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有利勘探区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结合部分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及上扬子勘探成果,重点对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等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从构造沉积充填角度将下扬子区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地区的无锡-黄山断隆带构造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其西北部的无锡-黄桥低褶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具有形成下古生界弱改造型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是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古生界重要的油气储层,由于钻井少,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储层预测研究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以南黄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例,通过分析CSDP-2井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的岩石物性及井-震响应特征,发现生物碎屑灰岩声波阻抗高于纯灰岩以及碎屑岩的声波阻抗,低λρ具有较好的岩石物性特征,针对这种特点,采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对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和物性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南黄海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比较发育,横向不连续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位于古高地储层物性发育较好,其成因是由于受印支构造运动,上覆地层抬升到地表遭到暴露,加上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次生孔隙,形成了钻井岩心所揭示的储层特征,因此,高孔隙度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是南黄海石炭系—下二叠统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四川盆地、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钻井、测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其成藏模式。研究区存在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成藏模式有威远式、安岳式、五百梯式和普光式,并且预测南黄海崂山隆起具备以上4种成藏模式,为目前及将来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区海相上组合(主要为中生界、上古生界)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叠加改造,生、储、盖油气成藏诸要素被改造调整,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基于海相上油气组合的成藏演化过程与时空匹配的分析,可以认为上油气成藏组合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三次油气的关键充注期后,基本没有经历大的油气破坏和改造作用;成藏要素在时空上有效配置,将是下扬子地区最有油气勘探前景的海相油气成藏组合。沿江地区,处于南北对冲前缘带,是海相地层的弱变形区,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成藏配置较好,发育“古生新储”、“古生古储”的油气藏,为下扬子地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5.
西非下刚果盆地为一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在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获得丰富油气发现。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核心瓶颈问题,即白垩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储层特征以及沉积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综合钻井、地震、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认为自下向上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了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混积陆棚→半深海-海底扇。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在纵向及平面上均可以划分为内中外3个储层发育带,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Albian阶下Sendji组。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混积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混积滨岸、后缓坡、浅水缓坡以及深水缓坡4种类型,其中浅水缓坡亚相颗粒滩微相与后缓坡亚相台内浅滩、砂质浅滩微相储层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包括颗粒灰岩、砂岩、砂质灰岩、白云岩4种类型;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脆弱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集对分析、障碍度评价公式等方法对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机理、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看,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普遍较高且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华南、东北沿海地区的经济脆弱性明显高于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呈现出较高脆弱与高脆弱特征。2从分区看,中等脆弱地区集中在京津、江浙和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具有高敏感性与高应对性的特征;辽宁、河北、福建、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敏感性和较低的应对能力。3通过对沿海各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障碍因子的分析,提出中国沿海地区11省、市、自治区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波斯湾海域古生界蕴藏着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从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对该区古生界胡夫组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型缓斜坡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提出了该区古生界“源-相-势”复合控藏的成藏规律,并指明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波斯湾海域胡夫组主要发育台地与台地边缘相区,从波斯湾西北部向东南部依次发育局限—蒸发碳酸盐岩台地、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纵向上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和膏盐的互层沉积。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波斯湾海域志留系古赛巴段热页岩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着胡夫组油气分布与资源规模。胡夫组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平面富集区,膏盐盖层控制油气藏纵向与平面分布。热页岩生烃灶周围的低势能古基底高与盐拱构造是古生界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同时,储层物性、油气运移与保存条件是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根据资料分析,波斯湾海域南海湾盐次盆胡夫组发育大量盐拱背斜圈闭,且志留系古赛巴段烃源岩与胡夫组圈闭叠合性好,成藏条件优越。该盐拱构造带预测资源量巨大,为波斯湾海域古生界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苏北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历程和取得的重大发现,阐述了苏北下扬子区钻井发现中、古生界油气储层系统的特征,指出海相储集岩分为裂缝型储层、白云岩型储层、风化壳储层等类型,对于我国南黄海盆地海域油气储层特别是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国内已有研究测度旅游消费增长较少,以及未考虑空间效应等不足,系统构建了基于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消费质量与旅游消费环境的旅游消费增长综合评价体系,测算2007—2018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消费增长综合指数,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沿海地区的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沿海地区旅游消费增长明显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与旅游产业建设资金显著负相关,与旅游从业劳动力、技术创新及交通条件显著正相关。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旅游消费增长的区域协同,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提高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与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增长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性质,其深水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新近系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浅水(陆表海)背景和深水(陆坡)背景下的储层沉积模式.根据储盖层沉积背景,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指出深水区新近系主要发育深水沉积和浅水沉积两大类型储盖组合:浅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沙海域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西沙海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在西沙海区新近纪识别出点礁、塔礁、台地边缘礁和环礁这4种不同类型生物礁,总结了不同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早中新世时,西沙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台地数量较少且规模有限;中中新世,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海平面上升速率和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接近,此时碳酸盐岩台地发育规模达到最大;晚中新世以后,海平面继续上升,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随着水深的快速增加,台地进入淹没阶段,不适合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发育,仅在部分构造高部位继续发育,生物礁主要为大型的环礁。控制西沙碳酸盐岩台地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2.
储层是油气赋存的载体,其孔渗性能决定着后期油气开采难度以及可采数量。在众多影响储层孔渗性能的因素当中,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上古生界储层岩性以及孔渗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盒子组孔喉连通性及渗流性能最好,其次是山西组,太原组最差;依据压汞资料和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孔隙结构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通过孔渗资料统计分析,上古生界砂岩划分4类,并以Ⅱ类和Ⅲ类储层为主;砂体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水道砂体,曲流河、辫状河河道砂坝砂体以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研究结果可以为伊盟隆起区上古生界的油气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潜山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分布特征复杂,且储层类型主要有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及裂缝型,不同类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差异较大。孔洞型储层由于储层内部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非常巨大且高频衰减明显,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裂缝型储主要表现为片状不连续的低振幅反射特征。针对其不同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对孔洞型储层采用了分频技术和吸收衰减属性进行预测;对裂缝性储层分别采用了常规的相干技术和SEA3D特色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的方向及强度开展精细研究,研究结果与单井的成像测井成果基本一致。引入的属性融合和三维可视化展示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针对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的预测精度和效率,对今后的勘探布井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钻井揭示庙北地区沙一段储层物性较差,该区是否发育优质储层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勘探决策。综合利用壁心、薄片、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储层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了优质储层分布,分析表明,庙北地区沙一段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碱性水体条件下的碳酸盐矿物强胶结、扇三角洲边缘相带和黏土矿物向伊利石的转化是导致储层物性差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决定因素。受沉积相带、溶蚀强度及异常高压等条件控制,同沉积断层下降盘的扇三角洲主河道区和水下隆起带上的碳酸盐岩浅滩为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研究成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生界是波斯湾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出层位,阿联酋地区古生界天然气主要富集于上二叠统胡夫组碳酸盐岩储层。在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阿联酋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优选了2类有利勘探区带,指明了该区古生界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显示:阿联酋古生代可划分为4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古生界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于被动大陆边缘。该区古生界古赛巴段热页岩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着油气分布范围与资源规模;胡夫组层内膏盐层为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盖层,控制油气纵向与平面分布;同时油气在平面上的富集带明显受胡夫组岩相分布控制,已发现油气主要位于碳酸盐岩陆架颗粒灰岩—泥粒灰岩相带内;热页岩生烃灶周围的古构造高是古生界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阿联酋古生界胡夫组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膏盐盖层发育区与优质储层岩相带的叠合部位,且邻近热页岩生烃灶的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最好,该区域内的背斜构造和岩性—地层型构造是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海底麻坑在圈定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和指示海底地质灾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海中建海域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自动追踪技术对研究区海底地貌特征进行了刻画,发现了众多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麻坑,可分为圆形麻坑、椭圆形麻坑、拉长形麻坑、新月形麻坑和复合型麻坑等5类。中建海域的海底麻坑主要发育在海底地形坡折的位置,成群、成带分布,在地形平坦的位置麻坑不发育。影响中建海域麻坑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火山活动、断裂活动、水合物分解、海底底流等。引起中建海域海底形成麻坑的流体主要有4种,分别是火山热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气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的深部油气及火山热液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峡谷水道成因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峡谷水道储层近年来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二段发育近南北向的大型峡谷水道体系。依据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充分运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对峡谷水道成因、物源及峡谷内部砂体分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乐东区峡谷水道发育于黄流组二段低位时期,其成因主要受控于T40时期区域大规模的海退事件及下部大量走滑断层活动。峡谷水道物源来源于海南隆起,周缘存在多条小型补给水道,受地形及水动力条件影响,峡谷水道分为侵蚀区、搬运卸载区、水道交汇区,不同区沉积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差异明显,砂岩充填也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砂岩集中发育在搬运卸载区及水道交汇区部位。  相似文献   

18.
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新生界千余米的浅海碳酸盐岩背景下,中新统底部发育一套12~52 m硅质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其中硅质碎屑作为潜在的良好储集体,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认为盆地北部研究区内该套混合沉积是由陆棚浅海台地生物滩、坝碳酸盐和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硅质碎屑混合而成,以相在空间上的交叉占优势。该套混合沉积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在渐新世末期,盆地发生区域构造抬升,古隆起接受剥蚀,陆源碎屑进入台地,是形成这套混合沉积的先决条件,之后中新世初期构造相对稳定,相对海平面在短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控制陆源碎屑沉积范围和碳酸盐生产建造,进而控制混和沉积作用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涪陵南部低钻探程度区,以层序地层、沉积相等研究为主,地震参数为辅的技术思路开展储层描述。基础研究表明,涪陵南部地区与鄂西渝东建南地区处于同一个缓坡高能沉积相带内。利用层系地层学建立飞三段鲕滩发育模式,结合前人对飞三段鲕滩储层响应特征描述、建南地区jian35井飞三段鲕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模型正演,开展研究区飞三段鲕滩储层响应特征分析,总结出涪陵南部飞三段鲕滩储层具有叠置迁移的“亮点”响应特征。进一步结合地震相、地震属性及地震反演,落实出涪陵南部飞三段鲕滩储层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