为接近。犊牛牛肉必需氨基酸含量(394.3 mg/g pro)高于成牛(365.2 mg/g pro)。犊牛不同部位牛肉营养成分较为接近,而成牛不同部位间能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其变异系数分别高达52.6%、97.2%、100.0%。不同月龄及成年牛不同部位牛肉的营养品质具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群应结合自身营养需求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肉羊品种资源丰富,不同品种羊肉营养理化品质特性存在差异,原料肉基本品质决定了熏制羊肉的品质。为研究不同品种羊肉营养理化品质特性的差异及其熏制加工适宜性,本实验以10?个品种肉羊的通脊为原料,分别测定了原料肉的7个指标(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pH24 h值、L~*值、a~*值、b~*值)、熏制羊肉的9个品质指标(熏制损失率、剪切力、硬度、弹性、黏聚性、咀嚼性、表皮L~*、表皮a~*、表皮b~*)。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熏制前原料肉品质与熏制后羊肉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分含量与熏制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黏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脂肪含量与弹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筛选出关键理化指标分别为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pH24 h值、b~*值,建立了熏制羊肉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Y=0.190 9A+0.355 5B+0.234 3C+0.219 3D,其中,A为蛋白质含量、B为脂肪含量、C为pH24 h值、D为b~*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