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郝新民  王菁 《现代实用医学》2014,(1):84-86,F000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15例CT及MRI资料.结果 病灶单发9例,多发6例,幕上13例,幕下2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均见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多为等长T1,等长T2信号,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灶周水肿轻,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时较难鉴别,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罗秋红  程敬亮 《中原医刊》2007,34(14):27-28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3例均有MRI平扫和增强资料,其中2例有CT平扫和增强资料,3例仅有CT平扫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中9例为单发,4例多发,共有19个病灶。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13例MR平扫中,T1WI上11个病灶呈等信号,8个病灶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12个病灶呈等信号,7个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2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7个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胞质及水分少,核大,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结论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术前2例行CT横断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单纯平扫.总结此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共7个病灶.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6个病灶位于近中线大脑深部,边界一般较清楚,CT检查呈略高密度,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均匀强化,其中1例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吕兴胜  范新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86-108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5例中12例单发,3例多发,共有18个病灶,其中位于顶叶的病灶6个,占33%;位于胼胝体3个,占17%;位于基底节3个,占17%;位于鞍区3个,占17%;位于小脑3个,占17%。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大部分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个别较为明显。MRI平扫中,T1WI上12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6个呈低信号;在T2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明显强化,典型患者可见"握拳样"改变。结论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影像学及其他临床资料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传统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表现,10例进行了传统MRI平扫、增强及DWI扫描。11例仅进行了常规MRI扫描。[结果]21例患者单发肿瘤15例(71.40%),多发肿瘤6例(28.6%),共31个病灶,27个病灶位于大脑(87.1%),3个位于小脑(9.7%),1个位于下丘脑(3.2%)。病灶T1WI、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近。所有病灶都有占位效应,水肿程度不一。所有病灶都呈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7个病灶(22.6%)中心见裂隙状低信号影,周围呈环带状明显强化区。10例共13个病灶进行了DWI扫描,所有病灶在D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结论]脑内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传统MRI及DW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MRI征像。结果 27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42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单侧单发16例,单侧多发7例,双侧多发4例。在MRI上,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T1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及压脂T2WI均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早期轻中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助于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朱旻钰  葛锐  阮怀军 《安徽医学》2013,34(3):318-320
目的探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表现。方法 11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淋巴瘤的患者,均行常规MRI和MRS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单发,3例多发,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6例、基底节区2例、胼胝体3例,T1WI显示6例呈等信号,5例呈低信号,T2WI显示3例呈等信号,8例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握拳征,瘤体周围见轻、中度水肿;11例MRS显示:Cho升高,NAA、Cr降低,6例见Lip峰;病理证实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综合分析常规MRI、MRS表现可以对原发性脑淋巴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7例原发性颅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17例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11例,多发6例,17例患者中一共发现25个病灶,其中2个病灶位于硬膜外侵犯颅骨,20个病灶生长在幕上,3个病灶生长在幕下。MRI表现:平扫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其中有3个病灶只在增强后显示;病灶内出现坏死囊变的有12个,1个有出血,病灶周围可见轻到重度水肿带。病灶多位于大脑各叶深部脑白质区,易累及基底节区、胼胝体、透明隔及室管壁。增强扫描病灶多呈不规则团块状、结节状明显均匀强,可见"尖角征"及"脐凹征"。原发于颅骨的淋巴瘤,颅骨外形尚存,而颅骨两旁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本组共15例.男10例.女5例。15例均行CT平扫,部分强化扫描,部分同时行MR检查。结果本组15例其影像学表现病灶主要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团块状、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形、梅花瓣样。周围无或有轻到中度水肿。CT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在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扫描有明显增强。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单发8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他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2例;幕上12例;幕下1例,共20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多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MRI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例,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检查,另外2例行x线检查。结果:3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发病部位躯干和头颅各1例,下肢2例,4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X线及cT表现为较周围软组织密度稍高,MRI表现为在TIWI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影,在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影,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结论:MRI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准确诊断较x线及cT更具特征性,有助于对本病进行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类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1例,3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CT和MR检查,10例行MR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5例加扫波普检查,3例行PET检查。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10例(颞叶3例,顶叶1例,额叶3例,岛叶1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1例。11例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形态呈脑回状5例、楔形4例、不规则状2例。CT表现:2例呈低密度,1例呈混杂高密度,其中2例临近颅骨内板呈稍受压变薄改变。病理组织学分型:复杂型5例(其中4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3例合并壁内结节),简单型6例(其中2例见厚薄均匀的线样分隔征)。8例呈囊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FLAIR 8例病灶周围呈环状高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DWI8例均呈等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无强化,壁结节呈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部可见散在小点状强化。9例周围均无水肿,2例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带。5例波普均表现为胆碱(Cho)峰较对侧正常脑组织轻度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未见明显降低,3例行PET检查呈低代谢。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运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淋巴瘤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颅内原发淋巴瘤T1WI多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病灶形态可为多发结节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侵及胼胝体时可呈"蝴蝶征"。14例中MRI正确诊断5例,误诊9例,误诊主要原因是颅内淋巴瘤发生部位的不确定性及MRI表现的多样性。结论MRI能较好地分析颅内淋巴瘤的形态学改变及信号特点,可跟踪分析病情变化过程,但误诊率高,需进一步提高此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7例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7例患者中幕上15例,幕下2例;单发15例,2例多发,共24个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轻到中度水肿,占位效应相对较轻。10例单发者呈团块状,4不规则斑片状明显强化,2例多发者呈环状强化。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MRI在发病部位、水肿形式、强化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高场强MRI对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孤立坏死结节的CT及MRI表现。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部分病例轻度强化。MRI T1WI病变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变呈略高到中高信号,增强各期均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高场强MRI扫描均能很好的反映SNNL的病理学特点,可以提高SNN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12例中,10例X线平片示病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8例CT均清楚显示病灶及硬化边,均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5例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7例MRI均清楚显示病灶边缘,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4例可见骨髓水肿,7例均做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征象和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和MRI征象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