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其一百多年的传播和研究中形成了三大诠释模式:一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经典诠释模式,二是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的实践诠释模式,三是以人学理论为基础的人学诠释模式。这些诠释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对人们全面理解唯物史观设置了视界障碍。因此如何解构这些诠释模式并整合其基本观点和内容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从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入手,则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理解和阐释唯物史观的平台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必将从历史决定论走向历史合力论。历史决定论是唯物史观首先确立的理论形态和历史思维方式。恩格斯晚年对它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看成是社会有机体一切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产物,致力于从各种因素的交错和综合中再现历史的实际进程。较之历史决定论,它具有更宏阔的历史大视野,十分“贴近”历史的真实,具有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和解释功能,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既是人类被动的继承过程,也是人类主动的扬弃过程。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决定论,即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完全交给生产物质方式或技术本身的自然演化力量。人类的劳动力是历史演变的最主要力量。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不仅是生产财富,也是人类自身创造力、潜能和尊严的实现和提升过程。因此在唯物史观的代际视阈中,推进人类这些实践能力的生产方式才是道德的,才值得向往,而且在劳动过程中由劳动者形成的道德具有优先性。唯物史观的道德主张在当代仍然具有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蕴了对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精神性存在的否定和扬弃的文化批判,尤其是通过宗教批判揭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历史与现实,激发无产阶级实践性地变革旧社会,其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为我们考察和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市场经济驱动城乡一体化,强力撼动、瓦解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更深层次焕发出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它同科学社会主义一起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一,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扬弃;其二,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现诞生以来,在各种思潮中有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过程,而且,随着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进程本身的推进,它的影响越来越大.探析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历程其发展特点在于确定研究中心为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同时唯物史观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 ,一方面 ,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 ,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 ,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正义观立足于其唯物史观之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发展和成长内蕴于人的本性之中,人的本性是不甘于现成性的;这种发展的理想是成为"总体的人",也即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同时,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分工会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现代社会分工的极端化会走向它的反面即自由劳动、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异化的财富积累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这些财富将成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中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发生在生产关系变革之后?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曾自觉地进行过生产关系变革,为什么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是否可以产生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是否存在直接联系?政府怎样以及为什么会影响经济发展。上层建筑的旨趣何在?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拓展唯物史观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主体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即“现在”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 ;因而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为“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 ,也在与作为“未来”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宣告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终结和唯物史观的确立。本文从历史的动力、主体、规律和目的四个层面来揭示恩格斯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试图探讨如何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发展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如何从古典历史主义进而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气质上所具有的古典情怀和所开启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二国际"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力图通过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来反驳当时普遍存在的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潮流,并以此保卫马克思主义。梅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史的考察;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总体上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虽然梅林没有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他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各种歪曲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要点解读。梅林的很多理解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从人文与自然契合为一展开论述,分析了三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活动空间;蜀汉正统论提升了三峡文化的崇高性;又从具体性与精神性两方面阐明了三国历史人物始终回盈于三峡山光水色之中。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晚年“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我们辩证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一份宝贵的遗产。阿尔都塞虽然赞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然而他却不同意恩格斯对这个问题具体的理论解释和论证。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把上层建筑各因素归于偶然性,把经济因素归于外在必然性,从而认为恩格斯没能确定两者的关系。这种非此即彼根本不是辩证法,也根本不是恩格斯的原意,这根源于阿尔都塞本人对偶然、必然关系的非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应用和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应用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原理应用和发展."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康兰波教授的著作《人的实践本性与信息时代人的自由》是一本探讨人的本性和人的自由的学术专著。其研究选题和视角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独特性和新颖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要在现实生存和活动的层面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信息社会文明的到来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信息实践,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信息经济,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文化。康兰波教授认为信息时代的这些全新变革深刻而现实地展示了人自身创造自身本质的实践活动的新方式和新特点,进而也开辟了个人和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贡献之一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从而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奠定了人的历史制约性的科学依据,从而克服了以往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和社会科学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变,使社会科学真正变成科学,并为所有社会科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依据主要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文化反映经济和政治,又对经济和政治有能动作用,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