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月  苏同向 《园林》2022,(6):35-43
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环境感知结果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满意度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是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基于UGC数据,辅以ROST CM6、NVivo11软件构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经IPA分析后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呈现:(1)感知网络中心聚集、平均发散,积极情绪明显;(2)感知维度多样化特征突出;(3)感知要素表现性差异大,满意度整体较高,美学特征仍是关注重点,文化特征为潜力因素。据此,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可从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展望研究可拓展处。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时称赞古生村"让人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1]。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古生村后,古生村对村庄的整体景观风貌进行了规划提升,古生白族生态旅游村落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现已成为大理环洱海生态休闲和民俗体验旅游度假的新亮点。文章以大理市古生村为例,分析梳理其在乡村旅游因素影响下对乡土景观的运用,探讨其如何在改善乡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游人的旅游需求;如何呈现给游人以乡土之美,也为乡人守住乡土之实,把"乡愁"留住。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提出的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目标.乡村景观改造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太仓市沙溪镇半泾村景观改造实践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现状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规划改造思路,从生产生活、居住环境、传统文化、公共空间、创新特色以及村民意识6个方面着手,实现半泾村乡村景观改造.对当下美丽乡村建...  相似文献   

6.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7.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具川西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地域性景观特色,在乡村景观研究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川西林盘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土城集体村为例,通过对川西林盘乡村的景观构成四要素进行层级划分分析,针对目前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述,并重点分析了川西林盘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乡村景观优化策略,为优化今后的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10)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卓  孟南  李群 《绿色环保建材》2020,(1):252-252,25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给我们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指导,本文以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的景观生态设计为例,通过对现状的详细分析,将"生态、乡土、精品"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过程中,总结经验用于以后类似的设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 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 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 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 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 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 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杨珂 《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人们体验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采用依恋量表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村民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自然古朴、保留了传统风貌、承载了集体记忆的景观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知,而对功能、风貌、格局变化较大的村落景观则依恋感知较弱;且功能依赖维度的感知普遍低于情感认同维度。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悦  陈荣  张云路 《风景园林》2022,29(3):31-36
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公共空间地方性的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原住民的地方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化解新型农村建设与原住民地方依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现代治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为例,采用地方依恋量表问卷和村民访谈等方法度量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于不同公共景观要素的地方依恋感知程度,细化人群并深入研究各群体依恋感知出现差异的原因,揭示触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乡村公共景观特征。结果显示,村民对具有生产性质和情感牵绊的公共景观依恋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各类公共景观要素的关注点和认同度具有较大不同。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强地方依恋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的优化建议和策略,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受政府决策导向、社会制度更新、耕作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异质化、破碎化等问题,乡村聚落景观优化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为此,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当地政府、本地村民、侨乡艺术家、景观规划师、本土工匠等相互作用下推动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的过程与路径。发现东和村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经历了权力与资本主导下构想景观生产、多元主体融合下生活空间再回归、侨乡艺术家探索下诗意景观创作等发展过程,最终再现了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东和村景观的优化依赖于多元主体合作、良法善治设计、价值认同统一、场所精神重建、动态协商设计、适用技术融合等路径与举措,能够为其他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信息的识别、集成与融合,提升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与管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据的多源异构与空间融合是其特征,也是构建难点。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融合”4个主要环节,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开展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践。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数据和形态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的问题。该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可支撑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 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 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 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 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 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 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 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 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 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 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地向内生发展模式过渡,行动者间的主体地位更迭。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苏州市W村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地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景区经营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单位,分别从经营管理和政策引导这两个角度,主导着W村旅游发展;景区经营单位的中介中心度最大,初显内生式发展的特征;村民群体所体现的内生力呈明显趋利性,内生式转型尚不完全;区位优势与乡村旅游地的内生式发展进程间尚未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