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醚链末端的羟基与丁二酸酐开环反应生成末端含有羧基的改性聚醚,利用合成的聚醚链末端的羧基与亚硫酰氯反应得到链末端含有酰氯基的聚醚,再通过酰氯基与羟基硅油链末端的羟基反应合成了聚硅氧烷聚醚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热分析、GPC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的研究获得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在25℃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约为0.01g/mL.  相似文献   

2.
以奥克公司的新型嵌段聚醚OXAB-505和马来酸酐为主要聚合单体,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高效减水剂。本文对马来酸酐用量、醋酸乙烯酯用量、第四聚合单体用量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各因素对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得出聚醚OXAB-505减水剂最佳合成工艺为:聚醚与马来酸酐的摩尔比为1:2,聚醚与醋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1:3,AMPS与聚醚的摩尔比为1:4。  相似文献   

3.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嵌段聚醚二醇PE6100以及聚醚胺ED-2003为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合成了固含量40%的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WPU),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物的粒径、流变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WPU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平均粒径大多为100nm~400nm,在1g/L的浓度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不超过37mN/m,具有较好的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聚砜(PSf)主链上固定引发点氯甲基后,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的方法,将大分子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POEM)接枝聚醚砜上得到一种基于聚醚砜的两亲性聚合物聚醚砜接枝聚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PSf-g-POEM)。文中以合成的聚醚砜两亲性聚合物为添加剂待对聚醚砜(PES)膜进行共混改性。对改性后的聚醚砜共混膜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以评估两者的相容性能,测定其接触角和表面化学组成以评价改性前后亲水性变化。此外,论文还对膜的动态抗污染性以及各种过滤阻力也进行了定量测试。  相似文献   

5.
敏感性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和聚醚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合成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探讨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研究了该水凝胶的pH值、酸、碱、盐、温度等敏感性,并通过红外光谱图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具有显著的pH值/温度敏感性,酸、碱、盐的种类和浓度也是影响其溶胀度的重要因素,戊二醛的醛基与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生成Schiff碱交联,从而形成壳聚糖-聚醚水凝胶三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TMG合成聚醚酯的 表征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4-丁二醇(BDO)、聚四氢呋喃醚(PTMG)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方法一步合成了一系列的PBT—co-PTMG,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等分析方法对其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用DSC和TG研究了其耐热性能。结果发现:1)以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和1000的PTMG为软段合成的聚醚酯,其相对分子质量稍大;而以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的PTMG为软段合成的聚醚酯弹性体,其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较小。2)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和1000的PTMG合成的聚醚酯弹性体的熔点和降解温度差不多,而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的PTMG合成聚醚酯弹性体的熔点和降解温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各类超支化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聚酯型、聚醚型、聚酯聚醚型和聚烷烃超支化环氧树脂。超支化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主要有缩水甘油直接法、环氧氯丙烷间接法、原子转移聚合法、双键加成法。对超支化环氧树脂的合成工艺、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超支化环氧树脂作为增韧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缩聚反应合成了聚醚砜(PESF)并用红外及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通过溴代反应制备了溴代聚醚砜(BPESF),采用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其成功合成。对PESF进行了气体渗透性能测试,并考察了不同跨膜压差(50~150kPa以25~55℃)条件下对CO_2/CH_4和CO_2/CH_4的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比例BPESF进行气体渗透性能分析,得到了最佳溴代比例为1∶4。  相似文献   

9.
室温固化柔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醚多元醇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然后利用多元胺与烯双键的加成改性,将多乙烯多胺与甲基丙烯酸酯反应,合成了含甲基丙烯酸聚醚多元醇酯柔性基目的新型环氧树脂室温固化剂.通过I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征,探讨优化了各种反应条件,并考察了其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和脂肪胺制备羟氨基聚醚,并利用FTIR对羟氨基聚醚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有明显的氨基特征峰。用羟氨基聚醚合成了聚脲弹性体,利用DSC和TGA考察了产物的性能,并测试了产物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羟氨基聚醚能有效降低聚脲的反应速率,制备的聚脲软硬段相混合程度较好,并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EDTA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Ca3Co4O9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钴基氧化物Ca3Co4O9是一种新型的中高温热电材料。本文以金属醋酸盐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原料,利用EDTA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3Co4O9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仪(EDX)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Ca3Co4O9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干凝胶在700-900℃条件下恒温煅烧2h,即可获得纯相Ca3Co4O9片状晶体,其晶粒尺寸约为1-2μm。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水/司班-80/正丁醇/正庚烷组成的微乳液系统中,用KBH。还原相应的金属离子成功地制备了Fe—Co--Ni合金纳米质点.Fe—co—Ni合金和复合物纳米微粒的晶体结构、相变性质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作了考察.过程参数对合金和复合物组成、相变以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电子衍射(E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Co—Ni的合金化将形成三元金属复合物纳米结构.合金的磁性质用环形AC磁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Fe—Co—Ni合金和三元金属复合物纳米质点当其在150~400℃退火后,呈现松针和山丘状,其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50nm和20~30nm.磁感应性随煅烧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所有的热分析实验中检测到几个放热过程对应于无定形合金的晶化.对形成Fe—C0-Ni合金和金属复合物的可能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吴玲,自2003年起任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主任,2004年任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秘书长,组织参与由科技部等部门成立的半导体照明标准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联络工作,联合相关标委会和检测机构等成立了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2009年出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照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LED照明合作项目工作组组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GB/T 5009.64-2003方法对食品用橡胶垫片(圈)的蒸发残渣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不确定度检测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测量结果重复性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金属有机物沉积的方法在Si(111)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高度(100)和(110)取向的LaNiO3薄膜。研究了不同热处理过程、薄膜厚度、前驱体溶液对LaNiO3取向的影响,以及厚度热处理温度、(100)方向的取向度与薄膜方阻之间的关系。LaNiO3薄膜的相结构由XRD(X射线衍射)分析,薄膜的晶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由AFM(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无机纤维毡为增强材料,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溶胶一凝胶技术制备了无机纤维毡/Si02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了无机纤维毡的类型、密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纤维毡/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优,导热系数仅略高于纯Si02气凝胶,强度则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甲基丙烯磺酸钠(SMS)为阴离子功能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Fe3O4磁流体的存在下与苯乙烯(st)一起进行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磁性Fe3O4为核、St和SMS的共聚物为壳的Fe3O4/聚(St—SMS)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激光粒度仪(PC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热重(TG)分析仪对其磁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阴离子型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的最小粒径为185.3nm,最高饱和磁化强度为8.74emu/g.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并结合凝胶净化技术,建立了婴幼儿米粉中多环芳烃残留的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检测方法。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经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柱去除杂质后,进行GC-MS测定,内标法定量。方法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2.8%-93.7%、8.2%-21.0%。多环芳烃的方法检测限为0.3μg/kg-2.4μg/kg。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金属氢化物(MH)对3,3-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BAMO)与3-甲基-3-叠氮甲氧基氧杂环丁烷(AMMO)嵌段共聚物p(BAMO-AMMO)基推进剂的能量特性影响,设计了高氯酸铵(AP)、MH、p(BAMO-AMMO)组成的三组元推进剂配方体系,计算了用不同的MH逐步取代AP时的标准理论比冲变化规律,同时计算并比较了含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四组元p(BAMO-AMMO)基推进剂配方体系的标准理论比冲。研究发现AlH3对提升推进剂能量效果最为明显,以其取代25%(质量分数)AP的三组元推进剂和取代20%(质量分数)AP的四组元推进剂能量分别达到最高值(2764.9 N·s/kg和2829.3 N·s/kg);当AlH3完全取代某实际推进剂配方中的Al时,推进剂的标准理论比冲提高了5.1%。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5-(间羟基苯基)-10,15,20-三对氯苯基卟啉(5-(m-hydroxyphenyl)-10,15,20—tir(P—chlorohenyl)porphyrin,m-OH—TCP)及铜卟啉配合物(m-0H—TCP—Cu(Ⅱ)),并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上的成膜性能。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其膜的表面形貌及金属离子Cu(Ⅱ)对卟啉环在LB膜中的排列取向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的单层膜中,当亚相为超纯水时,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14.5°;当改变亚相环境时(亚相为Cu(Ⅱ)离子浓度为5×10^ -4 mol/L的水溶液),m-OH—TCP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51.9°;而对于合成的铜卟啉配合物(亚相条件为超纯水),m-OH—TCP~Cu(Ⅱ)分子中卟啉环面与水平面倾角约为33.2°;证明在亚相中引入Cu(Ⅱ),可以有效的诱导卟啉环取向,亚相中Cu(Ⅱ)的诱导机理可能是通过Cu(Ⅱ)与卟啉环面空腔形成的氢键作用,而非配位作用。这为卟啉衍生物功能纳米材料性质LB膜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