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包间皮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心包恶性度高的肿瘤,发展迅速,预后差,故此病的早期诊断甚为重要.现将经我院CT及普通X线胸片早期诊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住院号84874.因胸闷、心前区疼痛近2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乏力、多梦、消瘦及夜间盗汗,经中药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2个月前,自觉胸闷、隐痛、尔后疼痛逐渐加重,且局限于心前区.以劳累后及深呼吸时更明显,无憋气及咳嗽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中等,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罗音.心脏搏动有力,律齐,80次/  相似文献   

2.
杨践  陈志让 《肿瘤》1989,9(6):263-264
间应瘤来源于胸腔、腹腔等脏器的被复上皮,即间皮细胞,一般较少见,诊断较困难。现将50例间皮瘤病理分析如下。 自1963~1986年,我科共收到50例,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HE染色,部分病例作网状纤维、VG、PAS及AB-PAS等特殊染色、电镜观察及免疫酶标记。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18岁,于2003年5月10日入院.患者2002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呈慢性隐痛,无咳嗽、气急等症状,就诊于本院.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可见圆形孤立结节,直径约2 cm,边缘光滑,无胸腔积液.未行任何治疗.入院1个月前,因胸痛,再次行CT检查,发现左肺圆形病灶增大,直径约8 cm,无分叶,边缘光滑,无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且有其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本文旨在探讨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等。方法收集5例胸膜肺母细胞瘤,复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5例胸膜肺母细胞瘤患者年龄为21个月-47个月,平均为32.8个月;肿瘤主要位于胸腔,4例伴有胸腔积液。组织学观察:I型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呈单纯囊性;II型胸膜肺母细胞瘤2例,呈囊实性,实性区伴横纹肌分化及灶性软骨样结节;III型胸膜肺母细胞瘤2例,完全呈实性,可见间变性未分化肉瘤样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呈Vimentin(+),部分肿瘤细胞呈Desmin和Myogenin(+),软骨样结节呈S-100(+);PCK、EMA、CD99等均(-)。结论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肺和胸膜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各亚型均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方面应与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良恶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对18例手术后标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28例患者均无石棉接触史,主要症状是胸疼、气短,其中20例伴有胸腔积液.胸水中查到恶性细胞5例(25.0%).胸膜活检确诊4例.1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手术切除标本:上皮型8例;纤维肉瘤型6例;混合细胞型4例.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三者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恶性胸膜间皮瘤鉴别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胸膜间皮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胸膜间皮瘤24例临床分析浙江德清县第一人民医院(313200)杨伯泉,陈加生,徐同珊,黄启明,陈凯,何婕胸膜间皮瘤是来自壁层脏层胸膜表面间皮细胞的一种少见原发性肿瘤。按细胞类型、范围、恶性程度等可分为良性局限性纤维间皮瘤和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两种。我院2...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上腹胀痛伴便频,稀便半年余,加重20+天于2000年7月收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查体心肺(-),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上腹压痛,可触及7cm×5cm肿块,质中、边界欠清、活动;肝脾未及,移浊(-),肠鸣音无亢进。CT示升结肠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癌;钡剂下消化道造影示升结肠肝曲肿物伴肠套叠。术中见结肠肝曲8cm×6cm肿物,其下肠套叠,肝、脾、胃、胰(-)、腹水(-)、盆腔(-)、右结肠动脉旁可触及两枚1.1cm~0.9cm淋巴结,于2000年7月14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病理:大体示结肠长39cm,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内皮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肝血管内皮肉瘤10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报告临床进程和随访结果。结果上腹疼痛和(或)上腹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一确诊,术前穿刺活检确诊率75%。手术治疗7例,根治性切除5例,其中3例生存期超过5年,未经手术治疗3例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肝脏血管内皮肉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穿刺活检,有助于术前确诊。较小且单发的肿瘤通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长期生存,肿瘤较大,且累犯邻近器官或者呈弥漫多发,无法手术,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肉瘤罕见,而肝间皮肉瘤更为罕见,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7岁,职业石棉工人.因右上腹隐疼,伴有纳差、乏力1月而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胆红素均正常、甲胎蛋白阴性.胸部X线片示,右膈稍升高.B超检查示肝右前叶近膈部有7.7cm×9cm占位病变,中央有不规则暗区.CT扫描片示:见右前叶膈部有7cm×9cm大的混合性囊性占位病变,其周围有包膜.术前诊断:肝脓肿?肝癌?于1996年3月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肝前叶和右后叶近膈部有9cm×9cm大之肿瘤,其周有一层薄的包膜,界限清楚,周围肝组织正常,肿瘤质地软,其形态与肝癌完全不同.术中穿刺到少许淡红色液体,行涂片检查未找到癌细胞.经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后,完整切除肿瘤,瘤体深部呈鱼肉状.术后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肝间皮肉瘤.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少、嗜酸性核大而圆、核膜清楚、核仁明显,偶可见空泡状核以及核分裂像.讨论 间皮肉瘤的发病多数文献认为与石棉接触有关,有人认为是一种职业病.潜伏期可长达20~40年.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间皮肉瘤多见于胸膜、腹膜、并产生胸腹水,诊断也往往首先从胸腹水中找到瘤细胞而确定.由于肝肉瘤罕见,术前诊断几乎全部误诊.但肝肉瘤与原发性肝癌亦有不同点: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没有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胸膜浆细胞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胸膜浆细胞瘤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成年男性患者1例,临床表现为右胸部疼痛,胸部CT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右侧侧壁胸膜局限性增厚。镜下可见肿瘤组织由大量密集的多形性浆细胞构成,细胞多为圆或卵圆形,胞浆嗜碱性,核偏心位,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排列,状似车轮,有时核旁出现亮晕。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λ链( )、Vimentin( ),CK(-)、LCA(-)、S-100(-)、CA125(-)。结论:原发于纵隔、胸膜的浆细胞瘤十分少见,诊断依赖临床、影像学、病理学三方面结合,需与浆细胞肉芽肿、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腹膜间皮肉瘤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间皮肉瘤13例报告李军1徐敏2孙淑芝2腹膜间皮肉瘤少见,我院1983年12月—1996年8月共收治1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男5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6。年龄31岁~72岁,中位41岁。1.2病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3例MC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成人,平均年龄42.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局部肿块伴或不伴肿瘤压迫症状。发病部位分别是小脑幕、左胸壁及骶椎。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其内可见斑驳钙化。巨检: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软硬不均,点缀着不规则矿化沉积物。镜下肿瘤由密集的未分化细胞与散在的软骨岛构成。在蓝染的小细胞区,细胞较原始,呈圆形或短梭形,胞质稀少,排列成片层状或形成血管外皮瘤样;在软骨成分区,细胞相对成熟,分化良好。两种成分截然分界或逐渐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3例未分化细胞区vimentin呈弥漫阳性,部分CD99呈阳性;软骨分化区S-100呈阳性,而二者均表达Sox-9。结论:MC是一种罕见的高级别骨或软组织软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双向组织学表现,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 8例 ,交界性 14例 ,恶性 2 4例 ;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两者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 4,阳性率分别为 95 6%及 67 4%,Desmin及S -10 0少数病例灶性阳性。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 ,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 ;CD3 4表达率较高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乳腺血管内皮肉瘤一例报告天津市肿瘤研究所乳腺癌研究室范宇,傅西林乳腺血管内皮肉瘤又称血管肉瘤,是源于乳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本瘤罕见,现报告一例。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因右乳肿物伴牵涉痛半年于1992年7月31日入院。未经任何治疗,肿...  相似文献   

16.
刘红兵  董瀚基 《癌症》1995,14(1):21-23
本文报告对26例全身多个部位的平滑肌肉瘤(LMS)的病理组织学、RHF35及Desmin免疫组化及部分病例还进行了超微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LMS具有较典型的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呈杆状,平行排列,胞浆内有肌原纤维。低分化的LMS细胞异型性大,但仍具有上述特征。Desmin标记LMS的阳性率是65%,HHF35的阳性率是9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其它对照的多种梭形细胞肉瘤中,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可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4例心脏粘液瘤作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9~47岁,平均33岁。14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为四心腔多发性心脏粘液瘤。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心脏粘液瘤病理学研究的临床意义。我们认为此病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特点以及治疗与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SP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ASPS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6∶1;发病中位年龄30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深部软组织内肿块无痛性增大。典型的ASPS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即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器官样结构,细胞巢被纤细的窦隙样毛细血管包绕,瘤细胞体积大,界限清楚,胞浆丰富。PAS染色显示瘤细胞胞浆内见菱形、棒状结晶体。免疫组化:13例ASPS中MyoD1阳性率76.9%,且均为胞浆着色,其他抗体未见一致性阳性表达。结论:ASPS是一种罕见的组织来源不明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年轻人。肿瘤生长缓慢,但最终预后较差。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