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爱斌 《腹部外科》1997,10(6):281-281
我院1982~1992年间收治的12例十二指肠腺癌,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27~74岁,最常见的起始症状为上腹痛(10/12),其次为消瘦(9/12)、黄疽(5/12)。症状发作至确诊时间1~24个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探查,病理证实,其中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行十二指肠第三段切除,5例行胃一空肠吻合捷径手术,3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30天内无死亡。根据手术及病理所见,病灶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2例,第二段6例,第三段3例,第四段1例。多数肿瘤呈中等分化(50%)或低分化(42%)。术后每例活检淋巴结4~26枚,平均12枚,阳…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1例患者分成3组。发病1天内手术者为1组,2~3天为Ⅱ组,4~7天为Ⅲ组。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胰床充分引流,适当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结果早期手术21例,死亡2例,死亡率9.5%。结论1.SAP早期手术是可行的。2.手术疗效与手术方式的改进、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及手术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乏特壶腹癌(VAC)在胰头部的淋巴结分布和扩散途径,以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淋巴结的参考。从1977~1994年共为40例连续病例施行了VAC切除术,其中38例为腺癌,2例腺鳞癌,共施行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36例、PPPD(幽门保留型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和局部切除1例,后者不列入本组统计。在此39例中,男24例,女15例,平均60.9岁(45~82岁)。淋巴结分组有:肝动脉组、胆总管周围组、胆囊管组、前胰十二指肠组,后胰十二指肠组、胃周围组、门脉后组,腹腔动脉右组、肠系膜上动脉组,后者又分成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下胰…  相似文献   

4.
刘仲荣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103-1103
该研究观察了两种包含胡萝卜素、维生素E及硒的不同抗氧化剂对皮肤健康及老化相关参数的影响。39名Ⅱ型皮肤健康志愿者参加了试验,每13名为一组,观察时间为12周。第一组给予番茄红素(3mg/天)、叶黄素(3mg/天)、β-胡萝卜素(4.8mg/天)、维生素E(10mg/天)及硒(75μg/天);第二组给予番茄红素(6mg/天)、β-胡萝卜素(4.8mg/天)、维生素E(10mg/天)及硒(75μg/天);第三组给予安慰剂。结果表明,在两个给药组血清中胡萝卜素类均有选择性的升高,采用活体皮肤表面评价系统(Visioscan)进行糙度、鳞屑、光滑度及皱纹进行评价,两组服用抗氧化微量营养素的皮肤相关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对照组则未出现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有不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术前明道器械操作和引流是否对病人有利或有害,作者分析MemorialSloanKettering癌肿中心放1994~1997年施行的2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其中男134例,女106例,中位值年龄66岁(6~87岁)。166例有黄疽史,57例患有糖尿病,人院时中位值总胆红素为1.8mg/dl。病理检查示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190例、慢性胰腺炎14例、胰腺内分泌肿瘤7例和囊性胰腺肿瘤3例等。(一)术前胆道器械操作和引流175例施行了术前胆道操作(PBI),计逆行内镜明胰管造影162例、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l例和胆总管探查1…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食入腐蚀性物质的胃并发症34例选择性手术经验。男14,女20,平均年龄22(14~48)岁。食入酸28(82%)例、碱8(18%),腐蚀剂均为液态。依入院时间分为急性(3天内)。亚急性(3~14天),慢性(>14天)3组。在3天内或14天后者行胃镜检查。4周后食管缩窄经胃镜扩张。行导管空肠造疾者每天给予合2000~2500cal.和60~80g蛋白的食物。结果急性5例。亚急性20例,慢性9例。18(5%)例因食管缩窄有咽下困难,其中16例可经胃镜扩张。15(44%)例食入腐蚀剂后2月~2年表现冒出D梗阻,l例胃导管造撞后胃疫。亚急性和慢性组明显贫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104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完全性卒中组(42例)和进展性卒中组(62例),其中进展性卒中组再分为单纯进展组(30例)和依达拉奉组(32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7、14天时分别检测TNF-α、IL-6水平。结果入院第2天,依达拉奉组和单纯进展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38.62±4.52)、(37.52±4.61)mg/L和(141.50±8.41)、(142.38±9.51)mg/L]较完全性卒中组[分别为(30.26±3.85)、(130.36±7.45)mg/L]显著升高(P〈0.05),入院第7天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24.70±4.48)、(132.91±7.62)mg/L]较单纯进展组[分别为(40.37±5.20)、(143.25±9.32)mg/L]显著下降(P〈O.05),完全性卒中组和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入院第2天达到高峰,而单纯进展组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可能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动静脉联合给药的FLEOX新辅助化疗加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的手术可切除率。方法对术前CT检查发现伴有严重的第3、7、9、12组淋巴结转移、或第14、16组淋巴结转移而难以切除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氟尿嘧啶(5.FU)370mg/m^2,静滴,第1~5天;亚叶酸钙200mg静滴,第1~5天;足叶乙苷80mg/m^2与奥沙利铂120mg/m^2经动脉注射,第6、20天;每5周重复1次。其中12例伴有中、重度营养不良者酌情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状况好转后进行化疗,以使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结果5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有效率(CR加PR)为84.0%;12例伴营养不良的病例在化疗结束、拟行手术前体重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恢复正常。手术切除率为78.0%,全组均成功进行了胃次全切除、全胃或联合脏器切除和D2+α、D3淋巴结清扫术。结论动静脉联合给药的FLEOX新辅助化疗加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85例阑尾切除术时机。方法2002~2003年185例行阑尾手术,按发病时间分3组,3天以内组,4~7天组,8天以上组。结果3天以内组127例,手术切除127例(100%)。4~7天组48例,手术切除42例(87.5%)。除4例(8.3%)伤口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8天以上组10例,手术切除2例(20%)。结论7天以内发病的急性阑尾炎仍应选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1133例阑尾切除标本,其中632例为急性阑尾炎。501例无炎症,后者多系妇科手术和右半结肠切除时一并切除的。总共发现单一肉芽肿性阑尾病变7例(0.62%),其中6例发生在急性炎症病例(0.95%),1例发生在无急性阑尾炎病例(0.20%)。多数为女性,平均年龄24岁(15~38岁)。术前症状可分成两大类,其一是主诉进行性腹部疼痛平均12天(5~30天);其二是4例主诉慢性间歇性腹痛16.3月(2~29月),其中1例还伴有外瘘。术前3例曾作影象学检查:盆腔B超扫描示肿胀阑尾1例;钡剂灌肠示阑尾不充盈1例;B超显示胆石症1例,但手术探…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肾梗死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肾梗死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总结4例急性肾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36~78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腰部疼痛3例,突发右上腹部疼痛1例。4例均有镜下血尿和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LDH值266~526U/L。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病变处无血流灌注信号,CT平扫梗死灶表现为低密度改变,2例行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结果 采用达肝素钠抗凝治疗(0.4ml皮下注射2次/d)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25万U静脉滴注)2例。3例于治疗后12~24h后症状渐缓解,3~7d复查彩超示病变处血流灌注恢复正常2例,部分恢复1例,治疗1周后改口服3-(α丙酮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华法林钠)2.5mg/d,抗凝治疗持续6个月(1例终身服用)。彩超随访6~12个月,2例梗死灶血流恢复良好,1例梗死灶血流部分恢复。1例溶栓治疗后1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而停止溶栓,又合并脑梗死、右下肢动脉栓塞,于入院第14天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急性肾梗死少见但损害肾功能,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易漏诊和误诊。诊断依靠症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994~1995年间50例创伤病例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和预防。本组病例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34.02岁。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CHI)22例、下股骨折(LEF)12例、脊髓损伤(SCI)16例(11例截瘫、5例单瘫)。采用的DVT预防方法有充气压力长裤(PCS)24例、皮下肝素疗法(SCH)6例,另有19例兼用上述方法。在入院4~26天内本组7例应用了下腔静脉滤器(1*Cm庆!)。本组3例(6%)分别在住院24’25和68天经静脉多普勒扫描确诊为DVT。DVT分别位于碳静脉门例)、股静脉(l例)、胜后和排静…  相似文献   

13.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MR影像表现。方法 以37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并同时伴有中、上腹部区域内淋巴结胆大(淋巴结短径≥1.0cm)的胆囊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6例行MR扫描。由3位医生集体阅片,着重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 该37例中,(1)门腔间隙-胰头后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89.1%(33/37),并主要分布于门腔间隙和胰头后方;(2)腹腔动脉干组上大淋巴结出现率为78.3%(29/37),并主要分布在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3)肠系膜血管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29.8%(11/37),并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胰后段周围;(4)腹主动脉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51.3%(19/37),并主要分布于左肾静脉颊的腹主动脉左侧和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结论 胆囊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这种分布特点与胆囊-胰后区、胆囊-腹腔动脉干和胆囊-肠系膜这3条胆囊淋巴引流途径有关。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无痛直肠镜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将行直肠镜检查且无直肠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R组和c组各110例。R组为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合剂组,其中依托咪酯2mg/ml,瑞芬太尼25μg/ml。C组为常规直肠镜检查组。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至检查结束时不同时问段的数据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R组:静脉预冲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合剂3~6ml后持续泵入5~15ml/h,待患者入睡后开始镜检。术中H低于60次/min给予阿托品0.005~O.01mg/kg,BP低于术前30%或10.7kPa给予麻黄素0.1~0.2mg/kg,5P魄〈90%给予人工辅助呼吸。C组:接受常规肠镜检查。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检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检查过程中反应明显,血压、心率变化较大,腹胀95例(86.3%),腹痛45例(40.9%),恶心12例(10.9%)。R组则变化较小,均顺利完成直肠镜检查,且在停药后10min之内苏醒。患者术中无不适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C组低。结果表明,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无痛直肠镜检查具有苏醒迅速、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1岁。全身皮肤黏膜黄染3周,以“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入院。入院查体:T36.8℃,P88次/分,BP120/80mm Hg。皮肤巩膜黄染,腹软,未及肿块,腹水征(-)。CT:胰头占位,约4cm×4cm大小。CA19—9253 U/ml,血糖7.21mmol/L。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胰头,未侵犯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SMA)等大血管。术中分离胰头后方时误切断SMA,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将30例食管、胃、胰腺癌完全切除而无代谢性疾病的病人随机平均分成3组,术后l~5天进行营养支持。术前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体重下降率、激素水平、血细胞和包括肝功能的生化检查各组无明显差异。(1)TPN组给予标准TPN;(2)GH组除标准TPN外,每天6:00PM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GH)0.1mg/kg共4天;(3)GH加胰岛素组每天除TPN、GH外将1.4U/kg正规人胰岛素加入TPN,每分钟1mU/kg。3组TPN的热卡和氮量相同。加胰岛素组第l天在TPN前10分钟给予胰岛素400mU/m’.第一剂量和TPN后2小时连续监测定血糖.以后每8小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寻找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气管插管的合适剂量。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36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3组(n=12):瑞芬太尼1、1.5、2μg/kg分别为复合异丙酚1.5μg/kg组(Ⅰ、Ⅱ、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m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以及瑞芬太尼麻醉诱导,2min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持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率(HR)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并记录病人有无气管插管时呛咳和肌肉强直、术中知晓等反应。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气管插管前即刻血压及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舒张压均降低,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血压低于Ⅰ组(P〈0.05);HR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1.5mg/kg麻醉诱导期间瑞芬太尼1或1.5μg/kg是病人气管插管时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终止切口妊娠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4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刮宫术的切口妊娠患者中,筛选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和未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各12例。结果栓塞组患者刮宫术术中出血量(25.0±11.3)ml,明显低于未栓塞组(190.0±229.1)ml(P〈0.01);栓塞组未出现大出血病例而未栓塞组发生2例(1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栓塞组16.7%(2/12),未栓塞组25.0%(3/1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应用于刮宫术治疗切口妊娠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是安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影像学来看,胰头癌与胰头局限性不典型胰腺炎都非常容易混淆,稍有疏忽不是延误了治疗就是进行了不必要的过大手术。本文报告1990年至1994年30例初诊为胰头癌的病例,经进一步检查明确其中12例为胰头局限性不典型的胰腺炎,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大手术的体会。另有2例胰头癌误诊为胰腺炎而延误了治疗。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初诊为胰头癌的病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7~80岁。人院前均有黄疽。黄疽持续时间,胰头癌组(n=18)为1~3周,胰头局限性不典型胰腺炎组(n=12)为3~10天。全部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在胰头部发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上调Smad7表达对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腹膜炎症细胞浸润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对照组(n=12);(2)模型组(n=12):每日给予腹腔注射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100ml/kg),同时于第8、10、12、22、24、26天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6mg/kg);(3)空白载体对照组(n=12):仅转入不含Smad7的Tet-on/vector空白载体;(4)Smad7基因转染组(n=12):在造模后第0、14天分别转染Smad7。第28天时杀检,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检测脏层腹膜泛白细胞标志性抗原(OX-1)、单核巨噬细胞抗原(ED-1)、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Smad7基因转染采用超声介导的微泡基因转染技术。结果 与模型组及空白载体转染组比较.Smad7转基因组脏层腹膜OX-1、ED-1阳性细胞以及IL-1、TNF-α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减少,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高糖腹膜透析液联合LPS可刺激腹膜炎症细胞的浸润及腹膜间皮细胞IL-1、TNF-α表达上调。基因转染上调Smad7表达可明显抑制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腹膜炎症细胞浸润及促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