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心在气血生成与运行方面关系密切;肝(胆)、心经生理上经气交通,病理上经气相传;五行生理上木火相生,病理上母子相及;情志—生理上神魂相辅,病理上神魂互扰。因此,肝气不调,疏泄失职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而“治病必求于本”、“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是从肝论治冠心病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发病涉及肝脾肾三脏,与胆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位于胸中,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全身;胆病及心、心病及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胆属木,为少阳之府,木性条达而主升发,“少阳之气,内行三焦,外行腠理,为荣卫之枢机”,心居上焦,主血脉,血凭气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胆气郁结实邪壅滞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心脏及胆道均由植物神经支配两者在胸脊神经有重叠交叉,故胆道疾病可通过心脏大神经纤维牵涉至心前区导致心绞痛,同时胆道疾病常伴感染可导致心脏小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的症状,还能导致心脏自律性和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临床证型有胆郁气滞、胆火灼心、痰瘀血滞、胆寒凝心。治疗应标本同治,在疏利肝胆的同时加用化湿降浊,活血化瘀之品,降低血液高粘状态及改善冠脉循环,运用胆心相通、胆心同治理论,对研究及治疗心脏疾病,丰富其理论和治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理论对心、脑功能的认识以及心和脑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提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重点阐明脑心同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指出炎性反应是脑心同治共同的病理基础,"气痰瘀同治"是"脑心同治"的主要治法。进一步明确了脑心同治理论的适用范围,评价了脑心同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不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每于餐后发作,或餐后规律性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现代医学认为,饱餐后发生心肌缺血,反映病人的冠状动脉储备能力极差。患者往往在餐后20~30分钟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脘痞闷、恶心纳呆等症。中医临床从调理脾胃入手,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部分病例  相似文献   

5.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或快或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既可见于器质性疾病.也多发为功能性病变。吕德主任从医近三十年。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心悸的治疗上有独到见解。吕主任认为.五脏六腑均可令人悸.非独心也。心悸虽病位在心,但与五脏息息相关,其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150例临床总结天津解放军二七二医院(300020)哈孝廉天津黄河医院(300110)哈孝周关键词冠心病,心胃同治法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不少新进展,但多限于活血化瘀、宣痹通阳、益...  相似文献   

7.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1王老肝心同治胸痹心痛的遣方用药规律研究现状 1.1经方、验方的应用情况王行宽教授临证多年,自拟心痛灵系列验方治疗胸痹心痛。肖碹认为“组成心痛灵(I号)方,用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虽病在心 ,但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均有关。笔者就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讨论如下。1 文献回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此条最关重要 ,是胸痹心痛病机之总纲 ,言简意明。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 ,即将全篇理论观点概括。“所以然者”以下四句 ,说明胸痹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 ,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 ,而阴弦之实 ,反能影响阳微之虚。…  相似文献   

10.
王行宽教授熟谙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之医训,同时遵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说,提倡肝心同治心系疾病,确定了补益气营、疏肝解郁的基本治疗大法,并针对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分别佐以豁痰化瘀、清热化痰、安神定悸等法治之,方药可鉴,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和合”思想发轫于《周易》,为古代学术界认可和承袭。对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各个相关领域均应用到和合思想,是中医和合思想的渊源。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是和合,主要阐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三者和谐统一。任何事物发生运动变化都会遵循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具有诸多特性,包括整体性、协调性、自发性、动态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失和,而治病与养生的最高境界即为求和。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双心疾病”的相关理论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和合观的整体思想及双心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的情况下,该团队提出基于“和合”思想、运用“肝心和合”法治疗双心疾病,文章主要从心肝的渊源、古代研究、现代研究等方面阐明运用“肝心和合”法治疗“双心疾病”的本质,为今后临床治疗开阔思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张雪峰  苏和  张晶 《光明中医》2020,(11):1724-1725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心胃同治法临证一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胃同治法源于《内经》“胃络通心”的理论。笔者临证应用辨证多种疾病 ,收到满意疗效 ,兹举几例 ,以示同道 ,意为抛砖引玉。1 胸痹男 ,68岁 ,2 0 0 1年 3月 1 1日来诊。患冠心病 3年余 ,时有发作 ,经常服用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治疗 ,只能取效一时。近日胸部闷痛发作频繁 ,伴心悸乏力 ,纳差、胃脘胀满 ,恶心欲吐 ,口唇紫黯 ,舌青紫 ,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及瘀斑 ,苔白腻 ,脉沉涩。西医诊断 :冠心病。中医诊断 :胸痹。证属脾胃虚弱 ,痰浊内阻 ,气血瘀滞 ,心脉痹阻。治当宣痹通阳 ,温化痰浊 ,药用 :瓜蒌 1 5 g,薤白 1 2 g,生山楂1 5 …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虽称缺血,但亦强调血脂代谢异常在本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其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冠心病属于中医胸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浅谈从肝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证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未尽统一,但归根结底无论什么原因,终致气滞血瘀,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这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名医王行宽辨治胸痹心痛的遣方规律。方法:收集王行宽教授近1年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医案267份,规范其中出现的中药术语,制定经方、验方判定标准,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Weka3.6软件,对药味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Apriori算法对药味进行频繁项集分析,并对常用经方、验方进行频繁项集与关联分析。结果:王老辨治胸痹心痛善用经方,予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活用古验方,遣生脉散、柴胡陷胸汤等;创"心痛治肝"之法,拟心痛灵系列(Ⅰ、Ⅱ、Ⅲ号),兼予平肝煎、养心安神饮等;项集支持度≥0.60的挖掘结果多为生脉散、小陷胸汤与活血通络药(丹参)或疏肝解郁药(柴胡)之间的配伍;生脉散==柴胡陷胸汤的关联可信度最高(0.97),且两方的项集支持度均≥0.66,昭示了生脉散合柴胡陷胸汤为王老临床肝心同治胸痹心痛的基本方。结论:"肝心同治,善用经方,活用验方"乃王老临床辨治胸痹心痛的遣方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双心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共存的一种疾病。该文介绍基于“胸痹不独治心,而系五脏”理论运用定痛救心汤治疗双心疾病的临证思路。文中所述定痛救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温通心阳、宣痹止痛,辨证施治,灵活用药,随证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体表内脏相关和形神脏腑合一等论述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是着重阐述人体动态功能的系统理论,这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从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入手,深入探索脏与脏关系的实质,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客观本质,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使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中医学理论阐发肝与心的关系,结合国内现代研究加以深入探讨,对于印证脏腑学说的科学性以及开阔临床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1理论研究1·1理论依据1·1·1经脉相联《灵枢·经别》曰:“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