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甘肃鼠疫及其防治(1958—1980)》、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及历年鼠疫监测总结等资料,按《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诊断鼠疫病例,以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四步检验方法检验鼠疫菌。结果 1958—2018年全省9个县发生人间鼠疫32起71例、死亡44例,病死率为61.43%;其中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发生21起、发病31例、死亡25例,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发生1起、发病26例、死亡11例,民乐县、肃州区和甘州区非鼠疫疫源地发生10起14例、死亡8例;动物间鼠疫检出鼠疫菌主要在6—8月,除1968年、1979—1981年未检出鼠疫菌外,其余年度均检出菌,共计2 023株,年均检出鼠疫菌34株,菌株主要来源于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占全省检菌数的98.27%。结论甘肃以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流行为主,动物间鼠疫流行几乎连年不断,约十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人间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甘肃省鼠疫预防和控制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区域间、部门间联防联控,夯实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全员培训、灭獭灭蚤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牧羊犬作为传染源的科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策略;引进新的检测方法并采取更有效的监测,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动物间疫情动态,做好突发人间疫情的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三江源地区鼠疫流行动态,为鼠疫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三江源地区1954-2006年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954-2006年三江源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主要分布布玉树,称多.曲麻莱,囊谦,治多,杂多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乡.称多县还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共8科12属15种,从动物体共分离到鼠疫菌336株,其中喜马拉雅旱獭体291株,占总数的86.60%(29/336),藏系绵羊13株.占3.87%(13/336),青海田鼠10株,占2.98%(10/336).从各类媒介昆虫体内共分离m鼠疫菌114株,其中,从斧形盖蚤体内分离出46株,占40.35%(46/114),谢氏山蚤38株,占33.33%(38/114).1960-2006年共发生人间疫情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为56.30%(134/238),流行季节为5-11月份,8,9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主要为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的人间鼠疫.临床病型以肺鼠疫居多.占49.58%(117/238),但首发病例以腺鼠疫为主,占77.12%(91/118).结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两块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鼠疫病例由旱獭型菌株引起,尚未发现田鼠型菌种引起的人间鼠疫.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鼠疫流行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敦格铁路甘肃段沿线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有效防控鼠疫积累经验。方法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献报道,回顾性总结分析甘肃省人间鼠疫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敦格铁路甘肃段沿线地区人间鼠疫传染源为染疫旱獭和染疫牧羊犬,感染途径主要是人主动剥食和直接接触旱獭,其次为呼吸道传播感染;1956—2014年共发生11起人间鼠疫疫情,感染发病11例,无二代病例发生,死亡9例,治愈2例;腺鼠疫5例、占45.5%,肺鼠疫3例、占27.3%,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2例、占18.2%,败血型继发肺鼠疫1例、占9.1%;病例均为男性,8例为外来务工人员,3例为当地牧民;死亡者病程最短1 d,最长5 d。结论造成人间鼠疫疫情频发主要是外来进入河西走廊祁连山—阿尔金山喜玛拉雅旱獭疫源地内务工人员主动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鼠疫;目前敦格铁路甘肃段开工建设,进入疫区内易感人群增加,动物间疫情随时可能波及人间,针对目前严峻的防控形式,需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近20年间鼠疫流行势态,为制定青海省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动物及人间鼠疫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主要地区分布在玉树州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流行季节贯穿旱獭营地面活动的整个时期,流行高峰在6~8月份.人间鼠疫主要分布在囊谦、兴海等地区,流行期为每年的5~10月份,高峰在7~9月份,以9月份最高约占41.67%;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共人间鼠疫疫情14起,发病48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35.42%,48例病例中以肺型居多,首发以腺型为高.结论 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疫源地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动物间鼠疫疫情连续不断,参与流行的动物及昆虫种类不断增加;人间鼠疫病情重,病死率高,但人间鼠疫发病形势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现状,掌握人间疫情动态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0~2010年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资料。结果 2000~2010年甘肃省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5起,发病5例,死亡3例,病死率60%;感染者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源为染疫病死旱獭,基层医务人员是发现鼠疫疫情的前哨。结论甘肃省人间鼠疫正处于流行期,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做好控制人间鼠疫的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甘肃省近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及疫源地自然结构、宿主动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10个县(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8个县(区)发生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患者64例,死亡38例。传染源是染疫的旱獭、猫和病人(尸),传播途径主要为剥、食染疫动物和接触病人(尸)。人间病例发生在3—10月,流行月份为5、7、8、9月,高峰为8月。结论猎捕、剥食宿主动物与人间鼠疫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人间鼠疫流行或爆发的危险因子。加强监测管理,及早控制鼠间鼠疫的流行,有效控制疫源地内活动者,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甘肃省旱獭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现状,从而更好地掌握今后疫情动态发展趋势。方法对甘肃省旱獭疫源地人间与动物间疫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09年甘肃省旱獭疫源地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例,死亡2例;10年间检菌440株,其中动物检菌318株,检出率为1.60%;昆虫检菌122株,检出率为1.20%;IHA检测发现阳性418份,阳性率3.50%。结论甘肃省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正处于猛烈流行期,应做好控制人间鼠疫的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8.
西藏鼠疫流行特征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西藏1966年证实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的人、鼠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西藏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流行猛烈,鼠疫疫情在地理分布上呈广泛而连续性并与宿主动物的分布相关联;疫情集中于气温高、雨量充足的7~8月份,但在旱獭地面活动期间(4~10月)均可发现疫情,其特点为连续性、突发性和顽固性。1966~1994年共发生人间鼠疫11起,84人发病,50人死亡,病死率59.52%;传染源主要是染疫喜马拉雅旱獭(Marmzotahimalayana),占72.72%,藏系绵羊(ovisaries),占18。18%;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剥食)染疫动物为主,首发病例均有接触疫源动物史,后经空气、飞沫传播而造成人间肺鼠疫流行;首发病例以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发生频率较高,且易继发肺鼠疫,而原发肺鼠疫者较少见;职业以农牧民居多。根据生化特性可将西藏鼠疫菌株分为冈底斯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二型分别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及人间鼠疫疫情中各个病例的病历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人感染鼠疫病例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进行判定.结果 2001-2011年,青海省共发生人间鼠疫14起,发病38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44.74%.病例发病地点分布于9个县12个乡;发病时间在5-10月,其中以9月和10月最多,为22例,占57.89% (22/38);病例中有藏族牧民和汉族农民,占76.32% (29/38)和23.68%(9/38);发病年龄在5~67岁,以20~45岁年龄段为主,占68.42%(26/38);临床病型以重症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为主,首发病例的发病原因多由患者主动接触染疫动物引起.结论 青海省鼠疫病例发生主要与人类主动接触鼠疫染疫动物有关,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有上升的趋势,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958~1992年青海省166起391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其主要传染源为喜马拉雅旱獭,占73.50%;非啮齿动物宿主为15.66%,并可引起原发性肺、肠、眼型鼠疫。传播途径以剥食染疫的旱獭或野生动物为主(占病例数的47.67%),引起腺鼠疫或败血症,并易继发为肺鼠疫;通过呼吸道感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肺鼠疫流行,占病例数的47.05%,该途径在青海省占有重要位置;而以鼠-蚤-人的途径仅占2.31%。人间鼠疫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民族等特点,均与接触疫源动物多寡和在疫源地内活动时间呈正相关。其流行季节自4月~12月均可见到病例,流行高峰在8月,由于一些非啮齿动物宿主参与流行并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构成了流行季节推迟的特殊现象。青海省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连续性,但从具体发病地区看,呈散在发生,有些地区间隔20~30年又突然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间断性和突发性。其临床型以肺型多见,占57.37%,单纯腺型23.77%,败血型16.31%,但以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统计,仍以腺型为最多,占87.95%,其中73例继发其他型鼠疫。腺肿部位以上肢为多见(58.60%)。其病死率,肺鼠疫为53.79%,腺鼠疫为28.57%,而败血型则高达100%。若经有效治疗,治愈率可达被治疗病例的95.31%。 基于研究与掌握了这些流行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海省近10年鼠疫流行势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青海省鼠疫监测和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称多县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近10年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主要分布在海西西部和青南高原,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1月,高峰期为6~9月;人间鼠疫的流行期在每年的5~10月,高峰期为8~10月,鼠疫临床分型以肺型居多,约占41.86%,腺型为37.21%,败血型为18.61%。但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居多,人间病例的消长与捕猎旱獭活动的时间有关。结论青海省近10年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提出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人间疫情的发生。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001~2010年甘肃省鼠疫疫源地人间疫情和动物间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人间疫情均发生在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草原旱獭疫源地,均由主动接触旱獭等染疫动物引起,祁连山中西段—阿尔金山疫源地旱獭密度比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在动物鼠疫已间歇多年的夏河、天祝,旱獭密度较高,而鼠疫动物病持续流行的肃南、肃北和阿克赛等地,旱獭密度却处于相对低的水平;10年间总体黄鼠密度明显呈逐年单边下降趋势,共分离鼠疫菌453株,其中动物检菌327株、媒介材料检菌123株、人分离鼠疫菌3株;IHA检测发现阳性数435份,阳性率3.08%;RIHA检验阳性数62份,阳性率4.71%。结论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与鼠疫监测技术落后、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旱獭猎捕外运、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疫情的有效控制需要改进鼠疫监测技术、加强鼠疫自然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促进立法,加大旱獭猎捕外运打击力度、完善鼠疫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经济、有效、可行的鼠疫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大型工程项目的鼠疫卫生学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到蚤类鉴定中,提高甘肃省鼠疫监测质量。方法在甘肃省鼠疫疫源地4个县(区)采集57份蚤类样本,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片段,PCR产物进行测序;序列进行比对,采用Mega 7.0软件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测得4科9属11种57条COI基因序列。发现种内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12%~25%;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进化树显示所有蚤类COI序列形成11个单一分支,种间分支明显。结论 DNA条形码能够用于甘肃省鼠疫疫源地蚤类的分子鉴定,克服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干预试点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贵州省鼠疫疫源乡镇目标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调查试点乡镇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情况,问卷调查目标人群鼠疫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灭鼠行为正确率,了解构建基层疫情报告网络情况和干预后预防性灭鼠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目标人群鼠疫防治和疫情“三报”知识的知晓率,村民为68.14%和83.33%,中小学生为84.13%和81.74%;灭鼠行为正确率,村民为88.73%,中小学生为72.17%;疫情报告率为83.33%、及时率为100%;大面积灭鼠的灭效为77.7%。结论在鼠疫疫源地区实施宣传鼠疫防治、疫情“三报”、科学灭鼠知识和建立基层疫情报告网络等干预措施后,可以增强群众参与鼠疫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促进形成正确的灭鼠行为,有利于建立预防控制鼠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藏铁路2006~2012年青海境内沿线鼠疫流行特征,探讨鼠疫流行态势,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提供防控措施。方法汇总2006~2012年青藏铁路沿线青海境内的鼠疫监测报告和人间鼠疫疫情处置总结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疫情分析。结果 2006~2012年青藏铁路青海沿线每年均有动物鼠疫发生,且伴有人间鼠疫。结论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鼠疫流行活跃,鼠疫防控手段须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